【摘要】回顾我国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发展过程,概述了
微机继电保护技术成就,提出了未来继电保护技术发展趋势是:计算机化,网络化,保护、控制、测量、数据通信一体化和人工智能化。
【关键词】电力系统,
继电保护技术,发展现状,未来趋势
1 继电保护发展现状
电力系统飞速发展对继电保护不断提出新要求,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飞速发展又为继电保护技术发展不断注入了新活力,继电保护技术天独厚,40余年时间里完成了发展4个历史阶段。
建国后,我国
继电保护学科、继电保护设计、继电器制造工业和继电保护技术队伍从无到有,大约10年时间里走过了先进国家半个世纪走过道路。50年代,我国工程技术人员创造性吸收、消化、掌握了国外先进继电保护设备性能和运行技术,建成了一支具有深厚继电保护理论造诣和丰富运行经验继电保护技术队伍,对全国继电保护技术队伍建立和成长起了指导作用。阿城继电器厂引进消化了当时国外先进继电器制造技术,建立了我国自己继电器制造业。60年代中我国已建成了继电保护研究、设计、制造、运行和教学完整体系。这是机电式继电保护繁荣时代,为我国继电保护技术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自50年代末,晶体管继电保护已开始研究。60年代中到80年代中是晶体管继电保护蓬勃发展和广泛采用时代。其中天津大学与南京电力自动化设备厂合作研究500kv晶体管方向高频保护和南京电力自动化研究院研制晶体管高频闭锁距离保护,运行于葛洲坝500 kv线路上,结束了500kv线路保护完全依靠从国外进口时代。
此期间,从70年代中,基于集成运算放大器集成电路保护已开始研究。到80年代末集成电路保护已形成完整系列,逐渐取代晶体管保护。到90年代初集成电路保护研制、生产、应用仍处于主导位,这是集成电路保护时代。这方面南京电力自动化研究院研制集成电路工频变化量方向高频保护起了重要作用,天津大学与南京电力自动化设备厂合作研制集成电路相电压补偿式方向高频保护也多条220kv和500kv线路上运行。
我国从70年代末即已开始了计算机继电保护研究,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起着先导作用。华中理工大学、东南大学、华北电力学院、西安交通大学、天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重庆大学和南京电力自动化研究院都相继研制了不同原理、不同型式微机保护装置。1984年原华北电力学院研制输电线路微机保护装置首先鉴定,并系统中获应用[5],揭开了我国继电保护发展史上新一页,为微机保护推广开辟了道路。主设备保护方面,东南大学和华中理工大学研制发电机失磁保护、发电机保护和发电机?变压器组保护也相继于1989、1994年鉴定,投入运行。南京电力自动化研究院研制微机线路保护装置也于1991年鉴定。天津大学与南京电力自动化设备厂合作研制微机相电压补偿式方向高频保护,西安交通大学与许昌继电器厂合作研制正序故障分量方向高频保护也相继于1993、1996年鉴定。至此,不同原理、不同机型微机线路和主设备保护各具特色,为电力系统提供了一批新一代性能优良、功能齐全、工作可靠继电保护装置。微机保护装置研究,微机保护软件、算法等方面也取了很多理论成果。可以说从90年代开始我国继电保护技术已进入了微机保护时代。
2 继电保护未来趋势
继电保护技术未来趋势是向
计算机化,网络化,智能化,保护、控制、测量和数据通信一体化发展。
2.1 计算机化
计算机硬件迅猛发展,微机保护硬件也不断发展。原华北电力学院研制微机线路保护硬件已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从8位单cpu结构微机保护问世,不到5年时间就发展到多cpu结构,后又发展到总线不出模块大模块结构,性能大大提高,到了广泛应用。华中理工大学研制微机保护也是从8位cpu,发展到以工控机核心部分为基础32位微机保护。
南京电力自动化研究院一开始就研制了16位cpu为基础微机线路保护,已到大面积推广,目前也研究32位保护硬件系统。东南大学研制微机主设备保护硬件也了多次改进和提高。天津大学一开始即研制以16位多cpu为基础微机线路保护,1988年即开始研究以32位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为基础保护、控制、测量一体化微机装置,目前已与珠海晋电自动化设备公司合作研制成一种功能齐全32位大模块,一个模块就是一个小型计算机。采用32位微机芯片并非只着眼于精度,精度受a/d转换器分辨率限制,超过16位时转换速度和成本方面都是难以接受;更重要是32位微机芯片具有很高集成度,很高工作频率和计算速度,很大寻址空间,丰富指令系统和较多输入输出口。cpu寄存器、数据总线、址总线都是32位,具有存储器管理功能、存储器保护功能和任务转换功能,并将高速缓存(cache)和浮点数部件都集成cpu内。
电力系统对微机保护要求不断提高,保护基本功能外,还应具有大容量故障信息和数据长期存放空间,快速数据处理功能,强大通信能力,它保护、控制装置和调度联网以共享全系统数据、信息和网络资源能力,高级语言编程等。这就要求微机保护装置具有相当于一台pc机功能。计算机保护发展初期,曾设想过用一台小型计算机作成继电保护装置。当时小型机体积大、成本高、可靠性差,这个设想是不现实。现,同微机保护装置大小相似工控机功能、速度、存储容量大大超过了当年小型机,,用成套工控机作成继电保护时机已经成熟,这将是微机保护发展方向之一。天津大学已研制成用同微机保护装置结构完全相同一种工控机加以改造作成继电保护装置。这种装置优点有:(1)具有486pc机全部功能,能满足对当前和未来微机保护各种功能要求。(2)尺寸和结构与目前微机保护装置相似,工艺精良、防震、防过热、防电磁干扰能力强,可运行于非常恶劣工作环境,成本可接受。(3)采用std总线或pc总线,硬件模块化,不同保护可任意选用不同模块,配置灵活、容易扩展。
继电保护装置微机化、计算机化是不可逆转发展趋势。但对如何更好满足电力系统要求,如何进一步提高继电保护可靠性,如何取更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尚须进行具体深入研究。\
2.2 网络化
计算机网络作为信息和数据通信工具已成为信息时代技术支柱,使人类生产和社会生活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它深刻影响着各个工业领域,也为各个工业领域提供了强有力通信手段。到目前为止,差动保护和纵联保护外,所有继电保护装置都只能反应保护安装处电气量。继电保护作用也只限于切除故障元件,缩小事故影响范围。这主缺乏强有力数据通信手段。国外早已提出过系统保护概念,这当时主要指安全自动装置。因继电保护作用限于切除故障元件和限制事故影响范围(这是首要任务),还要保证全系统安全稳定运行。这就要求每个保护单元都能共享全系统运行和故障信息数据,各个保护单元与重合闸装置分析这些信息和数据基础上协调动作,确保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显然,实现这种系统保护基本条件是将全系统各主要设备保护装置用计算机网络联接起来,亦即实现微机保护装置网络化。这当前技术条件下是完全可能。
一般非系统保护,实现保护装置计算机联网也有很大好处。继电保护装置能够到系统故障信息愈多,则对故障性质、故障位置判断和故障距离检测愈准确。对自适应保护原理研究已很长时间,也取了一定成果,但要真正实现保护对系统运行方式和故障状态自适应,必须获更多系统运行和故障信息,实现保护计算机网络化,才能做到这一点。
某些保护装置实现计算机联网,也能提高保护可靠性。天津大学1993年针对未来三峡水电站500kv超高压多回路母线提出了一种分布式母线保护原理,初步研制成功了这种装置。其原理是将传统集中式母线保护分散成若干个(与被保护母线回路数相同)母线保护单元,分散装设各回路保护屏上,各保护单元用计算机网络联接起来,每个保护单元只输入本回路电流量,将其转换成数字量后,计算机网络传送给其它所有回路保护单元,各保护单元本回路电流量和从计算机网络上获其它所有回路电流量,进行母线差动保护计算,计算结果证明是母线内部故障则只跳开本回路断路器,将故障母线隔离。母线区外故障时,各保护单元都计算为外部故障均不动作。这种用计算机网络实现分布式母线保护原理,比传统集中式母线保护原理有较高可靠性。一个保护单元受到干扰或计算错误而误动时,只能错误跳开本回路,不会造成使母线整个被切除恶性事故,这象三峡电站具有超高压母线系统枢纽非常重要。
由上述可知,微机保护装置网络化可大大提高保护性能和可靠性,这是微机保护发展必然趋势。
2.3 保护、控制、测量、数据通信一体化
实现
继电保护计算机化和网络化条件下,保护装置实际上就是一台高性能、多功能计算机,是整个电力系统计算机网络上一个智能终端。它可从网上获取电力系统运行和故障任何信息和数据,也可将它所获被保护元件任何信息和数据传送给网络控制中心或任一终端。,每个微机保护装置可完成继电保护功能,无故障正常运行情况下还可完成测量、控制、数据通信功能,亦即实现保护、控制、测量、数据通信一体化。
目前,测量、保护和控制需要,室外变电站所有设备,如变压器、线路等二次电压、电流都必须用控制电缆引到主控室。所敷设大量控制电缆要大量投资,使二次回路非常复杂。将上述保护、控制、测量、数据通信一体化计算机装置,就安装室外变电站被保护设备旁,将被保护设备电压、电流量此装置内转换成数字量后,计算机网络送到主控室,则可免除大量控制电缆。用光纤作为网络传输介质,还可免除电磁干扰。现光电流互感器(ota)和光电压互感器(otv)已研究试验阶段,将来必然电力系统中到应用。采用ota和otv情况下,保护装置应放距ota和otv最近方,亦即应放被保护设备附近。ota和otv光信号输入到此一体化装置中并转换成电信号后,用作保护计算判断;另作为测量量,网络送到主控室。从主控室网络可将对被保护设备操作控制命令送到此一体化装置,由此一体化装置执行断路器操作。1992年天津大学提出了保护、控制、测量、通信一体化问题,并研制了以tms320c25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为基础一个保护、控制、测量、数据通信一体化装置。
2.4 智能化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如神经网络、遗传算法、进化规划、模糊逻辑等电力系统各个领域都到了应用,继电保护领域应用研究也已开始。神经网络是一种非线性映射方法,很多难以列出方程式或难解复杂非线性问题,应用神经网络方法则可迎刃而解。例如输电线两侧系统电势角度摆开情况下发生渡电阻短路就是一非线性问题,距离保护很难正确作出故障位置判别,造成误动或拒动;用神经网络方法,大量故障样本训练,样本集中充分考虑了各种情况,则发生任何故障时都可正确判别。其它如遗传算法、进化规划等也都有其独特求解复杂问题能力。将这些人工智能方法适当结合可使求解速度更快。天津大学从1996年起进行神经网络式继电保护研究,已取初步成果。可以预见,人工智能技术继电保护领域必会到应用,以解决用常规方法难以解决问题。
3 结束语
建国以来,我国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经历了4个时代。电力系统高速发展和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进步,继电保护技术面临着进一步发展趋势。国内外继电保护技术发展趋势为:计算机化,网络化,保护、控制、测量、数据通信一体化和人工智能化,这对继电保护工作者提出了艰巨任务,也开辟了活动广阔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