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民间谚语过端午节——扬州人的端午习俗-k8凯发

   端午节,天气转热,疫病易发。一直以来,在民间流传了不少关于如何在端午节,“采集药草、避瘟驱毒、祈求健康长寿”的民谚和民俗。如,“喝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等等。这些民谚和民俗,有的甚至已流传了上千年,但是,它们是否有科学依据?真的可以避瘟驱毒,健康长寿吗?有没有与时俱进的必要?邀请扬州市民俗医学、气象专家,对此进行了解读。
吃过端午肉,坝上紧紧筑
   
这是一句江浙民谚,意指过了端午以后,降雨天气将会增多,要注意加固堤防了。邻省的这句谚语,其实同样适用于扬州。进入端午节以后,距离汛期也就越来越近了。尤其到6月中旬以后,随着副热带高压逐渐北抬,与北方冷空气在江淮一带“碰撞”,给包括扬州在内的长江沿岸地区带来丰沛的降水。此前曾有气象专家向记者表示,“扬州不怕旱,就怕涝。”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端午节之后,要更加注意防范强降雨的来袭。而更加巧的就是,今年的这个端午小长假期间,包括扬州在内的广大南方地区,都将迎来一次明显的降雨过程。扬州以南的部分地区,甚至将迎来大雨或暴雨——在抗旱的同时,防涝同样刻不容缓。
“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
   
民间流传有“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的谚语。这里的“五毒”指的是蛇、蜈蚣、蝎子、蟾蜍、壁虎。进入五月后,天气转热,这些毒虫开始苏醒并出没,导致了一些疫病的发生。无法抵挡天灾人祸的先民,便称五月为“恶(wu)月”,寓有深恶痛绝之意。
   
扬州市民俗专家钱传仓说,在过去,人们为了避邪趋吉,防范瘟疫逞凶,想了许多办法。比如说,将蛇、蜈蚣、蝎子、蟾蜍、壁虎的剪纸图像,贴在门上和房间的墙壁;还有的是在红纸上画五种毒物,再用五根针刺于五毒之上;有的是把五毒的形象系在儿童手臂上;民间还有在衣饰上绣制五毒,在饼上缀五毒图案等风俗,以避诸毒。清代,时兴“倒灾葫芦”风俗,是把贴有五毒形状的葫芦倒挂于门楣,表示已将五毒之气泄尽。扬州市爱卫办专家表示,这句民谚其实反映了古时疫病发生的情况,以及古人除害防病的良好愿望。到了现在,“五毒”应该换作苍蝇、老鼠、蚊子、臭虫、蟑螂,它们如今是传播各种传染性疾病的“新五毒”。市民应当经常性地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杀灭这些新五毒。
“喝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
   
端午节喝药酒,是最古老的习俗之一。我国一直就有“喝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的民谚,这也是我国大部分地区人们乐于饮雄黄酒的写照。钱传仓说,端午喝雄黄酒,是因为每到此时,正是炎热季节的开始,各种传染病开始流行,而古人相信喝雄黄酒能够“驱邪”、“解毒”和健康长寿。
   
北方地区人们不仅饮雄黄酒,还在房屋里外洒雄黄酒,在孩子的耳、鼻和头额上涂抹雄黄,以避毒虫。有的还用雄黄酒抹在小孩额头画上“王”字,用虎王威风的印记来辟邪,保孩子平安。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看,饮雄黄酒是有害的。根据相关资料显示,雄黄,别称鸡冠石,是一种矿物质,内含砷、汞等有毒物质,主要用做解毒、杀虫药。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另一则民谚“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则有明确的科学依据。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挂菖作为重要内容之一,这也是最古老的节俗之一。苏北医院针灸科博士卢开信介绍说,艾,又名家艾、艾蒿,享有“中医之草”的美称,具有散寒除湿、温经止血、镇痛消痒等功效。另外,现代药理研究也证实,艾叶有很强的抗菌作用,对多种细菌有杀灭或抑制作用,悬挂于门楣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此外,熏蒸艾叶尚有一定的抗肺炎支原体的功效,并可显著提高鼻分泌物中非特异性免疫球蛋白a的含量,增强人体免疫力。
“吃了端午粽,才把棉衣送”
   
在江浙一带,民间有“吃了端午粽,才把棉衣送”的谚语,即到了春深时节棉衣才能送人、入箱。而在南京大学气象专家余志豪表示,此民谚还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吃完端午粽以后,冷空气再强的话,也不至于冷到要穿棉衣的程度,”也正是因此,到端午节时,“就绝对不需要穿棉衣了,这时就可以把棉衣收起来或是送人了。”气象上将日平均气温高于10℃、低于22℃的时段定为春季。长江中下游地区一般在3月中下旬才入春。但农历雨水过后,冷暖空气活动频繁,时而风和日丽,时而阴雨连绵,有时还会打雷,又是一年中天气变化最大的季节。
   
端午节前后,实际上处于春夏之交。随着天气逐渐变热,市民也开始减衣,而在此时,是人体抵抗力最弱的时候,如果突遇降温,则非常容易感冒。在距扬州不远的上海,还有这样一句谚语,“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言下之意,在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以后,天气还会变冷——虽然端午之后不用再穿棉衣,但此时容易引发感冒、哮喘、肺炎、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而这些病主要是因冷暖气流交锋,气温变化幅度太大引起——赶上变天降温的时候,市民还是要注意适时增添衣物。

“仲夏端午,烹鹜角黍”
   
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其实更像是一个养生文化节。”钱传仓说,以粽子为例,端午节吃粽子,粽子已成为了端午节的象征。事实上,这里面也有很多的养生学问,“粽子可以视作一种药膳”。用来包裹粽子的粽叶就大有讲究,北方大都用芦苇叶,南方多用竹叶或荷叶,这些叶子都有很好的药用功能。如:苇叶可以清热生津、除烦止渴;竹叶可以清热除烦、利尿排毒;荷叶能清热利湿、和胃宁神。而糯米则具有益气健脾、开胃消食的作用。
   
但是,并非每个人都适合吃粽子。肖炜民说,粽子主要配料都是糯米,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的人吃多了,可增加血液黏稠度,影响血液循环,加重心脏负担和缺血程度,诱发心绞痛和心肌梗塞。
“癞蛤蟆躲不过五月五”
   
端午节捉癞蛤蟆的风俗现在仍在一些农村流行。民间认为,癞蛤蟆能够清热解毒,特别是端午这天捉到的蛤蟆毒性最大,质量最好,人们把蛤蟆眼泡上的毒汁挤出拌入面粉搓成长条,晾干备用。还把锭墨塞进癞蛤蟆嘴里,风干后就成了中药,此称蛤蟆墨。人身上出了毒疽,用此墨画一圈,病情就会得到控制。人们说它是“神虫”,这天怕被人捉拿,都纷纷躲藏起来,故有“癞蛤蟆躲端午”的俗语。
    信息来源:k8凯发-凯发k8国际首页登录 信息整理:扬州拓普电气科技有限公司


 

| | 联系凯发k8国际首页登录   扬州拓普电气科技有限公司k8凯发的版权所有 k8凯发 copyright © 2010-2019
苏icp备10068214号      k8凯发的技术支持:平邑在线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