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世在《扬州览胜录》中,对息园作了专门的介绍。他说,息园在旧城七巷,是冶春后社成员胡显伯先生的家园,地处萃园西,与萃园仅隔一墙,本来也是大同歌楼故址。自歌楼毁后,只剩下了“断壁颓垣、榛莽瓦砾”。民国二年的初春,下了一场大雪,雪后天气放了晴,傍晚,胡显伯先生经这里,放眼远眺,夕阳映照着白雪,远处的天空飞来几只回归的小鸟,桥头有一个人在玩雪。此情此景,使他诗兴大发,“即景成断句云:‘鸟飞天末烟,人立桥头雪’。”从这个时候起,胡先生就有了在这里购地筑园的想法。
民国十六年(1927)春,胡显伯先生买下了这块地方,小筑园林,作为息影读书的地方,因此这座园子的名字就叫做“息园”。在当年晚眺雪景的地方建楼五楹,这座楼的名字就叫做“眺雪”。在“眺雪”的楼下又设了几间精舍,题名为“箫声馆”。
园内种植了花草树木,堆砌了假山,假山旁配种了兰花修竹,园子的四周栽种着高高的垂柳,足见主人的雅好。
息园建成以后,就成了诗友们聚会的场所,“觞咏之会每岁无虚,春则以元宵为多,冬则以月当头夕为盛。酒酣以往,分笺赋诗,或至深宵不倦。每遇良辰令节,辄集广陵琴徒曲友于其中,有时歌声若出金石。”民国二十四年(1925)夏秋间,园中蘋花盛开,胡显伯先生邀集众诗友,在园中各赋蘋花诗,酬唱互赠,“一时传为盛事”。
董玉书与杜召棠分别在《芜城怀旧录》和《惜馀春轶事》中记述了胡显伯的雅好,说胡显伯既喜吟咏,又娴音律,善吹洞箫,亦精小曲,但不多奏,偶一演之,听者如饮醇醪,但觉心醉,几不知为箫声,令人颠倒若此。
胡显伯先生所作的诗文很多,可惜没有能结集付梓,都已散失了。多年来,顾一平先生查阅了大量资料,见到清宣统元年九月三十日(1909年11月12日)至十一月二十一日(1910年1月2日)发表在上海《图画日报》第89号至140号上的连载小说《亡国泪》。
《亡国泪》署名箫史,共28节,约12000字。取材于发生在宣统元年九月十三日(1909年10月26日),朝鲜青年安重根在中国哈尔滨刺杀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震惊世界的重大事件,而且仅用了17天时间就发表了小说的第一节。
《图画日报》在介绍《亡国泪》的广告中称赞它“一字一泪”、“读之令人发无限之感慨”。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谢仁敏先生对《亡国泪》也给予了很高评价,他在《晚清小说<亡国泪>考证及其他》中说道:“《亡国泪》虽以时事为创作题材,但作者在遵循基本史实的基础上,突破时事‘写实’的樊篱,进行大胆的想象和虚构,使得文章更具韵味和独特魅力,故事曲折动人,基调悲壮慷慨,白玉清、安重根等人物形象的塑造尚属鲜明;一些细节的描写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胡显伯还有一首祝贺包翔仲六十华诞的七律,刊登在1947年8月20日《新江苏报·文艺特辑》上:“三凤朝阳各有声,与君肝胆最相倾。洛阳纸重文章价,旧雨情殷车笠盟。忍惜残躯扶乱世,拼枯老眼哭苍生。一诗聊当冈陵献,愿共延年望太平。”
1948年初,胡震在息园病逝,上海《大公报》称“扬州的张謇逝世”。 解放后,息园并入萃园。
前不久,扬州市司法局、建设局等单位在胡显伯故居息园“眺雪”故址(今萃园君临苑处)立了“法制名人解读牌匾”。
信息整理:扬州拓普电气科技有限公司 信息来源:
k8凯发-凯发k8国际首页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