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扬州老店名吃-k8凯发

      记忆中的扬州老店名吃由位于古城扬州的扬州拓普电气科技有限公司供稿!扬州有很多以做早茶名闻遐迩的老字号,如富春茶社、月明轩、惜余春、碧螺春、四时春、如意园、小觉林、老龙泉、大三元、九如茶社等诸多老店,有的老店经过时间的洗礼后焕发新的生机,而有的美食名店,却永久地停留在老扬州的记忆中。 
  扬州人会吃,好吃,对吃更是讲究。一句“早上皮包水”,形象地概括了扬州的美食文化。尤其是早茶,各式包子、蒸饺、烫干丝等一应俱全。可以说,少了扬州的早茶,就谈不上扬州的饮食文化。
  月明轩的煨面呱呱叫
  地点:教场浴室旁边
  特色:煨面、小笼包、烫干丝
  提到月明轩,不少扬州人都知道在跃进桥东的那个饭店,事实上,月明轩最早在扬州是开在教场,位置就在教场浴室旁边。
  “月明轩茶馆创业人是有名的许心儒老板。许心儒精通业务,技艺娴熟。尤擅长徽式面点的制作。”陈金龙说,月明轩在扬州大有名声,该店面点的制作善于“猎奇”,不断创新,如煨面,讲究鱼汤调剂,汤汁浓白味醇。春天刀鱼浇,夏季脆鱼浇,清新爽口,诱人食欲。名师赵长林所制肴肉,则引来众多镇江的食客,且月明轩有二十多种名点。其皮薄、馅大、卤多、鲜嫩、外表形状美观等特色,当时外界对月明轩的评价颇高。
  陈金龙说,当时,该茶馆前后有三进(九间光景),后一进是大厨房,系白案红锅等大师傅的生产间。中进设两三间高级雅座,前一进几乎全面开辟了一个普通堂口。包厢供应富商阔佬、绅士豪客等高消费者入座,门堂接纳挑葱卖菜、五匠艺人等小市民就餐。
  住在西营的赵大爷年近80岁,提到月明轩,他说那里的煨面的味道实在是太好了。赵大爷说,在他6岁的时候,有一回,因为背唐诗背得好,他的爷爷为了奖励他,特地带他去月明轩吃了回早茶。“那时候都是些成年人才会到那里吃早茶,小孩去得很少,那一次爷爷点了一份煨面,一份煮干丝。因为很少有机会吃到饭店的菜肴,而且当时月明轩这些小吃的味道也特别好,那顿早茶至今也难忘记,是自己小时候吃得最美味的一顿。长大后,也经常去月明轩吃早茶。”
  住在东营的罗大爷已经70多岁,当年也经常到月明轩吃早茶,一杯茶,一盘烫干丝,两三个包子,有的时候遇到街坊,边吃边聊,很惬意的事。他说,那时候店内食客如云,上午就要接待200多人。后来月明轩开到跃进桥那边,自己也经常过去。因为对那里的菜肴特别喜欢,后来女儿出嫁,自己对男方什么要求也没有,只是要求把酒席订在月明轩就行了。
  惜余春首创的千层油糕
  地点:教场北首
  特色:千层油糕、翡翠烧麦、小笼包
  扬州的教场内有一座遐迩闻名的茶肆叫“惜余春”,老板姓高名乃超,人称“高驼子”,他的茶社里时常聚会着一帮文人,文人好啖,促使高驼子研制新颖可口的各种点心,现今扬州的名点“千层油糕”和“小笼包子”,就是高驼子首创的。
  “惜余春茶社的规模虽小,却是扬州文人雅集的地方。”高乃超的后人顾一平说,其市招为冶春后社创始人臧宜孙所书的隶体大字,柜台漆牌是大书法家吉亮工写的狂草“及时行乐”四字。室内四壁上贴满了扬州诗人的诗笺;门前窗棂间,各吟社张贴了不少课题,琳琅满目。臧宜孙、吉亮工、陈崇光、李石湖、方泽山、李涵秋、李伯通、梁公约、董逸沧、凌仁山、孙笃山、张丹斧、杜召棠等人对惜余春情有所钟,常到惜余春畅叙离情,吟诗作对。维新变法的领袖人物康有为,也曾慕名垂顾。
  顾一平说,每至午后,高乃超必置留声机一架,京昆唱片数张,随时换唱。另自撰灯谜若干条,悬诸于壁,任人猜射,中者即赠以店中酒菜。“四壁粘贴诗笺,琳琅满目,不啻诗城。门首窗棂间,为各吟社张贴课题处”,堪称彼时茶社中少见的奇观。
  “惜余春的点心独具特色。”顾一平说,高乃超仿照家乡福建的风格,在扬州首创的千层油糕、翡翠烧麦等小笼点心,千层油糕整块共分64层,层层糖油相间,糕面布以红绿丝,观之清新悦目,食之绵软嫩甜,为扬州传统名点之一。其店中的炒面、五丁卤面、煎烧麦、稀米粥、八宝饭等大众小吃,令人齿颊留香。
  上世纪三十年代,店主高乃超病逝后,惜余春也关了。
  泰州路饺面店馄饨卖得火
  地址:市人医斜对面 特色:馄饨和饺面
  泰州路饺面店原名泰州路居委会小吃部,位于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斜对面,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以前是扬州知名的馄饨店,在扬州小吃里是一块奇葩,至今提起来,很多老扬州仍念念不忘。
  “我的老家住在泰州路193号,在现在东关街城门的位置,向南400米,马路对面就是泰州路饺面店。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1982年,我姐姐参加工作了,请我去吃馄饨。”1969年出生的张玉鸾是老扬州,“大约就从13岁开始,一直到饺面店歇业,我都是那里的常客。”
  张玉鸾父亲在菜场做水产生意,20岁左右就常到店里帮忙。“那时候,饺面店离我们不远,每天清早我都能看到送肉的到店里来。店面不大,只有一个大厅和后面操作间,在店堂后身的棚子里绞肉我们也都能看得见,最好吃的就是馄饨,红汤和白汤都有,但大多数人都吃红汤。那时候的馄饨肉香味真的很浓,现在是很难再吃到了。”
  家住保安巷头上的潘秀英今年87岁,曾在泰州路饺面店做主任,“当时店里的生意特别好,主要做馄饨、锅贴、饺面、面条、菜饺子,大家每天都很忙,包馄饨和下面的师傅要早班、晚班两班倒,从凌晨4点一直忙到晚上8点。”
  潘秀英介绍,店里的馄饨之所以做得好,秘诀就在肉和面皮上,“面皮大小有规定,专门在皮市街瞎子杨大根家拿,肉是到便益门附近的批发部采购。扬州人讲究馄饨要‘霍’,包馄饨很讲究,一碗20个,连肉带皮二两五,馄饨做的最好的师傅叫黄惠珠。”
  乐今园的炒面响当当
  地址:国庆路上得胜桥巷口
  特色:炒面、口蘑锅巴、煨面、盖浇面、油饺子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庆路上得胜桥巷口有一家老牌小吃店,名叫乐今园,这家门脸不大的店,是扬州最早的24小时经营的小吃店,经营的小吃品种很多,但最出名的是各种味道的炒面,每天前往那里吃炒面的人很多,在厨房间门口经常出现排队的“长龙”。
  家住在当年的乐今园附近的曹阿姨说,她们全家老小也都喜欢吃乐今园的炒面,经常傍晚在乐今园厨房外排队等“面”,当时生活还不宽裕,月工资只有几十元,买一份回家当作“菜”。
  “乐今园的大师傅姓吴,我们都叫他吴大师。”“六斤子”陈进是吴师傅的徒弟,他说,吴大师原本在菜根香工作,调到乐今园后,也把菜根香的一些做菜的“程序”带来了。他对小吃的制作非常严格,无论外面排队的人有多少,每一份小吃都要求按照“环节”,一步一步地完成。“师傅的技术很全面,是一个多面手,不仅红案上的炒菜、炒面样样行,白案上的技术也很一流。”
  “乐今园的招牌小吃很多,炒面是最响当当的。”陈进说,炒面是乐今园最大招牌小吃,炒面色泽焦黄,是经过蒸、炕、炒、汇等八道工序,方能制作出一盘正宗的扬州炒面。口蘑锅巴是乐今园的又一道美食,锅巴必须是大锅煮饭生成的锅巴,它本身就透着一股特殊的香气,再加上油锅里恰到好处的煎炸,既香又酥。煨面必须是真正的“煨”,并不是现在一些小吃店里荤汤放进面条就行了。而是要经过好几道工序,吃到嘴里的面条细腻入味、柔而不烂。乐今园还有一些叫得响的小吃,例如徽州饼、油饺子等。
  据陈进回忆,那时的乐今园一天最高的营业额能达到3000多元,当时一碗光面只有0.12元,一碗炒面只有0.48元,由此可见当年乐今园生意的红火。
  九如分座的九眼炉灶
  地点:教场
  特色:茶水、包子、干丝
  教场街有一爿老茶馆,店名叫“九如分座”。九如分座的老板叫余金华,九如分座当时在扬州红极一时。
  住在教场附近的黄大妈今年78岁,对于九如分座,她有着特别的感情。黄大妈的老伴姓杨,14岁开始在九如分座学徒。
  “九如分座主要是卖早茶,以包子、干丝、面条为主,清晨四五点钟就开门营业了。”黄大妈说,老板余金华曾订下一条铁的标准:平时员工如不慎碰碎一只茶碗或杯盘什么的,店里一般不追究,因为还可买新的。但是如果点心、茶水口味不好,或跑堂招待不周,语言生硬,无故得罪一个茶客,那将立即辞退,卷铺盖滚蛋。
  黄大妈说,她老伴刚开始的时候是负责拉风箱烧水,九如分座的来历也与烧水有关,当时店堂里有一口九眼炉灶,可以同时烧上九只水壶,因为炉灶有九个炉眼,所以店名就叫九炉,后来老板觉得九炉二字太俗,把名字改成了九如。“过去的茶社烧水是很有讲究的,拉风箱烧出来的水泡茶味道特别好,不像现在,虽然有的地方也是大锅,但不要拉风箱了,水的味道自然不能与过去相比。”
  “在九如分座吃东西价格也不高,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符合大众口味,九如的特色就是四个字:‘现做现吃’。老吃客都知道吃‘现出笼的包子,回过笼的烧卖’,九如的这一特色虽历经百年而至今不变,凭着这四个字就吸引了众多的茶客。”75岁的周大爷在教场住了一辈子,到九如的老茶客都会点上两三只热烫烫的包子,一小碟麻油汪汪的干丝,再备上一壶好茶。“最喜欢吃那里的干丝,盘里堆着削得极细的干丝,上面洒着姜丝开洋榨菜,麻油已经浇透,一拌香味四溢。”
      信息整理:k8凯发-凯发k8国际首页登录  信息来源:中国.扬州


 

| | 联系凯发k8国际首页登录   扬州拓普电气科技有限公司k8凯发的版权所有 k8凯发 copyright © 2010-2019
苏icp备10068214号      k8凯发的技术支持:平邑在线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