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天南地北扬州人-k8凯发

      他提出“重估国学的价值”,创办新中国第一所国学院,并成功推动清明、端午与中秋等传统节日成为中国法定假日。
      他有着思想家的远见与卓识,实干家的勇气与魄力,教育家的儒雅与温情,诗人的浪漫与激情。
      他更在意自己是一名扬州人。
      他,就是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
      纪宝成——中国人民大学的第六任校长,治校十一载,敢作敢为,探索出“人民、人本、人文,大师、大楼、大气,真情、真想、真干”的十八字“发展真经”,实现了人民大学的“中兴”。如今,中国人民大学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一所具有特殊地位的大学。
  12日,中国人民大学与扬州市人民政府正式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中国人民大学将把自身的教育教学科研资源与扬州市全面对接。其中“人大文化科技园扬州分园”将成为双方战略合作的首个重大平台。与市长谢正义签署协议后,纪宝成动情地说,这是双方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作为一名在京工作的扬州人,能够推进家乡与人民大学的合作,倍感兴奋,愿意为家乡的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在中国人民大学“明德楼”宽敞明亮的办公室里,记者有机会与这位儒雅亲和的乡亲、长者面对面,聆听他睿智动情、深邃旷达的话语。
  “梦回扬州”,更多是思乡情感恩心
  思乡情是中国人自古就有的情怀。
  纪宝成却是以一个诗人的独特方法来表达这种浓烈如酒的情感的。
  “夜来思远,又幽梦,邗上清明时节。”8月30日,纪宝成的这首《念奴娇·梦回扬州》刊登在本报头版显著位置。字字珠玑,热爱故乡的赤子之情跃然纸上。
  谈到这首词,纪宝成激动地说:“我以自己是扬州人而自豪。”在他看来,扬州,是一个听起来就令人神往的词语。天下分九州,扬州是其一,近2500年来一直屹立在中国历史上,汉代兴盛,唐代繁盛,清代鼎盛,是一座从不缺席历史的城市。扬州因运河而兴,因运河而美,因运河而荣,是京杭大运河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国最为发达的东部地区,靠运河成为繁华之都,历史上“扬一益二”,地位独一无二。
  少小离家老大回。“1962年高中毕业后离开家乡,至今已近半个世纪了,对家乡的思念更加浓烈了。”回顾人生,纪宝成说,心中充满了感恩的情怀,《念奴娇·梦回扬州》是这种情感的自然流露。要感谢父母阳光雨露般的哺育,感谢扬州这座城市深厚文化积淀的馈赠。
  “我是扬州人,扬州让我为之骄傲,这片土地让我魂牵梦绕。”纪宝成说,小时候他一直生活在如今的邗江汊河以南的徐家集,小学放学回家途中运河里的白帆点点,是最美好的童年记忆。因此,很多人问他究竟具体是哪里人时,他说是邗江人。他出生在邵伯镇,1953年前,江都与邗江还没有分设。他外祖父家在邗江汊河,童年时代经常在徐家集和汊河生活。他就读的徐集小学,当时还属于仪征朴席,1958年才划归邗江,但他1956年就已小学毕业。所以,考上的中学是仪征县中学,六年的初中和高中都在这里就读。在《岁月诗痕——纪宝成诗词集》里,收录了1959年写的两首诗词,一篇《思友》,一篇《草》,都是中学岁月的真实反映。
  “我那一年参加高考时的考场就设在扬州师范学院(今扬州大学瘦西湖校区),我是从扬州考到了北京商学院,毕业后分配到湖北宜昌工作的。”1978年,纪宝成以优异成绩考取了中国人民大学复校后的首届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后来,又分别在商业部、教育部担任过教育行政领导工作。2000年重回中国人民大学任校长。
  作为中国著名高校的校长和誉满天下的专家学者,纪宝成说,岁月不会减弱自己的故乡情结和思乡情愫,扬州是自己的根。
  “精致扬州”建设,全国独树一帜
  “楼榭亭台,塔桥山石,曲岸玲珑迭。秀城精致,赏心天下奇绝。”
  “在我写的《念奴娇·梦回扬州》这首词里,特别用上了‘精致’一词。”纪宝成说,作为城市发展的战略抉择,家乡正推进以“创新、精致、幸福”为内核的“三个扬州”建设,这对坚持以人为本、提升名城品质、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他认为,“三个扬州”中,“精致扬州”的建设理念,更是高瞻远瞩、意义深远,符合扬州城市的历史传统和特色定位,在全国的城市建设理念中独树一帜。
  纪宝成说,“创新”、“幸福”的提法,其他城市也有提及,但它们与“精致”并列后,就形成了有机的统一,“精致扬州”最值得肯定之处,是具有地方性、差异性和唯一性。创新是灵魂,精致是特质,幸福是核心,对扬州而言,没有精致,就难谈幸福。“精致扬州”将使扬州城市格局更加合理,尺度更加宜人,风貌更加雅致,环境更加秀美,彰显扬州不同于其他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气质。
  纪宝成认为,“精致”是扬州城市的基因,“精致扬州”从发展方式上注重了品质提升。历史上的扬州就是一个精致的城市,精致生活涵盖了城市的林林总总,表现在人文、生活、生产等诸多层面。
  当今时代,城市间竞争日趋激烈,主要表现为城市创新能力与内在品质的竞争,体现在城市对各类资源的配置、吸引、控制和转化的能力上,体现在城市独具的社会环境、人文环境、创业创新创造的机会上。提出“三个扬州”,特别是“精致扬州”可谓准确把握了时代脉搏,让扬州在“千城一面”中脱颖而出。
  弘扬传统文化,关系今天与未来
  在人民大学校园百家园的苍松翠柏中,立着一处百家廊。每天早上6点50分到7点20分,都会有学生、教师来这里晨读《史记》、《论语》等名著,廊内刻有古今中外著名思想家的头像浮雕和经典格言,并题有纪宝成创作的一副对联“汇中外学术有容乃大,凝古今正气无欲则刚”。
  新图书馆前,青铜孔子像静静地注视着来往师生,这是全国高校中第一个立起的孔子像。
  人民大学西大门处,一幢气势宏伟的建筑巍然屹立,砖红外墙上有手书体“明德楼”三个大字,大楼由纪宝成命名,源于《大学》开篇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振兴国学的种种努力,于无声处听惊雷……
  2005年,新中国第一家国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成立,揭开了国学经历百年风雨之后再度崛起的序幕,被视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具有继往开来意义的标志性事件。
  “积极弘扬传统文化,我们不是一时头脑发热,而是长期以来系统、深入思考后的慎重选择。结合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来看,弘扬国学直接关系到中国的今天与未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纪宝成说,听说家乡扬州很早就开始国学教学的试点了,经典诵读纳入学校整体工作计划,学生们诵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国学经典已蔚然成风,这是很好的传统,应当保持。
  谈及创办国学院,纪宝成说,目的是打通文史哲教学、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掌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我们常常强调,大学是“社会的良心”,因此大学不仅要服务社会,还要有引领社会的卓识。
  弘扬“传统文化”的努力一以贯之。从2004年初,纪宝成校长就开始在全国“两会”上提出将部分中国传统节日纳入国家法定节假日的建议,其后连续三年提交建议或议案,反响热烈。2008年4月,当首次列入国家法定节假日的清明节到来之时,新华社报道称“积淀了几千年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在这个春天明显复苏”。
  纪宝成对未来国学振兴的畅想令人动容:“我们倡导国学教育,绝不是简单地钻故纸堆,更不是复古,而是充满了明确的创新意识和与时俱进的当代精神;绝不是张扬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追求在文化多元化背景之下,既各美其美,也美人之美,致力于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作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加以继承、阐释和光大。”
  文化产业的前景更令人遐想。话题回到中国人民大学文化科技园,这家2005年底正式运营的园区,共有在园企业200余家,其中文化产业企业超过85%;2010年,园区企业年收入总额超过200亿元。纪宝成表示,“人大文化科技园扬州分园”即将落户,扬州文化产业大发展的美好前景可以期待。
      信息整理:扬州拓普电气科技有限公司   信息来源:k8凯发-凯发k8国际首页登录 

 

| | 联系凯发k8国际首页登录   扬州拓普电气科技有限公司k8凯发的版权所有 k8凯发 copyright © 2010-2019
苏icp备10068214号      k8凯发的技术支持:平邑在线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