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将于吴道台宅第新建“院士群”展馆
发布时间:2011-12-12 16:44:17 作者:扬州拓普电气 来源:本站 浏览量:2753 【字体: 】
本月8日、9日相继公布的“两院”院士名单中,扬州又多了3位两院院士。至此,扬州已累计有55位两院院士。其中,在有着“院士第一母校”之称的扬州中学,迄今已培养出44名院士。扬州缘何多院士?他们的研究领域有哪些?能为扬州今后的产业及经济建设作出怎样的贡献?
“从来不想自己,只想着怎样为国家作贡献。”昨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徐銤如此描绘表达他所熟悉的扬州院士们的心声。今年74岁的徐銤,是此次入选中国工程院的院士中年龄最大的一位。
如何打好“院士牌”?申请成立院士工作办公室
扬州已累计有55位两院院士,这是一笔丰富丰富的资源。市科协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几年来,每年都会举行一次“院士专家扬州行”,为我市的产业及经济发展助力推进。但是,对于扬州籍院士以及由扬州走出的院士,合作的还是不多。“有一些合作,也多是企业与院士彼此间单独联系。”他说,市科协是专门为科技工作者服务的组织,目前与扬州院士的联系工作也主要由他们负责。如今,扬州院士越来越多,他们在这方面的工作也正在进一步加强。
据介绍,市科协已向一些院士发出邀请,请他们来扬做科技报告,同时正在筹划在吴道台宅第设立院士展馆,向参观者介绍扬州院士的生平及学术成就。该人士还透露,邀请扬州籍院士以及由扬州走出的院士,回扬搞科研、做项目,需要有人专门来做各项工作;院士回扬以后做好服务,也是一项高要求的工作。“这就需要成立专门的院士工作办公室。我们已经向上级部门递交了书面报告。”
扬州缘何多院士?文化氛围浓厚,基础教育好
据悉,55位“扬州院士”中,既包括了扬州籍院士,也包括了非扬州籍但出生在扬州或曾在扬州求学工作的院士。记者细细梳理这份名单发现,扬州籍院士与非扬州籍院士几乎各占一半。非扬州籍院士中,有的来自扬州周边地区,如南京、丹徒、徐州、金坛等地,也有的来自安徽、湖南、广东等地。地域来源可谓天南海北。但是,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在扬州完成了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这也是有据可查的。截至目前,扬州中学共先后培养出两院院士44位,新华中学培养出1位。只有少数例外。如我市现有的两名院士——2005年同时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刘秀梵和程顺和。刘秀梵生于靖江,曾求学于苏北农学院,现任教于扬州大学;程顺和生于溧阳,毕业于南京农学院,现在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任职。
至此,不难理解为什么扬州两院院士频出。这和基因没有必然联系。扬州身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浓厚的教育文化氛围;而且,基础阶段的教育工作做得非常好。扬州自古重视教育和文化,因而人文荟萃,才俊辈出。仅明清两代,就出了216名进士。到了近代,许多青年英才,在扬州求学苦读,完成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后,又继续深造,成为了祖国宝贵的科研人才。
扬州院士主要研究什么?学科分布广泛,遍布各行各业
院士是中国科技界的最高学术称号,他们的学术水准代表了当今中国的科技水准。55位“扬州院士”,研究范围涵盖了众多科学领域和工程领域。其中,有“两弹一星”元勋黄纬禄,冶金、金属材料专家周志宏,数学家王元,物理学家汤定元,有机化学家黄鸣龙,无线电电子学家、水声工程专家朱物华,中国核工业总公司总工程师、化学家吴征铠,植物学家吴征镒,著名地质学家武衡,气象学家谢义炳,石油工程学家童宪章,计算机专家张效祥,建筑学家吴良镛,微波电子学家黄宏嘉,工程力学专家徐皆苏,辐射物理、
辐射防护及安全学家李德平,古生物学家盛金章,昆虫学家尹文英,电子信息工程专家童志鹏等等。
“扬州的院士学科分布广泛,遍布各行各业,大家所学专业、出生年代都不同,经历也有差异。”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秀梵这两天出差在外,百忙之中接听记者电话时如此表示。
扬州院士有什么特点?一心想着报效国家
昨天,记者连线到刚刚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徐銤。听说是来自家乡的电话,徐銤在电话那头开心地笑了起来。“因为我的工作领域有限,我并不认识所有的扬州院士,但就我认识的那些扬州院士而言,他们搞起科研来都非常认真、勤奋,一心想着报效国家。”
“我是搞快堆的。搞快堆的人比较少,一共才500个人,里面扬州人不多,但来自江苏省的还不少。”对于扬州院士,徐銤最相熟的是李德平,他也多次提到李院士。“我所认识的扬州院士,都年纪很大,过去都是在‘两弹一星’中投入过重大力量,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的重视,一心想着国家发展,想赶紧研究氢弹、原子弹出来,了不起。他们当中好多都已经在国外工作,为了祖国的发展又回来,为国家建设、国防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非常值得尊敬。”徐銤总结说,扬州院士的特点都是“工作状态令人尊敬,不计名利,处处为国家安全考虑,不愿放弃自己的工作”,而且,“考虑国家总比自己多”。
是否可称“扬州院士群”?更多是对后人的激励
如此多的院士,是否可以称他们为“扬州院士群”呢?
徐銤告诉记者,虽然老院士们的群体值得尊敬,但“扬州院士群”或许更多是对后人的一种激励。毕业于扬州中学的他还亲切地对记者说:“希望我的学弟学妹们,个个成为年轻专家,来继续我们的事业。”
扬州院士的“江山代有人才出”现象,在徐銤看来,是一种“道德”。“我们自己是给学校培养过的。从大学培养出一个人不容易,可以说我们的条件是得天独厚的。这样的条件,都是前人给我们的。所以,我们也要对国家厚道,要努力工作,把我们的才智贡献给国家。”徐銤说,“老院士们创造出的一条路,我们要传承,而且我们希望后辈也这样走。我觉得,这就是一种道德。”
采访中,徐銤一直叹息说,虽然国家日渐富强,但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差一截”。
“全国院士都是一家。虽然大家专业不同,像我研究的快堆具体也很难为家乡做些什么,但我们要为国家挣大钱,为国家建更大更好的堆,让全国人民都受益。”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并没有让徐銤停下研究的脚步。“我工作了50年了,今年74岁,不敢说一点没问题,但我还在支撑。我希望扬州能出更多院士,所以,家乡要好好培养学生,在这方面下大功夫,要为我们国家输送水平很高的人才。”
中国工程院院士徐銤寄语——希望母校培养更多英才
“任何一个工作的同志,都是母校培养出来的。扬中非常好,基础好,我小的时候,父亲就经常说,扬中出来的学生哪都能考取。如今,扬中要坚持往更高、更先进的方向发展,与时俱进,要培养更多英才。”昨天的采访中,新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徐銤几次提到母校扬州中学,并对母校寄予厚望。
他说:“年轻、喜欢念书、把国家事业放在心上,这样的学生,以后不会差。我希望学校能普遍教出英才来,我也希望母校能培养出更多年轻、优秀的人才接我们的班、接我的班,让我们的快堆研究成为世界第一。”“我的家乡漂亮得不得了,我逢人都会这么说。”提到扬州,徐銤感慨颇深。“我已经有20年没回过家乡了,现在我妹妹还在扬州。我很想有机会回一趟扬州,看看我出生的地方。”
信息来源:k8凯发-凯发k8国际首页登录 信息整理:扬州拓普电气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