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时节下扬州 传统文化尽感受
发布时间:2012-6-25 3:57:07 作者:yztpdq 来源:本站 浏览量:2277 【字体: 】
农历五月初五是传统佳节端午,由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文化部、中国文联、江苏省委省政府主办,中央电视台、江苏省文明办、扬州市委市政府承办的“我们的节日·端午”——《中华长歌行》及《文化视点》大型电视节目,在cctv-1综合、cctv-3综艺、cctv-4中文国际、cctv-10科教频道播出。
亮点一
访谈室搬到瘦西湖画舫
节目:《文化视点》
6月23日下午2:18,央视三套率先开播《我们的节日·端午——文化视点》,40分钟的节目以现场谈话与民俗表演展示相融合。
在开场《龙舞端阳》的锣鼓声中,央视女主持人王宁和民俗专家施爱东,乘雕龙画舫从五亭桥方向驶近,来到扬州风景秀美的瘦西湖畔的熙春台前,也开启了第一个话题:“端午节里话龙舟”。
细心的观众会发现,本次特别节目的访谈部分一改以往在演播室进行的形式,而是将节目现场搬到了扬州瘦西湖畔。
扬州民俗专家黄继林乘摇橹由远处驶近码头,入座后侃侃而谈扬州的端午传统文化。首先,他以给全国观众送一份充满扬州特色的端阳礼为由,引出表演环节,戏龙船、高邮秧歌号子等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节目,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黄继林说道,扬州历史上的端午龙舟是与盐运相结合的,端午的社火、龙舟表演,正是体现了古代扬州人民祈求风调雨顺、辟邪趋利的古朴观念。
黄继林认为,作为这档节目的嘉宾,他特意准备了很多扬州端午民俗的相关知识。在节目中,他特别强调,端午节与当地生产生活高度结合,因此端午节又是一个农耕节点,“夏至的前后,正是农耕大忙的季节,她们刚才唱的那是‘栽秧号子’,插秧是很单调的一个重复劳动,有了这么一个歌声以后,工作协调了,身体轻松了,就不觉得累了。”
在这档节目中,女主持人还给两位嘉宾送上一份来自北京的端阳礼“五毒饼”,引出一出“五毒戏”——人偶表演《钟馗捉五毒》。随后,开始畅谈端午“驱毒辟邪”的话题。现场民间工艺展示的《端午景》,绳编传人、剪纸传人更是现场秀绝活,让人理解扬州人是怎样理解“五毒”,又是怎样驱毒辟邪的。
亮点二
特意创作扬州评话《十二红》
节目:《中华长歌行》
6月23日下午4:50,《我们的节日·端午——中华长歌行》在央视四套首播。节目开篇,主持人说道,“古代诗人说‘烟花三月下扬州’,那说的是自然景观。在今天,又是在如此浓郁的节日气氛里,我们‘端午时节下扬州’,去感受传统节日的文化魅力。”而“端午时节下扬州”也屡屡以雕版印刷的形式,出现在每一个篇章的过渡中。
吃在扬州,在扬州过端午节,还有一个独有的习俗就是家家户户吃“十二红”。在节目中,“十二红”被着重介绍。央视女主持人石琼璘和社区普通家庭一起准备端午“十二红”,全家人在端午节热闹聚餐,再次刺激着观众的味蕾……
在盐城师范学院读大三的扬州女孩陶州,最近正在忙于论文,没有回家过节。听说23日央视播出“扬州端午”,她特地观看了节目。在其中,她有了不小的收获。
“原来十二红并非是只有十二道菜,‘十二’是古代计时中的一个轮回,扬州端午要吃这顿‘十二红’期盼日子红红火火,吃红可以辟邪。”陶州说,“以前每年端午节,全家人团聚在一起吃饭,一大桌的菜肴,以红颜色的菜肴为主,以前只觉得好奇,现在才知道还有这么一个好听的名字,里面还蕴含着这么多的文化,我现在就特别想回家吃‘十二红’……”
亮点三
雕版印刷“翻”开端午长歌
节目:《中华长歌行》
“1300多年前,雕版印刷技艺诞生,人类文明的传播被赋予了新的方式,为了表达对于古老文化的尊重与敬意。2009年这项技艺被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它的发源地扬州,这项人类文明的遗产仍然薪火相传。”
这是《中华长歌行》片头部分解说词。
总导演冯其器透露,他们的初步拍摄计划,是将扬州的雕版印刷进入专题片片头,在展示一个个工艺流程之后,通过雕版印刷制成“端午”两字。然而,当摄制组一行走进广陵古籍刻印社,负责拍摄的央视科教频道《中华长歌行》的导演何磊满脸惊喜,他说,扬州的一步一景、一人一物,都散发着文化味,“雕版印刷有这么多工艺流程,出乎意料。我们要重新修改制定拍摄计划,尽可能多拍摄雕版印刷的各个制作、生产环节,让世界各地观众了解扬州的雕版印刷。”
经多次商议,新的拍摄方案“出炉”。便形成了最终节目播出时的片头——一本书的形式,实景加动画,封面是雕版印刷的《中华长歌行》,扉页是《我们的节日·端午(2012)》,像翻书一样,然后将扬州端午的风俗逐一展开。
何磊同时表示,“雕版印刷的工艺流程很重要,也很复杂,我们主要拍摄了写样、雕刻、刷印、装帧这四个环节,但画面的要求很高。”
亮点四
主持人沿大运河分头讲述
节目:《中华长歌行》
“扬州是一个充满改革创新气息的现代化城市,散发着蓬勃向上的文化活力。在这个城市过端午节,别有一番景象,也别有一番情趣。”
古城扬州,因运河而生,因运河而兴,扬州是大运河申遗的牵头城市,《中华长歌行》中,央视女主持人石琼璘以古运河畔的千年古渡东关古渡作为起点,沿着历史老街东关古街一路走去;与此同时,央视男主持人张腾岳则坐船沿着这条运河古道顺流而下,去追寻源远流长的端午传统文化。
主持人张腾岳还特别提到,“在扬州这个运河城市里,许多端午节的习俗还和水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端午江心镜的制作。在盛唐时期,人们认为端午节这天的湿度和温度都最适合冶炼,所以工匠们要在五月初五到扬子江江心铸造铜镜,只有在这天铸造的铜镜才能作为皇家贡品。”
在江南各地的龙舟竞渡的锣鼓声里,张腾岳将观众的视线带回大运河。“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中国大运河,就像是一首流动的史诗,在川流不息中讲述着历史的繁荣和今日的发展,展示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伟大创造。”在诗歌朗诵《运河颂》、歌曲《江河万古流》中,观众对运河又有了新的感悟。
信息整理:扬州拓普电气科技有限公司 信息来源:扬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