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青——扬州籍名人-k8凯发

    江上青原名江世侯,1911年农历3月12日出生于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县仙女镇,祖籍安徽。父亲江石溪,早年行医,常为劳动人民免费医疗。辛亥革命后,在内河轮船公司任职、具有爱国和民主思想。在反对卖国的二十一条时,曾撰写小曲多支,到处教唱。上青自幼受父亲影响,酷爱文史。10岁左右即能辩识当时香烟卡片上的古代人物,并分清朝代先后和忠奸贤愚。
    江上青同志先后在扬州代用商业学校、南通中学、扬州中学读书。在校期间,他积极参加反对列强和军阀的学生运动,并于1927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年在上海艺术大学文学系读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入暨南大学社会学系,课余深入学生和工人中进行革命活动。在此期间,上青先后在扬州、上海两次被捕,被关押在苏州监狱和上海提篮桥西牢。在狱中,他写下了不少动人的战斗诗篇,《心脏底拥抱》就是其中之一。
                     我们有六千人,
                     只有一个心脏,
                     目前虽然不能痛快地亲切地握手,
                     然而心脏是早已拥抱着了——
                     呵,融合着了。
                     将我们融合着的心脏迸出去,
                     和地球拥抱,
                     和地狱里的人们拥抱!
    此外,《饿是武器》写狱中的绝食斗争;《缝衣人》是抒发在狱中服苦役的愤懑心情;《八个人了》是对一位病死难友的祭悼。
    后来,经过他父亲好友胡显伯律师的辩护和营救,才得到释放。出狱以后,他患了严重的哮喘病,回到家乡医治。这时,虽然革命处于低潮,但他从未动摇革命意志。
    1933年,上青离家,先后在仪征、扬州等地的中学和师范教书。在教学中继续传播革命的火种。在他的影响下,不少学生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1936年,上青同在淮阴师范教书的顾民元、于在春等人创办《写作与阅读》月刊(该刊第二卷得到上海新知书店赞助,由新知书店出版发行)。这一刊物表面上是辅导语文教学和加强文艺修养的,实际上是通过较系统地评介国内外进步作品,宣传党的团结抗日的主张。上青写的《黄梅时节》、《芦沟晓月》等,便是其中的代表作。上海新知书店曾以该刊方向正确,颇有发展前途,邀约上青赴沪专任该刊编辑,后因抗日战争爆发而中止。
    “七·七”事变前夕,陈素(德铭)同志从日本留学归来,暂在私立扬州中学教授历史。上青与他合办《抗敌周刊》得到韩北屏、莫朴、王石城诸同志的大力支持,使刊物办得生气勃勃。由于上青积极发动青年学生参加救亡工作,终与国民党教育当局彻底决裂。
    抗日战争爆发后,沪宁沿线城市相继沦陷。上青满怀救亡热情,组成抗敌宣传队,溯江而上,沿途进行宣传,一直步行到武汉。1938年春夏之交,他遵照党的指示,与陈素同志一起,率领工作团,前往大别山区工作。经过长途跋涉,到达当时安徽省政府所在地六安。在六安停留期间,得到当时受进步力量控制的省动员委员会的关怀和指导,并与孟超同志领导的徐州青年工作团会合,在寿县、田家庵、颖上、固始、商城、麻城、浠水一带进行抗日宣传。当时武汉《新华日报》发表了特派记者章汉夫同志的文章,对上青、陈素等同志的工作予以热情赞扬。信息来源:k8凯发-凯发k8国际首页登录
    二
    1938年秋,由新桂系控制的国民党安徽省军政当局,调升六安县县长盛子瑾为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同时,国民党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也任命盛为第五游击纵队司令。当时的第六区地处皖东北,辖泗县、五河、盱眙、灵壁、宿县、嘉山、凤阳、定远、怀远九个县。这些县城已相继沦陷,津浦路沿线的公路和集镇,也多被日寇占领,但皖东北地区仍有广大乡村,又有洪泽湖作为依托,可以开展敌后游击战争。
    盛子瑾黄埔军校六期毕业,精干而有胆识,懂得一些革命道理,也有一定的爱国思想,善于用进步言论笼络革命青年。他接受任命后,很想有一番作为,但又深感在皖东北打开局面不易,所以请求省动委会派遣青年骨干随他赴任。当时,省动委会由中央安徽省工委负责人张劲夫等同志起核心领导作用。工委根据盛的请求,派遣江上青、吴云邨、赵敏、吕振球、谢景鸿、徐崇富、周邨、廖量之、贺汝仪、李艺等同志及省动委会直属第八工作团,随盛赴皖东北,并将其中的秘密党员组成中共特别支部,上青任特支书记。特支的任务就是团结盛子瑾,开展敌后工作,创建皖东北抗日民主根据地。
    在此以前,上海地下党组织曾派朱伯庸、戴季亢、刘佩林等同志到泗县开辟工作。上青到达皖东北后不久,即与朱伯庸等同志接上组织关系,壮大党的队伍,同时努力寻找失去联系的地方党组织,联络由党员领导的抗日武装。
    盛子瑾的专员公署和区保安司令部,基本上是以中共皖东北特支的成员为骨干。当时,上青的公开身份是专员秘书,吴云邨、廖量之、周邨、贺汝仪等均在政治部任职。经过中共特支的安排,陆续在区、乡政权和税务系统中秘密安插党员,并将秘密党员赵汇川、徐崇富领导的抗日武装,分别编入第五游击纵队和第六区抗敌保安部队。因此,当时的皖东北虽然孤悬敌后,但抗日政权日益巩固,抗日力量日益增强,洪泽湖畔出现了团结抗敌的气象。
    在江上青的推动下,盛子瑾创办皖东北军政干校,自兼校长,上青兼副校长,政治主任和大队长由秘密党员担任。上青和他的战友一起,在这里培养了一大批抗日青年,并在学员中秘密发展党员,从中挑选一部分派往部队,从事军内党的工作。与此同时,上青还推动盛子瑾创办《皖东北日报》和皖东北文化服务社。他经常抱病为报社撰写社论,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报社经常收抄延安的广播,并翻印毛主席的《论持久战》,对宣传抗日和扩大共产党的影响,起了很好的作用。
    盛子瑾出身黄埔军校,同新桂系既无渊源,同国民党江苏省政府主席韩德勤也有矛盾,而当时的皖东北边缘地区、淮南和津浦路西,均有八路军和新四军的部队。盛为了免于孤立,又经过上青的多方工作,于1939年春,派秘密党员朱伯庸到鲁南与八路军联系。这时,中共山东分局根据党中央指示,委派杨纯(女)为特派员,由朱伯庸陪同,于同年3月秘密到达六区专署所在地——泗县管镇,与上青接上关系,随即成立以杨纯同志为书记的中共皖东北特委,属山东分局领导。此后,江上青为书记的特支,主要负责专署和保安司令部的工作。在特委领导下,特支组织抗日团体,开展抗日宣传,秘密发展党员,选送进步青年和党员到山东根据地安堤干校学习,为独立创建苏皖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积蓄力量。
    三
    由新桂系控制的国民党安徽军政当局,对盛子瑾并不放心,在把盛调离六安这个心脏地区以后,又委派政治上反动的许志远、秦庆霖为灵璧、盱眙县长,并以许志远兼任第五游击纵队第二支队司令,企图对盛加以牵制。盛鉴于自己的处境不利,加以上青等秘密党员对他的影响,表示接受我党、我军在皖东北合作抗日的建议,并派吕振球为他的代表,前往津路西新四军游击支队驻地,同彭雪枫司令员取得联系。1939年7月初,张爱萍、刘玉柱同志随同八路军苏鲁豫支队进入皖东北。这月中旬,上青协助他们与盛子瑾会谈,顺利达成合作抗战协议。至此,形成了皖东北国共合作、团结抗日的局面。上青以及皖东北特委和特支的同志,对此均作了重大贡献。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我军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武装,打击敌伪装力和土匪恶霸,深得群众拥护。在抗日热潮滚滚向前的形势下,泗县、灵璧等地的地主豪绅异常恐惧,纷纷向省政府控告盛子瑾为共产党收买。省政府意欲调升灵璧县长许志远为六区专员,泗北大地主也纷纷投靠许志远。因此,许志远指使所属雷杰三部进犯盛子瑾部。虽然我军协助盛部击溃雷杰三部,但双方部队仍然剑拔弩张,严重影响皖东北团结抗日的局势。7月下旬,张爱萍、刘玉柱同志出于团结抗日的诚意,邀请盛、许二人在灵北张大路我军驻地进行调解。经过三方协商妥当,盛子瑾在江上青和朱伯庸同志陪同下,前往灵璧赴会。上青在去灵璧途中,给他的七弟树峰写信,信中附有一首七律:
                     过隙光阴逝白驹,十年患难早相扶。
                     雄心拼付三期战,别绪全凭一雁书。
                     春水绿杨思故里,秋山红叶走征途。
                     天涯兄弟成劳燕,互问风尘老病无。
    经过张爱萍、刘玉柱同志出面调解并晓以大义,许志远表面上答应团结抗日,暗地里却在策划阴谋。7月29日,盛子瑾与上青率队返回司令部时,行至泗县东北小湾村,遭到大柏圩子地主柏宜生和王铸九反动武装袭击。上青不幸身中数弹,遇难殉国,年仅28岁。同时遇难的还有朱伯庸同志。上青牺牲后,在宋庄(今江苏省泗洪县孙元乡)等地举行追悼会。当时正在皖东北工作的抗敌演剧第六队在追悼会上谱唱了一曲动人的挽歌:
                     秋风里,殒落一颗大星,
                     殒落一颗大星,你去了!
                     带着音响,划过长空。
                     在封建余孽手里,
                     溅了你的热血,
                     让几十里的弱流,亲吻你的尸身,
                     无限的哀痛,刻上我们的灵魂。
                     死者啊,
                     你是生花妙笔的江淹,
                     你是朗朗照人的玉山,
                     你是铁腕斗胆的股肱,
                     打开皖东北的今天。
                     死者啊,
                     愿你手持巨灯,
                     照着我们前行。
                     抹干泉涌的眼泪,
                     掀起倒海的飓风!
    1979年7月29日是江上青烈士逝世四十周年,烈士的亲属在扬州平山堂纪念堂举行纪念。南京《新华日报》于同年8月29日发表了刘瑞龙(原农业部副部长)、刘玉柱(原二机部副部长)、杨纯(原卫生部副部长)三同志撰写的《怀念江上青同志》一文,同时刊载周邨一首七绝《江子上青四十年祭》和烈士之弟江树峰(原扬州市政协副主席)的《满江红》词。1982年张爱萍副总理为烈士墓碑亲笔题写“江上青同志之墓”
    同年,江树峰同志又填《青玉案》一阙,录之于次,以作本文结束。
  青玉案
    1982年冬,泗洪县青阳为先兄上青同志建墓,墓前树张爱萍将军亲书之墓碑“江上青同志之墓”。安徽主编《江淮英烈》将进出其传记。闻讯不胜鼓舞,爰填词以资永念。并盼明春得偕民、玲、慧前往扫墓,藉遂生平之愿。
                     腾腾晓雾秋山去,
                     竟一别难重聚。
                     梦魂几绕蕉窗叙;
                     街头宣讲,
                      广场歌剧,
                     星月何从数。
                     碑铭已勒洪湖渡,
                     英烈江淮生死处。
                     翠柏丹枫千万句;
                     青阳春早,
                     广陵梅吐,
                     嘱我寻兄路。

 

| | 联系凯发k8国际首页登录   扬州拓普电气科技有限公司k8凯发的版权所有 k8凯发 copyright © 2010-2021
      k8凯发的技术支持:平邑在线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