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林就是明初陶姓迁此定居、植树成林而得名。明代朱应辰《东湖曲》诗云:“提壶荡两浆,酒伴相经过。指顾陶家林,来从鲁家垛。”过去陶林大于鲁垛,如今陶林作为宝应县鲁垛镇最大的村,清代就曾有诗人写诗盛赞“陶林十景”,在陶林村民的家谱上,也对陶林这十处优美的景观有着详细的记载,包括庙枕九龙、楼映双桥、桑林唤渡、榆垛春游、雪映窑港、月寄池塘、长川帆影、两寺钟声、柳堤蝉韵、荻岸飞鸿。
鲁垛镇文化站倪站长说,在他小时候,鲁垛陆上交通不发达,出门去宝应去扬州无不靠船,“这里到处都是水,深深的芦苇荡,出门三步两桥,出去一趟很不容易。”倪站长回忆,乡亲们把行李压在肩上、拎在手里,用竹篙撑着小木船走亲访友去了。船桨划过,水面泛起阵阵涟漪,小木船在亮晶晶的水路上,静悄悄地走到了现代,逐渐消逝在岁月的长河中。
因为水多的缘故,鲁垛镇一带有着与龙有关的地名——九龙口。倪站长说,到鲁垛镇就不得不到九龙口去看一看,九龙口位于陶林村的成子河(今宝沙河),这里有一个圆形的大土墩,周围有九条河集中交汇于此,呈“九龙戏珠”之势,因此这里被称为“九龙口”,土墩被称为“九龙墩”。“原来这个土墩子上建有一座关帝庙,因为常有水患发生,土墩经常被淹没,为了祈求龙王镇水,当地绅士将关帝庙改建成大王庙。”倪站长说,相传此庙重建以后,这个土墩从来没有被淹没过,这就是“庙枕九龙”的传说。后来,大王庙在战火中被毁坏。
湖水轻抚着岸边,一道石桥连通了陆路与九龙墩。倪站长介绍,由于陆上交通的开发,九条河道中有五条已经堵塞了。站在九龙墩上放眼眺望,远处偶尔浮现河中小岛,四周碧波荡漾,仍能让人联想到它曾经四处畅达的情形。
现在,陶林十景大多已不存,除了“庙枕九龙”,“楼映双桥”也有迹可循。“楼映双桥”所指的平安桥,就在离九龙口不远的街上。相传,明成化年间,陶林民众在成子河上建一大桥,为木质结构,桥两头各建一座凉亭,供行人歇息,晚间亭上有灯照明。两座凉亭倒映于清澈的河水之中,景色十分优美,清代诗人赞之为“楼映双桥”,便是指两座凉亭倒映水中的情景。传说清代诗人陶徵(又名澄)来陶林游览,在此桥遇见一位仙人,故取名遇仙桥。后陶林百姓为祈求平安,遂改名为平安桥,光绪8年(1882年)重修。“1954年后毁坏,木桥已经不存在了。”倪站长说,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这座石板铺就的拱桥是后来重建的,上面铺着条石和青砖,倒也有几分古朴的样子。桥两边的凉亭早已被居民屋舍所取代,水中再也倒映不出两座凉亭,只有一片树丛倒映在水中。
信息整理:扬州拓普电气科技有限公司 信息来源:
k8凯发-凯发k8国际首页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