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建于南宋的宝应城市变迁-k8凯发

宝应县城位于县境中部偏西,地处北纬33°14′,东经119°18′。西南距南京140千米(直线距离,下同),南距扬州94千米,东距盐城78千米,北距淮阴48千米。京杭大运河流经城西;京沪高速公路和连淮扬镇铁路穿越城东。
宝应县城本名白田,汉代即为村庄,隋朝已是风景优美的集镇,被称为安宜胜地。自唐初,一直为历代县治处所,迄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系苏北著名文化古城之一。
唐初,白田成为安宜县治所后,称安宜城,但仍以白田知名。是时,商业已较繁荣,运河中停泊的漕舶商舟时达10里之长,帆樯如林。农村养蚕业,城内缫丝业也较为发达。上元三年(762年),安宜城因县更名宝应而称宝应城。
宝应城垣始建于南宋,重建于明,损于历次战火,20世纪50年代因扩建马路而拆除。明洪武初年,古运河改道城西,原河段整修为城市河(又称宋泾河),环流全城,至今犹存。唐宋时期,县城建有宁国寺、东岳庙;明清时期,建有城隍庙、泰山殿、火星庙、龙王庙、张仙祠、戚家妇祠、关帝庙、圆通庵、文昌宫等庙宇69处,名门世家为私人玩赏而建的朱氏泾上园、仲氏南园、刘氏近月楼、郑氏嘉树草堂、乔氏万竹山庄、王氏梅花书屋等园圃30余处。清末,这些建筑多凋残不堪,或改为民居、学堂,或失修而倒塌,今所剩无几。
县城行政区划屡有变动。明嘉靖年间县城设东南、东北、西南、西北隅4坊;万历年间改4坊为崇俭乡。清初,县城分设9铺。民国初,县城隶第一市,仍分设县前、学前、中街、通湖、仲家、南湖、北城、通义、镇湖等9铺。民国16年(1927年),撤市改隶第一区。民国28年10月2日,县城沦陷于日本侵略军。民国34年8月23日,新四军攻克县城,县城为县人民民主政府驻地,设城区,并一度改为宝应市,下设泰山、画川、县前、文庙、南关、三官等6镇。民国35年10月6日,人民政府撤离县城,县城为国民党政权所控制,仍隶第一区。民国37年12月9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县城,次年3月,县城设宾曦、来薰、利成、斗拱、运西等5个县直属镇,1951年,隶城区。1956年仍为县直属镇。1958年,成立城镇人民公社。1962年,恢复城镇建制,延续至今。
1949年,全镇面积仅1平方千米,居民35 932人。1989年,全镇范围南至船闸,北达二里干渠,长约3.5千米;西北逾运河与长沟、中港乡接连,东与城郊乡犬齿交错,宽约2.2千米,面积约7.2平方千米(含扩展至城郊乡约1平方千米)。居民增至65 578人。2010年,城区面积26.8平方千米,居民23.8万人。
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城镇的市政建设速度较快,市容发生很大变化。1949年,仅有纵贯南北的南、北、中大街以及横穿东西的东门大街和叶挺路,且街道狭窄,石块铺设,行走不便。上世纪80年代末,全镇主干大街11条,支路6条,总长16.96千米,路面结构多为沥青和水泥。此外,还有街巷100多条,亦多为水泥路面。至2010年,县城主干道路30多条,皆为沥青或水泥路面,全城水、电、气、路、通讯等设施相应配套,现代化中等城市规模正在形成。有以亚细亚广场为中心的苏中路商圈,以时代广场为中心的白田路商圈,以亿丰国际商贸港为中心的新城商圈。30多个新建的居住新区各具特色。有纵棹园公园,更有花城广场、白田广场、人民公园、北河公园等20多处绿地公园。城市绿化面积300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42.2%,人均占有绿地面积10平方米。宝应县城是江苏省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县城、国家卫生县城、全国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县城,也是中国(浙商)最具投资潜力的城市。
信息整理:扬州拓普电气科技有限公司   信息来源:k8凯发-凯发k8国际首页登录


 

| | 联系凯发k8国际首页登录   扬州拓普电气科技有限公司k8凯发的版权所有 k8凯发 copyright © 2010-2019
苏icp备10068214号      k8凯发的技术支持:平邑在线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