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香”与“陆稿荐”,“菜根香”是扬州的“中华餐饮老字号”,以“扬州炒饭”蜚声中外,“陆稿荐”是苏州的百年老店,以“酱汁肉”名扬姑苏,两个店名的由来,各有着不同的说法,事实上,它们都与清乾隆年间的名臣方观承在宝应的一则轶事有关。
方观承(1698~1768),字遐谷,安徽桐城人,官至直隶总督,加太子太保,为著名的乾隆“五督臣”之一,卒谥恪敏。就是这样一位极尽生荣死哀的大人物,在年轻时却有一段苦难的经历。康熙五十二年(1713),其祖父方登峄、父亲方式济受戴名世《南山集》案的牵连,并戍黑龙江,当时方观承才十六岁,不得不与其兄方观永寄身南京清凉山寺,靠僧人接济为生。因思念父祖,兄弟二人每年徒步前往黑龙江,直到祖、父先后身故,竟往返了七趟,其间千山万水,常常是日行百里不着一餐。祖、父相继在黑龙江病故之后,贫困之极的方观承流落京城,在东华门外靠测字为生。
据清嘉、道年间宝应名儒朱彬《游道堂集》记载,有一次,方观承由家乡桐城入都,绕道宝应,想求得嫁给宝应乔家的姐姐接济。宝应乔家是豪门大族,其私家园林纵棹园与如皋冒辟疆的水绘园相媲美。纵棹园的主人乔莱曾经中康熙鸿博科一等第五,与当时的名士如朱彝尊、潘耒等相往来,极一时之盛。当时乔莱虽已去世,但其子孙于词翰丹青均能继承先人的风范和声誉,而且富厚为一邑之冠。方观承来到宝应时,几乎没有什么行李,身上穿的破袍子露出了棉絮,一片一片的,就像蝴蝶在飞来飞去,鞋子破得连脚后跟都露了出来,满脸尘垢,看上去黑黧黧的,真正就跟乞丐差不多。到了乔家府第的门前,只见屋宇森严,门两傍的仆人伫立如鹄,方观承在门口徘徊了两个多小时,既害怕让姐姐面子上难看,又不想遭到乔家仆人们的白眼,最终还是没有进门就离开了。当时正是隆冬,已经快要过年了,方观承又饥又冻,身上一分钱又没有,也不知道到什么地方去,就这样不觉来到了芦家巷口卖肉摊子对面。只见卖肉人肉卖得很好却不太会记账,抓住笔就跟抓住椽子一样,又害怕忙中出错,慎之又慎才敢落笔,方观承不禁笑了出来。卖肉人也知道是笑自己不会记账,就请方观承帮他记账,并且说你要真会记账,我就请你喝酒吃饭。方观承也不推辞,就站在肉案子旁边,每次肉刚卖出去账就记好了。卖肉人非常钦佩,说:没想到笔比刀还快。收摊后,卖肉人立即将方观承请到家里,好酒好食招待,并且让方观承就住在自己家里。因为怕方观承夜里嫌冷,不仅为方观承加被子,还为他加铺“稿荐”(即稻草编成的床垫子)。第二天,方观承继续随同卖肉,中午则与卖肉人一起回家,就这样过了五天,已是除夕,卖肉人家里对方观承像家里人一样看待。卖肉人老夫妻俩只有一个女儿,已经到了出嫁的年龄,第二天是大年初一,方观承起床发现床边放着新做的蓝布棉袍,还有新鞋子、新袜子、新帽子,而方观承原来的破衣裳也被缝补得整整齐齐。女孩子说这是为了酬谢你,请不要嫌微不足道。方观承感谢后,便穿上了新衣服。又过了五天,方观承想向卖肉人辞行,卖肉人说:我已经考虑过了,你一定不是一直贫贱下去的人,我不敢把你长时间圈在这里混日子,我们这里元宵节很热闹,你没见过,过了节你再走也不迟。于是方观承又留了十多天,临走的时候,卖肉人又送铜钱几千文,为方观承壮行,方观承非常感动。方观承北上后,开始还有通信往来,后来因为得到平郡王福彭赏识,随同福彭率师讨伐准噶尔,音讯就少了下来。等到班师还朝被授为内阁中书,方观承派专人来寻找,卖肉人夫妇已去世很久了,女儿也不知嫁往何处,方观承为此遗恨终身。
这一则轶事与苏州“陆稿荐”的传说有异曲同工之妙。传说“陆稿荐”初创,是康熙时一家普通的肉铺,店主陆某将店设在苏州崇真宫桥旁,专营生、熟肉。有一年的冬天,陆家老夫妻俩收留过一个乞丐,乞丐走后留下了一条“稿荐”,每次煮肉时抽一根“稿荐”中的稻草,烧出来的肉就会异香扑鼻,后来就将肉店的牌号改名为“陆稿荐”。这个传说很有可能就是方观承轶事的隐讳版。也许卖肉人的女儿后来嫁给了陆家,但却一直保存着为方观承铺过的那条“稿荐”,却又不欲为人所知晓,于是方观承在宝应的轶事就化成了苏州“陆稿荐”的传说。
更妙的是这则轶事还有下文。方观承显贵以后,他姐姐的儿子去看他,方观承留外甥吃饭,桌上只有一个菜是菜根,饭也是只脱去谷皮的粗米。乔家外甥举着筷子咽不下去,而方观承却狼吞虎咽,好像菜、饭都极为甘美。看到外甥吃不下去,方观承就给他讲了自己的故事,上文说方观承因为找不到卖肉人的女儿而遗恨终身,就是这一次方本人所讲。最后方观承勉励自己的外甥说:一个人不能先吃苦,想要有大的作为,怎么能做到呢!
这一个情节可能就是“菜根香”的来源。关于“菜根香”的由来,通常的说法是清末民初一位李姓厨师,在扬州新胜街开了一家小吃店,中午供应客饭只一菜一汤,经济实惠。店主请扬州名流取清代诗人王士禛“五载归来饱乡味,不曾辜负菜根香”句中“菜根香”三字为名。这一说法牵强附会之处甚多,试想一个只供应一菜一汤的小吃店,怎能请到名流取出如此大雅之名。比较合理的是,方观承的乔家外甥回到宝应后,方观承吃菜根的故事很快便流传开来,直到民国年间,周恩来总理表哥陈式周在《此登临楼笔记》中,还根据朱彬《游道堂集》的记载转述了这则轶事。因此店主将只供应一菜一汤的小吃店命名为“菜根香”是毫不奇怪的,而稍具规模后,因一菜一汤太过简陋,便又在饭上做起了文章,于是粗米饭逐渐演变为蛋炒饭(扬州炒饭),再后来,原来的渊源逐渐湮没,则又引王士禛诗句以增加“文化气息”。
这样看来,无论是在苏州的陆姓人家,还是在扬州的李姓厨师,恐怕都是宝应人呢。民国年间,宝应于佩云从苏州“陆稿荐”学得手艺,于1919年回宝创办“陆稿荐”卤菜店,现宝应也有“菜根香”饭店,又谁知这两个品牌与宝应竟有如此深的渊源呢?
信息整理:扬州拓普电气科技有限公司 信息来源:
k8凯发-凯发k8国际首页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