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扬州画派”创始人的石涛,其被后人所知的是擅绘山水花鸟,作品鲜有人物题材。然而,近日在瓜洲镇高旻寺水晶宫内,却发现了一件根据石涛的观音画像拓刻而成的观音像石碑刻绘,向人们展示了石涛“前无古人”的创新风格。
从显赫的皇族后裔沦为贫民,遁入空门幸存后,一生浪迹天涯,饱尝世间艰辛,这是“扬州画派”创始人石涛坎坷的人生写照。
作为“清初四僧”之一,石涛在绘画艺术上的成就尽人皆知,被后人誉为中国绘画史上屈指可数的伟大人物之一。
现有的研究成果表明,石涛擅绘山水花鸟,生平作品鲜有人物题材。8月29日,邗江文物部门公布了一项文物普查新发现——在瓜洲镇高旻寺水晶宫内,一件观音像石碑刻绘作品不仅为研究石涛的绘画技艺添加了不可多得的珍贵实物资料,同时,炉火纯青的笔墨也凸显一代宗师的创新精神。
皇族后裔匿于空门,晚年定居扬州
石涛,原名朱若极,1641年诞生于广西靖江王朱亨嘉王府。1643年,李自成在襄阳称新顺王,同年在河南汝州(今临汝)歼灭明陕西总督孙传庭主力,并乘胜进占西安,风雨中的明王朝摇摇欲坠。
在太监的保护下,石涛被送入空门得以幸存。1687年秋天,石涛第一次来到扬州。1692年冬天,石涛结束三年北京之行南归,从此定居扬州。
在大东门外,石涛临河结屋数椽,吟诗作画其间,取名“大涤草堂”。在这里,石涛留下了《松下独游图》、《山亭闲趣图》等艺术巅峰时期的作品,并度过了生命的最后几年。
据我市知名作家丁家桐介绍,在扬州,石涛的足迹遍布四方,如静慧寺、南河下一带、小秦淮、平山堂、文昌阁、红桥、兴教寺等,作品无数。
开辟“扬州画派”,独领风骚300年
明末清初,以临摹抄照为主流的保守思想充斥画坛,石涛在扬州提出“笔墨当随时代”、“无法而法”的口号,震动画坛。作为明清时期最富有创造性的画家,他遍游名山,“搜遍奇峰打草稿”,形成了自己苍郁恣肆的独特风格。
在大涤草堂,石涛曾收下比他小47岁、后来“扬州八怪”著名画家之一的高翔。石涛将绘画方面的创新理论与心得传授给他,并深深影响了其他八怪成员。所有的八怪成员都临摹过石涛的作品,在艺术创新发展方面,他们与石涛一脉相承,同时在情感方面心灵相通。
石涛的理论和实践,给画坛吹来一股新风。他开辟的画坛先风,对“扬州八怪”的形成起了决定性作用。在清朝300年中,“扬州画派”独领风骚,到了清末,影响更是遍及全国。
晚年的石涛自己在平山堂一带选好墓址。1707年,石涛在扬州逝世,葬于蜀冈南麓。史料记载,高翔“每岁寒食,必祭其墓”。
观音画像,除夕夜感悟之作
邗江文物部门公布的这件观音像石刻碑碑身为青石材质,刻于乾隆六年(1741年),高1.54米,宽0.86米,厚0.16米。碑身中央为一体态丰腴、面容端庄的观音像,衣饰线条流畅,头覆荷叶,手持净瓶,下为荷叶座。
在碑面上,有如下文字:一法不立一法不舍赵州石桥渡驴渡马良哉 观世音又凭么去也这一转语合是净瓶道得良久云噫哑噫哑丙寅除夕夜清湘济再题。落款处,刻有“臣僧原济”、“苦瓜和尚”两方篆文印章,在石碑左下方题有“乾隆六年南吕月与志堂敬镌”字样。
扬州八怪纪念馆馆长刘方明介绍,“臣僧原济”是石涛的法名,“苦瓜和尚”是石涛的号别,此外,石碑题字中的“清湘济”是石涛的号。从落款内容来看,这件观音像石刻是由南吕月和志堂两个人根据石涛的观音画像拓刻而成。
刘方明表示,石涛60岁左右时生活窘困、精神苦闷。在除夕夜晚独居孤庙,冷对枯灯,石涛感怀万千,“这幅作品即是他的感悟之作。”
罕见人物题材作品彰显创新精神
在这方碑刻上,观音以荷叶的修饰手法表现,不仅端坐于一片硕大的荷叶之上,头上还覆着一片荷叶,与我们熟悉的观音坐在莲花台上的形象大不相同。据文物普查人员介绍,这种画法在此前的观音像画法中极为少见。
刘方明说,石涛以山水画见长,偶有花鸟作品,涉及人物题材的非常罕见。他认为,石涛出家乃因乱世避祸,他身处佛门却心向红尘。由于石涛潜心创新,其在绘画笔墨上得心应手,在理论上自成体系,从而形成了恣肆洒脱的艺术风格。
“这幅‘头覆荷叶,端坐荷叶座’的观音像,反映了石涛在绘画创作上的创新精神,称得上是‘前无古人’,为后人研究石涛的画风及生平留下了不可多得的宝贵实物资料。”
石碑“文革”时期匿于田塘,经历曲折
据文物部门介绍,这件现存于高旻寺水晶宫内的观音像石刻背后还有一段曲折的经历。
“石碑原存于霍桥镇五里茶庵,‘文革’时被村民藏匿于田塘。”邗江文管办副主任朱育林介绍说,上世纪90年代末,这件文物被当地人从土里挖出,这才得以重见天日。不过,出于对观音的敬畏之情,当地村民将此物奉为至宝,争相供奉,一时间香火缭绕,闻讯而来的乡人从四面八方赶来,此事导致当地正常生活秩序受扰,最终几乎演变成封建迷信活动。后来,经过多方协调,观音像石碑辗转来到高旻寺,并在此安身。
信息整理:
k8凯发-凯发k8国际首页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