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行宫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东关街300号,坐北朝南正对着东关街。最初兴建的年代已无据查考,原名真武庙。明宣德三年(1428),扬州知府陈贞重建真武庙,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含山(今属安徽)人耿氏在真武庙立武当行宫碣,用以求福、祈雨。武当行宫是扬州城区内唯一一所道教教观。武当行宫的看点有两个:一是看道教建筑,三座完整的大殿可让人原汁原味领略扬州寺庙建筑的风采;二是看道教文化,全方位展示扬州道教历史、发展轨迹和历史文化底蕴。
扬州真武庙后来易名为武当行宫,源于真武大帝的道场在湖北武当山。古语云:“非真武不足以当此山”,意思是唯有真武大帝才能当得此山,故名武当山。传说武当山金顶原来被无量佛占据,后来真武大帝修仙得道,云游到此,看到这里群峰林立,天柱峰高耸入云,七十二峰俯首相向,形成了群峰朝拜的奇观。真武大帝相中这块宝地,便到天柱峰向无量佛商量借地,提出只借八步即可。无量佛见真武大帝所要不多就一口答应,不料真武大帝法力无边,他从天柱峰顶走了八步,一步就是百里,八步便跨越了整个武当山,武当山从此成为道家的场地。将真武庙改名为武当行宫,等于说扬州为真武大帝准备了一座随时可以小住的行宫。后来,真武庙逐渐被武当行宫的名称所代替。“武当行宫”石碣,用以祈祷福祉,故扬州民间一般习称武当行宫。门额上依稀可见白色石刻“武当行宫”四字,右边竖排几个小字“光绪六年中秋月”
清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大举攻克扬州城,武当行宫惨遭兵火烧毁,现存主房山门殿、中殿、大殿前后三进及东侧廊房。武当行宫的后大殿,是如今扬州城中少见的明代建筑遗存之一,楠木架构,单层歇山顶,面阔三间,屋脊覆盖着琉璃瓦及吻兽,屋脊中央设宝顶,殿前还有古银杏树三株。直到光绪年间,两淮运司海州分司徐绍垣,才在武当行宫的废墟上对它作了修缮。
康乾盛世的辉煌,推动了扬州书院的发展与昌盛,使扬州的文化、教育、学术研究呈现一片辉煌。道光以后,国门被打开。西学东渐,扬州又得风气之先,成为新式教育的发源地之一。
甲午战争以后,朝廷中的一些有识之士也看到了科举教育的弊端,纷纷上奏,提请改变教育制度。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特谕“各直省督、抚,将各省、府、厅、州、县大小书院,一律改为兼习中、西学之学校。其阶级:以省会之大书院为高等学、郡城之书院为中学、州县之书院为小学……各书院之经费,尽数提作学堂经费,绅民如能捐建学堂,或广为劝募,准奏请给奖。有独力措捐钜款者,予以破格重赏”。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11月,清廷再度颁布兴学诏书,要求“除京师已设大学堂,各州、县均设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更为具体的“壬寅学制”。是年,两淮盐运使程仪洛以安定、梅花两书院的经费的一半在东关街“武当行宫”创办了“仪董学堂”,开近代教育先河。先后礼聘屠寄、王鹏运为掌教;随后盐运使白旗人恩铭继任,先后礼聘李慎儒、宋子联为掌教。掌教均为一年一任期。恩铭即后来转任安徽巡抚时于1907年为革命党徐锡麟所刺杀者。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继任两淮盐运使的赵滨彦就原仪董学堂改设两淮中学堂。这是扬州中学的前身。所谓“仪董”,是以大儒董仲舒为效仿楷模之意。仪董学堂是近代扬州第一所官立中学,经费出自盐务,总办由两淮盐运使担任,首任总办为程仪洛。因为两淮盐运司署内原有仪董轩,系为纪念江都相董仲舒而建,所以学堂亦以“仪董”命名。自从有了仪董学堂,扬州城愈加人才辈出。新中国成立后,在仪董学堂旧址先后兴办东关小学、艺蕾小学,也培育了大量的少年才隽。如今,为保护这一道教古迹,艺蕾小学整体搬迁别处,重新修缮后的武当行宫依然保持了古寺庙原来的风貌。
信息来源:k8凯发-凯发k8国际首页登录 信息整理:扬州拓普电气科技有限公司
| | 联系凯发k8国际首页登录 扬州拓普电气科技有限公司k8凯发的版权所有 k8凯发 copyright © 2010-2019
苏icp备10068214号 k8凯发的技术支持:平邑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