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邮民歌——非物质文化遗产-k8凯发

  高邮民歌是高邮湖区以及里下河地区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创作并广为流传的民间歌曲,主要有号子、小调、情歌及各种生活、风俗歌谣、儿歌、对歌等,曲调优美淳朴,节奏婉转轻盈,有着浓郁的里下河水乡风韵。它从民谣俚曲,唱到现代音乐大厅;从“中国风·民歌会”中国原生民歌展演,唱到首届中国农民艺术节,唱到上海世博会江苏活动周……高邮民歌以其轻快活泼的旋律享誉海内外,2007年10月高邮被授予“中国民歌之乡”称号。
  当民歌在很多地区成为大多数人的记忆时,在高邮,仍有一大批民歌创作者和演唱者活跃在乡间田野和城市街巷,为群众所喜闻乐见。2008年1月,高邮民歌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传承上延续老歌手教新歌手的传统,代代相传,高邮民歌已形成相当规模的传承谱系。
  据了解,我市比较有代表性的已知民歌手就有五代,后四代全部活跃在民间。家住高邮镇的王兰英老人,从小爱听民歌、爱唱民歌,她唱的民歌《数鸭蛋》,引起当时高邮中学教师索兴的关注。索兴记谱编曲填词后,仍由王兰英演唱,一路唱响。上世纪五十年代高邮著名民歌手夏国珍1960年出席全国文化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时,与梅兰芳同台演出,演唱高邮水乡民歌。
  如今,高邮又活跃着一批年轻的民歌手,女歌手杨旭娟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杨旭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高邮民歌”第四代传承人。无论在高邮民歌传习所,还是“珠湖之波”赛歌会;无论在送文艺下乡、社区艺术节上,还是在“中国风·民歌会”中国原生民歌的展演中,都有杨旭娟精彩的传唱。2010年,在首届中国农民艺术节上,她与高邮本土的民歌手们共同将高邮民歌再次唱响在五十年后的京城,一时间,高邮民歌红遍大江南北。
  高邮民歌之所以在民俗文化逐渐被人淡忘的今天得到弘扬,与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密不可分,与民歌自身的交流传播、推陈出新息息相关。为保护和传承高邮民歌,市政府于2009年成立了高邮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内设立了高邮民歌传习所。这对进一步增进全社会对高邮民歌的认识和了解,增强公众对高邮民歌这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传承意识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同时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氛围。此外,市文化部门还与教育部门联合定期开展高邮民歌进校园音乐欣赏、教唱、填新词比赛等一系列活动,让高邮民歌传承从娃娃开始。如今,在我市的重大节庆、招商推介、对外交流、群众文化活动中,高邮民歌都是不可或缺的内容,已经成为我市的一张重要文化名片。
  当各种艺术形式百家争鸣之时,我市也在探索适合高邮民歌发展之路。近些年,高邮人在传统民歌的基础上找灵感,大胆打开创作思路,不断融入现代音乐元素,使高邮民歌现代而不失传统,通俗而不失高雅。在文化部门精心创作编排下,舞蹈《鸭乡恋情》、二胡齐奏《水乡鸭童》、舞蹈《群鸭戏水》,新民歌《我家住在运河边》、《我的家乡在高邮》、《栀子花》、《运河三月夜》、《柳编歌》,以及四幕民歌情景剧《我的家乡在高邮》也纷纷出炉。高邮民歌无论在全国农民艺术节,还是世博会上,都曾精彩亮相;在省级以上“三民”调演中,在文化部群星奖项中,也都获得档次很高的奖项。高邮民歌创作人员的创作与演出,使得高邮民歌声名远播。
  值得一提的是,高邮文化部门力推的一个经典赛事——高邮“珠湖之波”赛歌会,已成功举办28届,为推介新民歌,推出新民歌手以及传唱高邮经典民歌,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另外,横泾镇、卸甲镇等一些有条件的乡镇纷纷组建了民乐队,这也为高邮民歌起到很好的传承作用。
    信息来源:k8凯发-凯发k8国际首页登录 信息整理:扬州拓普电气科技有限公司


 

| | 联系凯发k8国际首页登录   扬州拓普电气科技有限公司k8凯发的版权所有 k8凯发 copyright © 2010-2019
苏icp备10068214号      k8凯发的技术支持:平邑在线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