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古城十二座城门的历史记忆-k8凯发

    旧时的城市都有城门,城里街巷的主干道就是从城门开始向里延伸,主干道的两旁再有若干支干道,支干道两旁再有若干小巷,这样就织成了一张街巷的大网,四通八达。
   
乾隆末年成书的《扬州画舫录》中记载:“今之旧城……门五,曰海宁,今曰大东、曰通泗,今曰西门、曰安江,今曰南门、曰镇淮,今曰北门、曰小东,即是门,今仍旧名。南北水关二,引市河水以通于濠。今之新城……门七,曰挹江,今曰钞关、曰便门,今曰徐宁、曰拱宸,今曰天宁、曰广储、曰便门,今曰便益、曰通济,今曰缺口、曰利津,今曰东关。沿旧城城濠南北水关二。”
   
民国初年,扬州有一首儿歌唱道:“扬州城呀十二门,四水关来六吊桥……”就是说,从明代建了新城后,新旧二城相连,一直到民国初年,扬州老城区有的南门、西门、北门、天宁门、广储门、便益门、东关、缺口、钞关、徐宁门,再加上成立的大东门、小东门共有十二座城门。
   
上世纪40年代成书的《扬州风土记略》中说:“扬州城门凡十,东曰利津、曰通济,南曰安江、曰挹江、曰徐凝,北曰镇淮、广储、曰拱宸、曰便益,西曰通泗;此外大东、小东二门在城内,门东为新城,西为旧城云。按:镇扬汽车通车后,于挹江、徐凝间辟一门曰福运。现又于镇淮西辟一门曰和平,安江西辟一门曰凯旋,盖专为经城马路也。”
   
到了民国五年(1916),一座城中间有城墙相隔,往来极不方便,城墙也一段一段地倒塌,于是拆除了小秦淮西侧新旧城之间的城墙和大东门城门,小东门仅留下城圈。民国十六年(1927)又拆除了同治三年(1864)建的南门外挡军楼,倪澄瀛在竹枝词劫余稿中写道:“往年拆卸挡军楼,大东小东也不留。近见官中删雉堞,绿杨城郭尽低头。”
   
民国十二年(1923),扬六公路筑成,于是在引市街南的李官人巷口、今渡江桥北堍东约二十米的地方又开了一座门,叫福运门。
   
民国二十六年(1937),王柏龄把县西街、府西街两头连接起来,铺上了沙石,就成了马路,这条马路称为新马路,就是《扬州风土记略》中说的经城马路(今淮海路)。又在这条路的两端各开了一个城门,北端叫和平门,老百姓习惯上称为新北门,南端是凯旋门,百姓称为新南门。这两个门和原来的北门、南门因有时间上的先后,所以原来的南、北门就称为老南门、老北门。到了这时候,扬州老城区就有了十五座城门。
   
四座水关是小秦淮南端的龙头关、北端的水关叫拱宸水关(现在称为北水关,是汶河填了以后的事)。原来的南、北水关是文津河(今汶河路)南端的安江水关(南水关)和北端的镇淮水关(北水关)。六吊桥是安江门(老南门)吊桥、镇淮门(老北门)吊桥、通泗门(西门)吊桥、拱宸门(天宁门)吊桥、广储门吊桥和便益门吊桥。其他的门理应也有吊桥,但从东关到钞关是以古运河为护城河,河面太宽,无法架设吊桥,所以不是摆渡就是浮桥,挹江门(钞关)外有扬关浮桥。东关、缺口、徐凝都是渡口,福运门原来也是渡口,“便客新开福运门”,是因为汽车开通了,这里成为出入扬州的南大门,人流量很大,浮桥不能适应需要,后来就改建成人行木桥。
   
信息来源:k8凯发-凯发k8国际首页登录 信息整理:扬州拓普电气科技有限公司


 

| | 联系凯发k8国际首页登录   扬州拓普电气科技有限公司k8凯发的版权所有 k8凯发 copyright © 2010-2019
苏icp备10068214号      k8凯发的技术支持:平邑在线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