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宝应城区的亭子-k8凯发

  在我的记忆中在宝应最早见到的亭子还算是八宝亭。
  我记得上小学时我的班主任老师是江潮君,他的家就住在县南街学墩巷北边不远的一个朝西的门里。而那个大门,一进去往右边走是江老师的家,好像左手边有一个亭子,就是八宝亭。我印象已经很模糊了,但记得亭子有个石碑,是用隶书写的“八宝亭”三个字,字的颜色是蓝色的。
  我查了一下民国二十一年的《宝应县志》,上面说:“八宝亭在县治南。久废。康熙二十九年,知县徐翴重修。复圮。道光二十一年,高邮孙明经应科侨居亭东,掘地得碑,乃明知县岳东升《浚得宝河记》,因重倡募,建亭其上,嵌碑亭壁。今复久圮,邑人议再建,未成。”
  我的记忆的地点与亭中的碑都与记载是相符的,但按县志的说法,这个亭到了后来是不存在的,可我的印象中却是还有的,我又查了一下,度娘上说,“清道光和民国初两度维修。民国年间,八宝亭作阅览室。50年代,被占为私宅。”可能我看到时已经成为私宅了。
  现在的八宝亭是1983年重建的。亭子前有牌子说明了原亭的历史及重建的情况:
  八宝亭始建于明嘉靖辛亥年(公元1551年),距今已430余载,亭高5米,周长12米,占地100平方米。原址在县南街中段,南临得宝河,东傍真如庵,当时县令岳东升撰文记述唐尼真如贡奉八宝及肃宗改元,易县名安宜为宝应之事,并立碑建亭。后沧桑多变,陈迹湮没,长年失修,时有塌卸之虞。为保护历史文物,县人民政府决定重建,鉴于原址狭窄,无拓展空间,且得宝河、真如庵早无形迹,故于1983年仲夏迁至纵棹园,参照原亭风貌重新建造,由赵朴初题额,以供游人观赏,使八宝佳话永传后世。
  到了初中,进入了宝应县中学,翦淞亭就是常去的地方了。关于翦淞亭,虽然名称叫“翦淞阁”,实际上就是一个亭子,宝应人都说“宝中的亭子”,宝中的学生就简称为“亭子”。现在纵棹园边上的假山上也有一个亭子,应该是在宝应中学前的叶挺路向东拓展时,由宝应中学内搬移至叶挺路南时重建的。我有一篇文章《宝应翦淞阁及其他》专门写了这个“翦淞亭”,对它的名称及重修作了小小的考证,这里就不赘述了。
  还有一个亭子,是大新桥北边的亭子。那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宝应大新桥东的中大街开始拓宽,从叶挺路向南北两边纵深拆掉了以前沿街的二层楼房子与石板路,变成宽二三十米的大路。据说原来的计划是南边拆到南门口,北边拆到北门口,后来可能是因为三年自然灾害的原因,“大跃进”、“浮夸风”受到了影响,而且也根本没有经费了。拆除中途停止了。南边只到鱼市口,而北边只到了官巷的南边。
  也不知什么时候,在北边靠近未拆除的地方,修建了一个亭子。这就是被宝应人称为“大新桥亭子”的一个地标。有人约人碰头,会说“在亭子等你”,指的就是这里。每到夏天的晚上,亭子里外聚集了许多人在乘凉,也算当时宝应的一处风景吧。这个亭子什么时候拆除的,记不清了。好像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还是有的,反正现在是没有了。
  还有一个亭子,也许很多人都忘记了。那就是位于城南运河堤边大约七八里路的“歇脚亭”。
  这是一个很简陋的小亭子,好像是长方形的,有点像现在城市里等候公交车的那种亭子,只有四根柱子,无挡无守的,里面有一排砖砌的类似凳子的可给人做。那时我们会在课余租了自行车在运河堤上骑行,而“歇脚亭”也往往是我们的休息会合处。我有一个同学插队后招师在沿河的南窑工作,每天骑自行车从县城到学校往返。据他回忆,他每天都会经过这个歇脚亭,一直到八十年代初,好像还在。现在当然是早已杳无踪迹了,当时人在三四十里之间的距离主要是步行,而运河堤上既无人家亦无房屋,没有可以用来遮阴避雨、休息小憩的地方,所以修建了歇脚亭供人使用。后来交通工具日渐多了,步行的人少了,这种亭子也就失去了应有的作用了,也就退出历史的舞台了。
  四五十年过去了,我记忆中的这些宝应的亭子,有的已经荡然无存了,有的也完全是在新址上新建的,算不上什么古迹遗存。而记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越来越模糊与依稀,但朦胧的印象却是挥之不去的。
       信息整理:扬州拓普电气科技有限公司   信息来源:k8凯发-凯发k8国际首页登录 

 

| | 联系凯发k8国际首页登录   扬州拓普电气科技有限公司k8凯发的版权所有 k8凯发 copyright © 2010-2019
苏icp备10068214号      k8凯发的技术支持:平邑在线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