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人必知的扬州十大历史事件-k8凯发

    周敬王三十四年(前486),吴王夫差开邗沟,沟通江淮间水道;于蜀冈上古邗国旧址筑邗城,是为扬州建城之始。周慎靓王二年(前319),楚怀王重修邗城,改城名“广陵”。
   
推荐理由:周敬王三十四年(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凿邗沟,筑邗城。邗沟贯江、淮水道,“南北水上交通从此创出了新局面。”巍巍扬城,上下二千五百载,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溯其源,邗城当为嚆矢。毋庸置疑,吴王夫差诚寰城明珠——扬州奠基者也。周慎靓王二年(公元前319年),楚怀王于蜀冈重筑邗城,遂名“广陵”,从此“广陵”就成了扬州的别称。
   
汉高祖十一年(前196)七月,淮南王英布反。次年平叛后,刘邦封侄儿刘濞为吴王,辖东阳郡、鄣郡、会稽郡3郡53城,都广陵。刘濞招天下亡命者“即山铸钱,煮海为盐”,国用富足,百姓无赋税。
   
推荐理由: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刘邦封侄刘濞吴王,领三郡五十三城,都广陵。刘濞即山铸钱、煮海为盐、轻徭薄赋,时吴国“车挂轊,人驾肩。廛闬扑地,歌吹沸天。孳货盐田,铲利铜山,才力雄富,士马精妍。”(鲍照《芜城赋》)《汉书》云“夫吴有诸侯之位,而实富埒天子”,广陵已然华夏东南中心矣。
   
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大儒董仲舒为江都相,将孔子创立的儒学在扬州推广发扬。在扬期间,他丰富和发展了儒学思想,倡言“正谊(义)明道”。
   
推荐理由:董仲舒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儒学大师。汉武帝举贤良文学之士,他对策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旨绝其道,勿使并进。”为汉武帝所采纳,开此后两千余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局面。董仲舒在扬为官治学,扬州人素来引以为豪,董子祠、正谊书院、正谊巷、大儒坊等皆为纪念董仲舒而设。
   
隋大业元年(605)三月,隋炀帝调发淮南民工10余万,开拓邗沟,自山阳(今淮安市淮城区南)至扬子入长江,河宽40步,沿河两岸筑道植柳,水陆并行。之后,隋炀帝三下江都,规模浩大,建江都宫,盛极一时。大业十四年(618)三月,江都宫变,炀帝被逼缢杀。唐贞观元年,以帝礼改葬炀帝于雷塘。
   
推荐理由:隋炀帝有功有过。但隋代开凿的运河,全长四五千里,沟通了五大水系,既促进了隋唐时期的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更带来扬州交通枢纽位置的确立,促进了后世扬州城市的综合发展。直至今日,大运河仍在继续发挥其重要作用。2013年扬州曹庄发现隋炀帝墓,并入选当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2014年6月,扬州牵头的大运河申遗获得成功,更加提高了扬州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十月,日本僧人荣睿、普照自长安南下扬州,邀鉴真去日本弘法传戒。天宝二年(743)四月,鉴真率众僧21人启航东渡,第一次东渡之举未成。此后,744年至748年,又经历四次东渡失败。天宝十二年(753)十月十九日,第六次东渡。鉴真历时12年,备尝艰辛,终于东渡成功。由是律宗传入日本。
   
推荐理由:鉴真和尚是生于扬州、誉满江淮的高僧,他六次东渡,历尽艰辛而百折不挠,终获成功。“是为法事也,何惜身命”,是鉴真精神的集中体现。他因佛学精深、知识渊博,被日本誉为“律宗始祖”、“文化恩人”,成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座纪念碑。
   
北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二月,欧阳修徙知扬州,筑平山堂于大明寺西侧。次年三月离任。宋哲宗元祐七年(1092)正月,苏轼知扬州,七月离任。苏在扬州知府任上,为纪念恩师欧阳修,在平山堂后建谷林堂。
   
推荐理由:北宋仿效中晚唐的行政制度,任命以王禹偁、韩琦、欧阳修、苏东坡为代表的一批文化名人先后担任扬州行政长官,产生了著名的“文章太守”现象。欧阳修任期虽短,但营建平山堂,主持“平山堂之会”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继之而起的明代郑元勋弟兄的“影园之会”、“休园之会”,清代的“红桥修稧”和马氏的“邗江雅集”、程梦星的“筱园之会”、金镇、方浚颐的“平山堂之会”等一系列诗文酒会活动在江南,甚至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流风余韵延至民国。自北宋以来,平山堂成为扬州的文化符号和精神高地,在文化人心目中具有崇高的地位。
   
明思宗崇祯十七年(1644)七月,南明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史可法驻扬州,督师抗清。南明弘光元年、清世祖顺治二年(1645)四月二十五日,清豫亲王多铎率军攻克扬州,史可法壮烈殉国。四月二十五日至五月五日,清兵在扬州城内大肆屠杀,史称“扬州十日”大惨案。
   
推荐理由:孤城喋血,扬州十日,史可法率扬州军民奋勇抗清是清军入关以来首次遇到的军民一体最坚强的抵抗,这充分体现了扬州人民敢于反对民族压迫的行动和愿望,一种勇于抵抗外侮的牺牲精神,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和鼓舞作用。因此,史可法和史公祠被江苏省和扬州人民政府定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典范和基地,其英勇事迹也已成为辉耀中国历史的不朽一页。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九月,康熙帝首次南巡,至康熙四十六年(1707),共六次南巡。清高宗乾隆十六年(1751)正月,乾隆帝首次南巡。至乾隆四十九年(1784),亦六次南巡。康熙、乾隆各六次巡视均曾驻跸扬州。乾隆第六次南巡时,降旨将《四库全书》另抄三部,分贮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杭州文澜阁。
   
推荐理由:清代康熙和乾隆皇帝的分别六次南巡,是中国历史上仅有的重大事件。它反映了斯时国家统一,国力强大,生产力提高,政局稳定,社会长治久安,文化昌盛的一种繁荣局面。是中国封建社会走向历史发展顶峰的一次超越。他们多次驻跸扬州,对提高扬州知名度,促进扬州商业的繁盛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以及扬州八怪和扬州学派的出现功不可没。也使扬州由此步入当时世界具有50万人口以上的十大城市之列。
   
清代中期,扬州地区出现一批关心民生疾苦、志趣相投、富有创新精神的书画家,称之为 “扬州八怪”(扬州画派)。从康熙末年崛起,到嘉庆四年“八怪”中最年轻的画家罗聘去世,前后近百年,成为中国画史上的杰出群体。
   
推荐理由:清代康、雍、乾、嘉时期,在扬州活跃着一支思想叛逆、画风独特的书画家群体——扬州画派,俗称“扬州八怪”,其代表人物有:金农、黄慎、郑燮、李鱓、李方膺、汪士慎、高翔、罗聘、华岩、边寿民、闵贞、李葂、陈撰、杨法、高凤翰等。其师法自然、敢于突破藩篱、勇于创新的绘画风格和成就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他们的艺术作品是扬州的宝贵财富,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他们的艺术风格滋养着当代扬州画坛。
   
1949年1月25日凌晨1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开进扬州城,当天成立中共扬州市委。扬州城宣告解放。26日,建立扬州军事管制委员会。27日,扬州市人民政府成立。
   
推荐理由:1949年1月25日,扬州城解放,扬州的历史由此掀开崭新的一页,长期饱受三座大山压迫的扬州人民,从此昂首挺胸当家作主,逐步过上幸福生活。新中国成立后的扬州,党政军机关和人民政权迅速建立,各项事业得以恢复和发展。在扬州建城2500周年的历史长河里,扬州解放之日,值得扬州人民永远铭记。
    信息来源:扬州网 信息整理:k8凯发-凯发k8国际首页登录


 

| | 联系凯发k8国际首页登录   扬州拓普电气科技有限公司k8凯发的版权所有 k8凯发 copyright © 2010-2021
      k8凯发的技术支持:平邑在线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