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丰镇朱郭村
朱郭村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西安丰镇东北部,距集镇直线距离3.5公里,由原朱郭村、糟坊村合并而成。东与崔渡村接壤,西与天亭村毗邻,北与苗圃村搭界,南与集丰村毗连。全村共有12个村民小组,共820户,3040人,党员105人。村域面积约6平方公里,耕地3309亩,水面1209亩。2014年三业总产值18668万元,人均收入21276元,村级集体经济纯收入31.43万元。朱郭村是我镇水晶工艺品制造的发源地,水晶玻璃工艺品加工为其主导的产业,全村现有水晶工艺品加工企业15家。曾被评为省、市级生态村、扬州市“小康村”、市、县文明村、市先进基层支部等光荣称号。
关于朱郭村名的来历,经了解,是因其村中自然村庄朱郭庄人口最多、庄子最大而得名。文革期间改名为新丰大队,1981年恢复朱郭村名。
朱郭小推车舞
朱郭小推车舞是从淮河流域群众日常生活用独轮车提炼、深化而来。相传独轮车的创始者是三国时的蜀相诸葛亮,朱郭小推车的前身就是木牛流马。古时候,女子结婚后回娘家时或夫妻二人赶节等,用的就是这种独轮车,丈夫推着车子,妻子坐在上面,就这样两人双双前行。后来智慧的人民就从这个生活场景深化提炼出了小推车舞蹈。一般是二人表演,也有三个人表演的,前面有一小童拉车。小推车一般上场时先打场子,然后随着音乐节奏,作上坡下岭、过河等动作,中间插以夫妻对唱、对白等,有时老汉和小童因车行而争执等。表演中主要靠身段表现出车行的状态。还使观众想像到在推车行进中要上斜坡、车轮陷进洼坑和碰到石头等情景。如用前弓后箭的步法站住,将车杆的头提起、两手用力前后往复推动几次来表示用劲推车上斜坡;跟着缓行两步,立即把车头放低用轻快的步子急速前进,以示把车子推了上坡;车子在斜坡的另一面滑行而下时,把两根车杆控制为一高一低,同时将上身和腰向低的一边倾侧,表示车的一边轮子陷进洼坑,然后倒退两步,将两根车杆回复平衡、略为弯绕再行前进,表示把陷进洼坑的轮子倒拖出来,避开洼坑而行。继续行进时,又骤然一顿,表示车轮被坚硬的东西挡着,把车稍往后拉,望望前头发现是一块石头,于是嗔视一笑,然后推着车子绕道而行等等。车上的老妪以表情等配合表演。据传在清前期,小推车舞蹈就传入本地。至建国前,本地有多名民间艺人会表演此种舞蹈,但因本地不使用独轮车,所以在本地区一直未能发扬光大。建国后在成立低级社时,有群众进行表演。后中途有十多年的停滞,后在1970年,庆祝九大召开时,本地表演过一段时间。后作为四旧,被禁止。90年代中期,本镇朱郭村又恢复了该舞蹈。
朱郭小推车舞表演者作老汉和老妪打扮,老汉头扎白毛巾,上身穿对襟白褂,下身蓝布大腰裤。老妪头上有发髻,穿碎花蓝布偏襟褂。小童头上扎小辫,身穿背心。一般是逢年过节时走村入户地进行表演,或贺喜或拜年或自娱自乐。也可为宣传专题进行专门的表演。
小推车集舞蹈、说唱为一体,她不追求情节的完整、跌宕,模仿现实生活中人们推独轮车的情景,及推车过程中碰到的各种情况等。表演夸张逗趣,语言幽默诙谐。
水晶工艺品制造业发源地
水晶工艺品制造业是西安丰镇富民产业,解决了二千多名工人的就业。她最早就起源于朱郭村,1978年朱郭村创办光学玻璃厂,主要为上海一些企业配套生产光学玻璃,产品以凸透镜、凹透镜为主,只从事一些将玻璃打磨、抛光等简单工艺,设备简陋,制作粗糙。其间小厂里的工人偶尔用玻璃水晶磨制一些小饰件,得到大家的喜爱。偶然的发现触发了厂里的灵感,起先厂里试着制作了一小部分水晶工艺品投放市场,销售势头很好,利润也比磨制光学玻璃高得多,于是他们决定转产水晶工艺品。产品也由原来的立方体、球体等几个品种发展成平面类、刻面类、球类、动物生肖类等几十个套系,上千个品种,产品全部采用计算机设计,经过开片、成形、磨制、抛光、刻画、粘接、内雕、镀膜等多道工艺精心制作而成。水晶工艺品通体剔透、品位高雅,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情操的陶冶,具有较高的收藏、观赏价值,是开业庆典、会议留念、馈赠亲友的时尚礼品。产品宜丽宜朴,宜简宜繁,晶莹剔透,新颖别致,人物则栩栩如生,动物则活灵活现,惟妙惟肖,是现代潮流与回归自然的和谐统一,是现代科学与传统工艺的高度融合,令人叹为观止,赞不绝口。西安丰镇也以行业最高的产值,最多的产业工人,最多的企业数,成为名符其实的中国水晶第一镇。
目前,全村现有水晶工艺品加工企业15家,产业工人逾500人,2014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4930万元。
苏中区党委《苏中报》旧址
1943年11月12日,苏中区党委决定创办《苏中报》,成立了以粟裕为书记,俞铭璜为副书记的党报委员会,粟裕为社长,林淡秋任副社长,师政治部主任钟期光题写“苏中报”三个字,创刊于东台三仓河地区,至1945年10月11日停刊,共发270期。《苏中报》报社1944年4月迁至安丰大兴舍(朱郭村),于1944年5月11日在安丰印出第45期。《苏中报》在安丰共印发84期,1945年迁至射阳南鲁肖大桥附近南洋组,在射阳共印了101期,《苏中报》在宝应期间共印发了185期,至今射阳南洋组的杨福波保存的四枚铅字,如今存放在县党史办内。
信息来源:k8凯发-凯发k8国际首页登录 信息整理:扬州拓普电气科技有限公司
| | 联系凯发k8国际首页登录 扬州拓普电气科技有限公司k8凯发的版权所有 k8凯发 copyright © 2010-2021
k8凯发的技术支持:平邑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