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乔可聘乔莱父子看宝应四大家之地位
发布时间:2022-1-25 9:43:07 作者:陈麟德 浏览量:123 【字体: 】
一
明清之际,江苏宝应有四大望族:朱、刘、乔、王。科甲鼎盛,世代簪缨,著作繁富,诗礼传家。不特姻娅交错,连绵不断,一损俱损,一荣俱荣。而且家学渊源,互为师承,切磋琢磨,彼此渗透。四大家互为亲戚,又互为师徒,血统上、治学上连成一体,不可分割。王懋竑《白田草堂存稿·曾大父泰和公炳烛编跋》云:“余家读书为学,自曾大父泰和公始,泰和公与刘职方公练江同时稍后,而以乔侍御公圣任为姊夫,故其渊源略有承接。生平不为文字讲解,而笃实力行,一以忠厚退让自守,虽与御史公出处不同,而其大概相似也。”
“泰和公”为七十八岁任江西泰和知县的王有容,“刘职方公练江”为万历进士、官兵部职方主事、与顾宪成、高攀龙讲学于东林书院的刘永澄,“乔侍御公圣任”为天启进士、崇祯朝河南道监察御史乔可聘。朱、刘、乔、王为郎舅亲,亦为同学。朱克生为王有容门下婿,刘中柱为乔可聘门下婿,朱经为乔莱门下婿,刘台拱从师于王懋竑子王箴舆,朱彬师承王懋竑经法,与表兄刘台拱切磋训诂,刘宝楠就学于从叔刘台拱。他们恪守家学,一以贯之,相互承绪,按部就班。四大家万缕千丝,扶持遮掩,盘根错节,休戚相关。
二
乔可聘字君征,号圣任,归隐自号柘田逸叟。生于明神宗万历十七年己丑,卒于清圣祖康熙十四年乙卯,年八十七而谢世。明天启元年辛酉举人,天启二年壬戌进士,官至监察御史。魏忠贤专权时即告终养,崇祯元年补前官,亲君子远小人,严事刘宗周,亲善黄道周、倪元璐、马世奇、陈龙正、李清,刘、黄、倪、马、陈、李皆大儒,从博学君子游。为人以伉直著声,刚正不阿,不事党争,力陈“逆案”(指依附逆阉魏忠贤的官吏名单)永不可翻,坚决反对逆党荐逆党,凯觎窃权,混乱朝纲。
宁愿滞留中书,不肯攀附阁臣,正己格物,忌忮者亦为所感,连奸险刻毒之辅臣温体仁犹云:“乔公清正君子也。”巡按外省,奖廉惩贪,水旱灾荒,救灾爱民,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巡浙时,推荐金华府兰溪县爱民如子的百里侯盛王赞,上“官守言责”疏,崇祯帝以御笔硃圈凡六十四。上疏弘光帝论治兵、防河,应以守为主。左兵、清兵薄南京,权奸马士英擅调江北兵马过江南拒左,江北门户洞开,乔可聘等请勿撤,遭马士英“宁死北,无死逆”的呵斥。
可聘为官清廉,不受贿,绝干谒,有清流雅望,南渡后阮大铖乱政误国,排除异己,妄立顺案(指编制曾与大顺政权合作过的明朝官员名单),企图置全国清流于死地,可聘亦在“五十三参”之列,幸阴谋未遂。可聘知弘光不可为,弃官归里,于柘沟庄筑柘溪草堂颐养其中。曾孙乔亿字慕韩,国子监生,与沈德潜交善,工诗。曾赋五律《柘溪草堂》:“先世逃名处,悠悠在县南。数椽临柘水,乔木影相参。礼让乡人化,诗书子姓惭。因公念遗迹,回首意难忘。”述草堂为曾祖考圣任公归隐处及草堂位置,地以人显,敦风化俗,爱屋及乌,眷恋不已。
曾外孙子王箴舆号孟亭,状元王式丹之长孙,康熙五十一年壬辰进士,武英殿纂修。历任河南临漳、渑池、洛阳知县,归德卫辉知府,亦赋有五古《柘溪草堂》:“今日到山堂,溪流但如柘。斯堂亦云古,不在百年下。缔造识初心,幽居想清暇。手植紫薇花,高标足凌跨。竹林觞咏间,同时有王谢。持杯敦夙契,朱陈纪婚嫁。”状草堂美景并追忆草堂之由来,以“王谢”喻“乔王”,点出姻亲关系。
乔可聘与兴化三阁老之一的吴甡为儿女姻,乔长女适兴化户部员外郎吴元莱、故大学士吴公冢嗣,可聘与兴化李清廷尉亦为儿女姻,乔次子英第三女许字清孙炳竹。乔可聘与李清非泛泛交,关系非同一般。乔与李同为天启元年辛酉举人,“余与乔公同举于乡”,(李清:《河南道监察御史乔圣任墓志铭》)系同榜登科的同郡年兄弟;乔、李“为耐久朋,即改玉后,或面觌,或传书,岁岁不绝也。”(李清:《鹤龄录》)
从天启元年同举于乡时定交,至康熙十四年乙卯乔享年八十七而谢世,二公相交五十四载,即改朝换代,自明而清,亦经常见面,或鱼雁频通,往来不断。李清曾应乔可聘之邀,几次去宝下榻于柘溪草堂,指酒论文,吟哦唱和,相携登城北泰山庙,李清名作《梼杌闲评》第一回就写到宝应泰山庙。乔、李二公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淡泊名利,守身如玉,拒不仕清,耿介清廉,疾恶如仇,痛恨党争,不谋私利,敢于直言,在人品、道德、政见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二公品高志洁,超然绝俗,祝寿亦不落俗套,不拘一格。
李清著作等身,而《鹤龄录》则别具一格,既可称为史学著作,亦可视为传奇小品、科普小品。李清作此书,曾开宗明义地说:“予之辑《鹤龄录》,寿乔公圣任也。”(《续鹤龄录附》)“盖为知己祝难老也”,以此祝素友乔圣任长寿。“今岁戊申矣,适逢载渭之辰,然不敢以长篇缛句,拂公不言素心,且以杖朝遐龄,不杖朝而杖野,故予之祝公也,亦变其体。”(《鹤龄录》)值此康熙七年戊申,以“载渭之辰”(姜尚八十垂钓渭滨,为周文王访得载与俱归,立为师。此语意为高寿之诞。)及“杖朝”点出乔公八秩大庆,以“杖野”点出明室已亡。不敢以繁文缛节致贺,而违乔公本心,故别出心裁,“爰简正史稗编及生平所耳闻目击寿逾百龄者,记为一帙,颜曰鹤龄录。”
李清在《三垣笔记下·弘光》中记载乔可聘拒不受贿,“乔侍御可聘掌河南道,有同乡门生以一杯镌号进,三往皆却。”在《三垣笔记附识上·崇祯》中记载乔可聘拒不附和钱谦益构陷刑部侍郎蔡奕琛,“乔侍御可聘巡按两浙时,吴下诸公皆欲重蔡少司寇奕琛受贿罪,托嘉兴史司李德翼言于可聘,而钱少宗伯谦益为最,可聘心无适莫,正色拒之。谦益等遂以为党邪叛正,且尤及吴侍御甡,谓甡乃可聘儿女戚,何不致一言。”可聘归道山后,李清应乔英等所请,撰《河南道监察御史乔圣任墓志铭》,《志铭》与《笔记》所载大同小异而较详。李清撰《墓志铭》可与《乔可聘传》相得益彰,均载《康熙宝应县志》。
李清在《墓志铭》中称“公生平潜心理学”“公之源本于理学深矣。”理学即道学,宋明儒家哲学思想,以继承孔孟“道统”,宣扬“性命义理”之学为主。可聘归隐柘溪后,读书其中,日夜究心性理。每逢水旱饥馑,必出粟赈济,民皆德之。《明史·列女传》载:宝应一位女子嫁给戚家,“甫合卺,而夫暴殁,妇哭之哀,投门外汪中死。”方志载其夫暴殁之缘由乃夜阑送客落水死,妇痛不欲生,旋亦自尽,留绝命诗一首:“画虎虽成未点斑,百年夫妇一宵难。欢声方举哀声动,贺客才临吊客参。孔雀屏前灯隐隐,鸳鸯枕上泪潸潸。从来未识儿夫面,空惹虚名在世间。”乡里哀之,于戚家汪建祠祀之。乔可聘斥资重修戚家妇祠,并作祠记:“宇宙长存,世风不敝,惟恃节义之在人心有以惟之。然天地间良心至性,不钟于须眉而钟于笄帼。”含意与刘清撰祠联“千秋义气徒女子,四海须眉几丈夫”略同。著有《醉陶斋诗》《醉陶斋随笔》《读书杂记》等。
三
乔莱字子静,号石林,生于明思宗崇祯十五年,卒于清圣祖康熙三十三年,年五十三岁。康熙二年癸卯举人,康熙六年丁未进士,授内阁中书(即中书舍人,掌撰拟、缮写之事),康熙十八年己未,试鸿博于体仁阁下,一等彭孙遹等二十人,乔莱名列一等,改授翰林院编修,与修《明史》,分撰篇目为《崇祯长编》。滇黔平,补行乡试,以编修典广西乡试,刑部员外郎杨佐国副之,知交汤右曾(西崖)随往,半岁而返,典粤称得士,典试期间著有《使粤日记》一卷。还充实录(专记皇帝统治时期的大事)纂修官。康熙二十四年乙丑,帝试词臣,莱名第四,间日复试,名第五。圣祖褒其“学问优长,文章古雅。”命充日讲官(为皇帝经筵进讲的官员)知起居注(主管负责侍从皇帝、记载皇帝的言行),寻擢中允(掌侍从礼仪,驳正启奏,并监药及通判坊局事),纂修《三朝典训》,升翰林院侍讲(讲论文史以备君王顾问,甚为清显)转侍读(掌收发勘对本章,检校签票,总稽翻译)。
时淮、扬久罹水患,台臣有请浚海口者,河道总督靳辅冀其役,而朝廷乃属之安徽按察使于成龙。河臣失望,乃别创一议,奏请筑堤束水,使高于海潮,塞旧闸,开新闸于邵伯镇及高邮城南,泄洪泽湖、天长、盱眙之水入堤,自高邮历兴化白驹场入海。疏下九卿、诸司会议,莱闻之大惊。会上以役大费多,召河臣与于公论之,于公痛排前议。
上命询淮扬官京师者,河臣使其客以厚利啖莱,莱不应。乃集淮扬士大夫于邸寓,备言其害,且曰:“今日之事当以死争之,功名不足顾,身家不足惜矣!”诸人称善,乃篝灯草议,疏陈束水归海“四不可行”:开河筑堤,势必坏陇亩,毁村落,不可行一;淮扬地卑,多积潦,今取湿土投深渊,工安得成?不可行二;筑丈六高堤,束水高一丈,秋雨骤至,势必溃。即当时未溃,潴水屋庐之上,岂能安枕?不可行三;至于七州县(山阳、盐城、兴化、高邮、宝应、江都、泰州)之田,向没于水,今更束河使高,则田水岂复能涸?不可行四。翌日,率宝应刘中柱(姊丈)、刘国黻(门婿)及山阳(淮安)李铠、丘象随、刘谦吉等上之。时内阁九卿集左掖门,上以议示河臣,河臣语塞,莱复慷慨陈词,剖析利害得失,听者感动,河臣之议乃寝。上知君鲠直,益重君。大学士梁清标、李之芳辈皆赞叹曰:“江淮之间可谓有人。”
户部尚书科尔坤执莱手曰:“公言是,公本土人,见之真,言之确,我等何从知之。”正直之士作如是观。然而世道险恶,人心不古。“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推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乔莱锋芒毕露当殿抗争,虽非谋一已之私而为淮扬百姓,然获朝野首肯后忌之者众,比而倾构,乔莱因在京屡干河事,遂中蜚语,遭谗忌而罢职,然无怨无悔。诚如吴江潘耒在《翰林侍读乔君墓志铭》中所云:“惟其忠义根心,不忍负主恩,不忍视民瘼,故对大敌而不畏,犯众难而不辞。推君之心,苟利于国,奇祸是甘,一官岂所惜哉?”乃作《耆英会传奇》,以宋司马温公败于党争自况。
刘中柱对乔莱罢职深感不平,所作《送别二首》情见乎辞。有“众口铄金难自解,一身似叶亦君恩。分明记得趋朝日,不敢回思左掖门。”乔莱南归,挚友朱彝尊作《送乔舍人莱还宝应》七言长诗一首,诗中提到柘溪草堂,“龙竿寺旁射陂曲,中分一水名柘溪。君家严君此游息,翠烟缭绕含晴霓。”依依不舍,“送君沉吟数长路,寸心千里随轮蹄。”末尾寄托希望,“期君岁暮白田上,班草城南手重携。”“龙竿寺”为宝应射阳湖畔著名古刹,始建于唐,后毁于兵燹,现已复建。“白田”为江苏宝应之别称,情意缠绵而深沉。
乔莱归里后,于县治东北隅城垣下辟纵棹园。园有竹深荷净之堂、吟诗送老斋、剪淞阁、洗耳亭、回峰亭、津逮桥、背山临流馆、松盘、菊圃、香雪岩、古香亭、柴门流水等。园成,致笺挚友朱彝尊作《纵棹园记》,属潘耒撰《纵棹园记》,潘《记》后集入宝应志乘。潘字次耕,号稼堂,吴江人,康熙时举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与修《明史》。曾师事顾炎武,性好山水,历游名胜,各纪以诗文。著有《遂初堂诗集·文集·别集》。潘曾信宿斯园,故所撰为目击,纪实之作也。《记》称斯园特色为水,以水为主,园称纵棹,盖可划桨行船也。唐李频《及第后归》诗:“纵棹随归乌,乘潮向夕阳。”而以山点缀,堂、亭、阁、桥之美在于天真、太朴。乔辟此园,除己“刺船来园中,巡行花果,课童子,剪剔灌溉,瀹茗焚香,扪松抚鹤,婆娑久之而后去”以赏心乐事外,“有佳客至,则下榻焉。”
康熙二十七年戊辰春杪,查慎行初游纵棹园,乔莱出《纵棹园图》索题。嗣后,名流踵至。越二年,即康熙二十九年庚午春四月,查慎行自京南还,过宝应重访乔莱于纵棹园,设盛宴飨佳宾。时徐乾学(号健庵)、宋荦(号漫堂)、姜宸英(字西溟)、汤右曾(字西崖)及户部翁萝轩等闻人均在座,即席赋韵,查太史亲笔题诗卷。乔莱息影纵棹园时,蓄家伶一部,以声色自娱。园中鸭桃花外,荷池水中之洗耳亭即其歌舞场,所演剧目多乔莱自编导。康熙二十八年己巳春,清帝玄烨第二次南巡驻跸宝应,召乔家伶至行在(御舟)演出,表演剧目为《耆英会传奇》。领班管六郎丰神秀美,歌喉宛转获银项圈奖,乔家班称“赐金班”。为增添园中雅趣,特制一舫,颜曰“云装烟驾”,并悬一联:“颇有江湖趣,兼无风浪心。”此后于花朝月夕咸集朋侪乘舫宴游,吟诗属和。
表侄王式丹曾奉和,有“秋从杨柳桥边老,人在芙蓉镜里行。”“荡桨遥怜小舫轻”等名句,颇堪玩味。“官罢喜看曾未老,名成岂独为能文。友朋山水扁舟趣,满载归来涧底云。”更点明罢官归来,寄情山水,乐也融融。子侄辈咸赋诗或纪游、或志趣。如子崇修有《五古·元日纵棹园》、王式丹有《七古·泛纵棹园》。乔莱罢官归里,虽未能与世淡忘,身在江湖,情驰魏阙,然心情迥异于迁客谪居者,“盖君之身虽绌而言已行,泽被乎乡邦,声垂乎简册,不愧不怍,有异乎他人之去国者,兹其所以为乐也。”(潘耒:《纵棹园记》)
“宦海归来两鬓霜,几多后学问行藏。”不惟从齐鲁归来的郑板桥遇到这样的问难,从京华归来的乔莱也难免遇到这样揪心的问题。其实,孔夫子早就作出明确的回答:“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出仕即行其所学之道,否则退隐藏道以待时机。智者皆益自韬晦,读书不出,乔莱亦概莫能外。“归而裹足掩关,绝口不谈世事。就废圃为园,叠石疏池,刺小船往来,赋诗饮酒为乐,潜心读《易》,著《易俟》二十卷,修邑志二十四卷,益肆力为古文辞。”(潘耒:《翰林侍读乔君墓志铭》)按乔莱著作颇富,尚有《直庐集》《归田集》《应制集》《香雪亭新编耆英会传奇》《石林赋草》等。
然为乡里谋福祉,无时或间。如“筑子婴堤,启闭涵洞,募派夫役等事,侃侃为当事言之,常得所请,乡里多蒙其利。”(《墓志铭》)惟纵棹园风光无限,笙歌彻夜,似嫌张扬,招摇过市,贾祸之源也。好事者以其湮城东之门为园,坐乔莱居家不法(一说是居里屡干河事),移花接木,上书朝廷,三告投杼,康熙三十三年甲戌春,诏莱进京居住。初拟远戍乔莱,后只诏居京华,从此键户谢客,读易著书如故,未半载罹疾卒于宣武门西一峰草堂之中,年五十三,朝野悲之。乔莱谢世后,纵棹园日渐荒芜,“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废池乔木,人去楼空,无复旧观矣!
四
《红楼梦》第四回贾雨村断案时,门子递给他一张“护官符”:“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谢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它以口语俗谚的形式,极度夸张的手法,生动地揭示了贾、史、王、薛四大封建家族富贵豪华和显赫声势,为小说故事情节的展开而张目。家族是以婚姻和血统关系结成的社会单位,源远流长,明清尤盛。只不过曹雪芹笔下的四大家族,刻意求其腐朽以警示世人,其实大家族也有不少优良传统值得发扬光大,大家族在中国文化传承上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乔氏父子可以折射出宝应四大家的梗概和特色。
“数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四大家皆服膺儒术,读书济世,热衷科甲,学优则仕。乔氏父子皆进士,四大家中举、成进士者代不乏人。值得一提的是王式丹久困场屋,差池晚达,终于在五十九岁以甫近花甲之龄连中二元(以会试而成会元,以殿试而成状元),于康熙四十二年癸未独占鳌头,大魁天下,晚成大器,名动海内,华首殿撰,世人炫之,成为宝应四大家之殊荣。四大家学者辈出,潜心经史,博学淹贯,著书立说,成一家之言。王式丹之侄王懋竑,号白田,康熙五十七年戊戌进士,官至翰林院编修、上书房行走,精研朱子之学,所著《朱子年谱》及《白田草堂存稿》《白田杂著》获《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之好评,论者谓王懋竑是汉宋兼宗的经学大师。
刘宝楠字楚桢,号念楼,道光二十年庚子进士,扬州学派代表人物,毕生专治《论语》,以三国魏何晏《论语集解》为主,详采各家之说,并把清代对《论语》的考释加以汇编,是《论语》研究的集大成者,一代经学大师。乔莱子崇修,贡生,与王懋竑同时召见,著有《乐玩斋集》《陶园集》。崇烈亦为贡生,清代著名诗人,其《立秋日枕上》有“新凉涤残暑,细雨作秋声”写立秋之景,突出节候变凉,为名句。著有《蒹葭书屋诗集》贩书偶记》等。四大家中清官屡见不鲜,乔可聘拒贿为清官。刘宝楠成进士后,历任文安、元氏、三河知县,署宝坻知县,居官清廉,所过皆行修水利、除蝗虫、清狱讼、应差给价等爱民惠政,然自奉甚薄,“衣冠朴素,如诸生时。”四大家中之士大夫在朝忧国忧民,兼善天下,在野虽独善其身,仍时刻为桑梓造福,眷恋故土。据此,宝应四大家累世立德、立功、立言尽人皆知,故在志乘中理应占有一席之地。刍荛管见,不足为训,当俟有识者裁之。
【作者介绍】
陈麟德,扬州师范学院毕业后统配至宝应县中学任教,后调至兴化教师进修学校任教直至退休,从事中学及师范教育 40 年。江苏省首届中专校高级讲师。曾在《炎黄春秋》《清华大学学报》《中国文化研究》《重庆大学学报》《上海大学学报》《贵州大学学报》《文史知识》《江海学刊》《东南文化》《社会科学战线》等国家核心期刊发表多篇学术性论文,部分为《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1999 年秋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专著《幽寒集》,2014 年春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专著《玩易轩文稿(上、下)》。
信息整理:扬州拓普电气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