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运河旁——今日高邮
发布时间:2022-11-14 8:14:37 作者:徐松 来源:今日高邮 浏览量:135 【字体: 】
京杭运河旁,三县交界处,有个美丽的小镇,被诗人誉为“运河上的一颗纽扣”。那儿,是生我养我的地方。
近河人家先得水。上河一带的,一般到大码头、小闸口去挑去抬;下河边的,多用木桶拎。混浊的水,经明矾搅动,便现出漩涡,一道儿清,一道儿浑,渐渐地清澈见底。至于淘米洗菜、洗衣服、汰被子之类,人们习惯去河边。小中时分,码头几乎被女人们“包场”,双手搓,棒槌敲,欢声笑语不停。夏日午后,这儿又成了儿童乐园:女孩子洗碗筷,用淘箩子捉小鱼虾;男孩子捉迷藏、打水仗、扎猛子,身上晒得黑不溜秋,心里却乐滋滋的……
临近运河,自然是鱼米之乡。春阳初升,渔民们返航了,舱里鱼虾活蹦乱跳,螃蟹张牙舞爪,野鸭呱呱直叫。这场景,像不像“洪湖水,浪打浪”?夏秋午后,街头巷尾,不时地传来“野菱啦,家菱啰”的叫卖声。扎着长辫子的姑娘们,戴着草帽,肩扛笆斗,走街串巷,英姿飒爽。菱角,黄灿灿、热腾腾、香喷喷,很诱人。芦花飘飞,粗一点的芦苇,经刀破、碾压、刮篾等工序,再被编织成芦席、窝积出售;细一点的,打芦帘子,做网膜,造纸。就连“下脚料”,也进了炉膛——汪豆腐、大煮干丝、茨菇烧肉、咸菜煮鱼等,铁锅中滋滋作响,烟囱里炊烟袅袅,小镇上平添了烟火气。
开门见水,抬眼看船。平日里,少不了“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美景。遇到逆水或顶风,船夫们自有办法。有的会套着纤绳,沿着岸边“一步一叩首”;还有的,用长竹篙来回地撑,正如汪曾祺先生所写的那样,“把篙子投进水里,扎到船底,又顶篙子,一步一步走向船尾”。看得多的,是十几条船组成的船队,首尾相连,“吃水”很深,木材煤炭黄沙石子之类的,堆得小山似的。印象深的,当属淮阴、镇江间对开的客船。听到汽笛拉响,看到阵阵黑烟,就知道轮船快靠岸了。减速,抛缆绳,停稳。下船的,左顾右盼,呼朋唤友;上船的,扶老携幼,肩扛手拎;搬运工们,抬着一担担鱼虾,踏上长长的跳板,小心地放到船顶;商贩们,高声叫卖“界首茶干”“高邮鸭蛋”……如今,客船停开,高速畅通,高铁奔驰,空港繁忙,但运河仍是重要的内河航道,重新焕发出生机。
也许与运河有缘吧,进城工作后,新家又在运河旁。置身历史名城,徜徉大运河畔,遇见的是诗情画意,得到的是文化滋养。
水中,百舸争流,机器轰鸣;岸上,车水马龙,人声鼎沸。重大节日或纪念日,船上挂上了红旗,喜气洋洋。男主人三五成群,喝酒聊天;女人们嗑着瓜子,轻声说话;孩子们捉迷藏,玩游戏;就连小狗小猫,也懒洋洋地躺着……
运河大堤,树木成荫。两侧,塑胶跑道新铺,健身器材齐全;河沿,开辟了廊道,设有栏杆。站在这里,可近看来往船只,聆听鸟雀欢叫;可远望大桥雄姿,拍摄白帆倩影。如果不怕远,可漫步西堤,欣赏湖光,还可骑上共享单车,去芦苇荡采风,去珠湖小镇打卡,去湖上花海踏青。碰巧,或许还能赶上马拉松长跑比赛或自行车环湖赛哩。
运河水,滋润了古代文化和现代文明。闲暇时逛逛这座“因水而生、因邮而名”的小城,也是不错的选择。且不说盂城驿、镇国寺塔、文游台、奎楼、明清运河故道、御马头、杨家坞、“王氏父子”纪念馆等遗产,仅新建的汪曾祺纪念馆,就值得一游,已成为新地标,令各地汪迷们心驰神往。况且,还有阳春面、蒲包肉等美食在吊人胃口,更有“周末大舞台”“百姓讲堂”等饱人眼福。难怪高邮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的殊荣,正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呢。
大运河,我的母亲河。她,哺育了我的身体,滋养了我的精神,丰盈了我的生活。运河日夜流淌,涛声永远依旧。流逝的是岁月,积淀的是感情。在我心中,她是一道绵延千里的动态画廊,是一部波澜壮阔的交响乐章!
信息整理:扬州拓普电气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