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街,南大街,南门外大街——宝应城区老街巷
发布时间:2023-2-17 9:29:44 作者:范敬贵 来源:网络 浏览量:483 【字体: 】
中大街、南大街在宝应老城区,它依稀呈现着历史文化街区、传统商业街区的历代风采。中大街、南大街在我的记忆中,是一条很热闹而又繁华的一条街。
四十多年前,宝应大新桥十字路口西南角有个糖烟酒副食品商店,向南西边是鱼市饭店、晨光理发馆、宝应第二服装厂、图书馆、德和酱园;东南角有个邮电局,记得邮电局门前放着一张小桌子,有个老头专门为人代写书信,两角钱一封信。向南画店、城镇医院门市、眼镜店、城镇文化站、日杂公司,向东是鱼市口,这一段路后来扩宽了。
鱼市口旧时此处为鱼市,极为繁荣,称鱼市口。“文革”初期改称四新街,1981年恢复原名,今市河北侧建成宝楠公园。
相传:“鱼市口,很久以前便是条专门卖鱼的街市,但一直未有街名。有一年夏季,有个专靠卖鱼为生养活瞎母亲的好后生,由于天热鱼腥卖不出去,眼看到晌午鱼快热死了仍无人问津,无奈他只好用前天省下来的一枚铜钱买了块烧饼,打算带回家给老母亲充饥。正巧,这时有个背葫芦的瘸腿老乞丐向他乞讨,他见这个老人很可怜,便把自己舍不得吃的烧饼掰了一半给老人,准备把另一半留给老母亲。老人接了半块烧饼,一面说:‘谢谢你这个好心的孝子!’,一面用手在瘸腿的溃烂处挤了点‘脓血’,抹在这位后生的篮子和死鱼身上,不一会儿,人便不见了。这时,只见原来篮子里的死鱼,一条条变得活蹦乱跳起来,当即便卖了个好价钱。在他旁边有位老人忽然醒悟地叫道:‘哎呀!刚才不就是‘八仙’中的铁拐李吗?!’从此以后,这个后生篮子里的鱼一直都是透活的,生意十分红火!人们为了纪念这件事,便把这街定名为‘鱼市口’。1933年,中共江苏省委苏北地下联络总站就设在鱼市口,该站以开设‘运河商店’为掩护,进行地下革命活动。”
鱼市口东边有一处胜迹叫“五条街”,是由城隍庙街、张仙庙桥、军民街、东门大街和鱼市口交汇形成的。旧时的“五条街”,是古城的胜迹;而今的“五条街”,更是宝应城市的美景!
从鱼市口、德和酱园起,向南没有拓宽的那一段路,就是中大街、南大街直至南城根。
此街早在唐时已形成。起初街西并无房屋,店铺面河而设,现在所见狭窄的街道,当是明清两朝所建。沿街均为前店后院或前为门面后为住家的商业店铺,大约30多家。
中大街、南大街不宽,街面大概在三米左右,也不长,北边从鱼市口算起,也就大几百米左右吧。
进入中大街沿街向南,座西朝东是杨盛兴磨剪刀店。我在剧团时直至转业到电器厂的几年,经常在杨家磨剪刀的店里玩,老板娘很热心,喜欢与我天南海北的聊天,老板娘替人家磨各式各样的刀,修理理发工具,很专业,也有名气,一般人不会磨、不会修的,都送到她家店里。
向南是百货合作商店、李府巷,李府巷明万历三十八年进士李茂英居此而得名。李茂英,字君秀,任分宜及清江知县,迁顺德州同知,升刑部郎中,魏忠贤专政,即辞官归田。筑圃园于安宜园林旧址,家居十四年而卒。
进了李府巷再向前过一个桥,是菜市场,菜市场对面是宝源浴室,宝源浴室的建筑形体还有那么一些文艺复兴建筑(对称)与罗马式建筑(拱式门圈与窗框)的杂揉,它哥特式建筑的玻璃百花窗给人的印象十分深刻。
李府巷沿中大街向南两边都是一些店铺,百货店、烟酒杂货店,三四间的门面,一顺的柜台,再向南是老字号吴振邦钟表店,吴振邦钟表店是一家百年老店,现有扬州宝城眼视光配镜中心吴宝成总经理继承,再向南是百货公司办公室。
中大街街东向南是老邮局、新华书店、木器社门市、铁匠铺、干鲜店,再向南芦家巷,此巷至张仙庙桥,芦家巷28号是刘宝楠故居。刘宝楠为道光进士,官至三河知县,清代著名经学家,“扬州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著有《论语正义》、《宝应图经》等。故居为三合院,座北朝南,清代风格,占地255平方米。
走过芦家巷街东向南是一家皮毛收购店。(废品收购站)小时候我也经常来,到这里来卖废纸,牙骨皮、猪骨头,那时猪骨头七分钱一斤。沿街东再向南有郁家茶炉、药店、老商业局、百货公司二店、堂子巷。
据相关史料记载:唐代此地曾建有座高级豪华的浴室,号称“第一泉”,昔日有“唐建第一泉”石碑坊,今已不存;因过去浴室又叫澡堂子,此巷故名堂子巷,原石井栏上刻有“开元五(717年)”三字。可见该处凿井的历史已有1290余年。“文革”时改为东风巷,1981年恢复原名。
近日,宝应县古城办在堂子巷自来水管道改造过程中,意外挖出一口古代水井,据初步判定,该井为清代遗存。井口为圆形,口沿直径约为80厘米,井壁由青砖砌筑,结构规整,保存完好,且水质清澈。地表还存有石质井圈一截。该水井的发现,对研究宝应历史沿革、地名由来、古人生活方式等都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堂子巷口座东朝西有一家崇明照相馆,老板殷崇明,1994年从宝应照相馆迁移到此,崇明照相馆门牌号就是南大街1号。也就是说,南大街从这里起步向南至南城根。
南大街向南座东朝西是一个难忘的地方,大众饭店。宝应人称“大众食堂”,这是宝应一个名店,早中晚都经营。主任姓张,宝应当时流传大众的早点是一大特色。当时,大众有许多大厨,也是宝应餐饮界的翘楚。
南大街西侧,(广恵桥)。跨市河(宋泾河),又名小新桥,唐代由大将尉迟恭始建,明代重修,为东西向,桥面成弧形,下为砖拱半圆形,净跨4.2米,石栏杆,桥长12米,宽6.65米。文革后在原址修建。
小新桥南边是蔡家酱菜坊,北边是朱家朩匠铺,向西是张家茶炉,再向西就是我上小学的实验小学。古称宝应学宫,小新桥25号,始建于南宋,主要建筑有迎秀门、状元桥、泮池、棂星门、戟门、大成殿、明伦堂、磊英堂、文昌祠、尊经阁、鼎甲坊等,依次排列在中轴线上。现存大成殿、明伦堂等,其它建筑仅存遗迹。大成殿于1992年重新修缮,此殿单檐歇山,面阔5间,进深9檩,殿前两株古银杏历400年沧桑,依然枝叶苍翠。
南大街街东向南是糕点厂门市、徐家茶炉向南街东有一文具杂货店,店主姓黎,他儿子是我小学同学,他家卖小画书,洋画、邮票,我一放学就到他家玩,目前我书房里还存有不少他家的小画书和邮票呢,我集邮也是从那时开始的。
沿南大街向南街东是一人巷,因巷窄只能一人通过故名。走一人巷向东是保卫巷,北至芦家巷通鱼市口,南至毛家大楼,毛家大楼高墙森严,这里当是关押犯人(看守所)。保卫巷8号是毛家当铺,砖木结构,分上下两层,南向主房计24间,东西向房屋与主房相连,各为6间,三间房屋与南墙围成一院,门厅大门朝东,占地面积940平方米。院当中南北向砖砌一道隔墙,开有一拱形圆门。保存较好,现为公安局职工宿舍。当铺建筑遗存,全省较少。
一人巷沿南大街向南东边紫罗蓝理发店(这家理发店当时名气比晨光理发店大),向南是银行(当时好像是农业银行)、城镇医院、陈家钟表店。这家钟表店也有悠历的历史,现在的老板叫陈健。再向南两边全是商铺,走不多远街东边就是发财巷。
发财巷 相传古代有一名叫徐攀贵者居此,因救护两名杀富济贫死囚而得大量金银发财,后人称此巷为发财巷(曾更名过发展巷)。
南大街西向南是小新桥布店,这是宝应当时最大的布店。过小新桥向南是姚家面馆、潘家画店、杨家车匠店、同松药店、衡器社(宝应阀门厂前身)南北杂货店、南城根。
发财巷有一家范记理发店,我每月都来这里理发,这是一家老旧的理发店,传承着传统理发店独有的风格、在我的心目中一直占有一席之地。我在范记理发店理发有了历史了,至少有40多年,是从大新桥宝应理发店开始的,一般人理发、洗澡习惯了的地方不易改变。
范记理发店是一家不起眼的理发店,简陋的小屋,古老的物件,在这里理发,无论是82岁的老范,还是50岁的小范,服务很是热情,坐在破旧的理发椅上,微闭双眼,感受金属剃刀与皮肤与发丝之间的凉凉的丝丝痒痒的那种无与伦比的舒坦。刮脸、剃须、老发型,不追求新潮,不苛求粉饰,原汁原味、传统的理发手艺和质朴的经营,是一座城市古老文化的“活化石”,延续着理发的文化,延续着一份温情。
发财巷西巷口向南就到南城根。宝应城垣始建于南宋嘉定年间,原为土城,元至正十年(1350),土城以砖包之,城垣呈椭圆形,东西长1400米,南北长1600米。
明清时,屡建屡毁,至民国拆除城楼,放矮城墙。建国初,断垣残壁均全部拆除。如今在南城根和北门外原水产公司均有城墙遗迹和散落的墙砖。悠悠岁月流过这片土地,为我们留下了十分丰富的人文资源。
宝应老城区,以北大街、北门外大街、中大街、南大街、南门外大街为主要轴线向两边发散的历史街区基本保持明清时期形成的建设格局。店铺栉比,在这里可以买到各种不同种类的商品,也可以享受各种应有尽有的服务。
在中大街、南大街走的最多的时候还是我上小学及在淮剧团时,那时总觉得从中大街、南大街走热闹,边走边看边玩,非常有意思。几十年过去了,让我难以清晣地回记这条街的完整面貌。现在想寻觅旧时的感觉,虽然有的房屋还是当年的式样,但是更加残旧更加沧桑了,而更多的是没有了过去的面貌,让我有似是而非的恍惚。
信息整理:扬州拓普电气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