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是中国经济的脊梁,也是世界经济的脊梁。中国从08年开始就已替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但还不是制造强国。金融危机以后,人民币的升值、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节能减排的压力、原材料涨价以及由金融收紧带来的融资困难等,如何由“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这个问题值得中国尤其是浙江企业家们的重视。7月21日,由中外制造企业管理交流互助中心搭建的浙大emba中国创造俱乐部正式成立,这是为“中国创造”而搭建的一个非常好的平台,让企业家们在这里共享企业成长与管理的经验。
中国制造业存在的问题和危机
与会人员认为,中国制造业包括在中国的外企和中国本土的制造企业。目前,美国总统奥巴马极力呼吁制造业回归美国,为什么?其实中国制造业目前也面临严峻的形势,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危机。
第一、制造业的全球化跟我们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交织在一起,对我们中国的制造业形成极大的挑战。这是一个重大的危机,我们自身需要强骨健筋,但是又面临全球化的浪潮。我们优秀的企业在外并购人家的制造企业,同时又看到更多海外制造业的优秀企业在中国并购,中国讲建设自主创新的国家,我们制造业面临的是什么样的情形。所以这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如何渡过这个危机,这将成为一个很大的挑战。
第二、目前我们面临着政策的危机。坦率地说许许多多的政策,我们看到这个法、那个法,这个规定、那个规定,对我们的制造业到底是如何支持的,目前面临着极大的困惑。包括最近大家看得到银行准备金率的调整等等,对我们的制造业,对实体经济形成了非常非常严峻的局面,如何渡过这个难关确实是一个考验。
第三、我们现在面临着制造业信心的危机。我们从事制造业的企业是不是还有信心,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现在有相当多的人,包括学者,包括一些专家,包括一些政府官员都在说有许多做制造业的人不想做制造业了,转行做别的事了。而制造业是我们中国的信心,如果我们国家对制造业缺乏信心的话,那么我们下一轮的发展又从何处支撑?
中国制造管理或制造业的整个运营不是一个特别热门的行业,中国很多有实力的企业其实是房地产、私募、金融,最近还有奢侈品、矿业等等,真正针对制造的,或者制造业管理的并不是太多。其实,外资企业也为中国的制造业作出了很多贡献,其中一个很明显的现象就是人才的溢出,20年前或者十几年前进入外企工作的这一批职业经理人现在可能已经40快接近50岁了,他们已经做到玻璃天花板了,不可能再做到全球ceo,他们也面临着转型,第一出来做培训、咨询,第二出来创业,第三可能去民营企业。这是一个趋势,这个趋势对于本土制造业来讲是很好的机会,我们本土制造企业在蒸蒸日上的时候可以利用溢出效应实现人才的对接。
另外除了人才方面我们可以和外企共赢发展。我们现在讲很多中国的企业要实现全球化的运营,或者进入全球的供应链,或者是这个价值链体系,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其实是在为一些大的跨国公司进行配套、进行加工。如果我们能够借助于跨国公司的力量走向全球化的运营,或者是走向全球化,我觉得这也是很好的一条路。现在外企在中国也面临同样的挑战,他们在中国要实现更大化的发展必须要依托中国整个的民营企业或者本地企业的供应链,从他们角度来讲必须和本土企业进行合作,然后扶持中国的本土企业,其中可能包括了收购兼并,其中也包括了战略合作。中国的民营企业对一些日本、德国或者是欧洲的中小型制造企业实施收购来实现对接,无论是人才、资金、管理、软件等都可以帮中国制造做大做强。中国要真正变成一个制造业强国靠的还是本土的制造企业,外企比较实在,金融危机一来很多企业关掉或搬到越南等地去,真正中国制造业的未来还是落在本土制造企业身上,尤其是在浙江民营制造业特别的发达的区域。中国企业在管理上还有很多空间的,其实在内部效率上是一条湿毛巾,湿毛巾也可以拎出很多水分的。目前中国制造业面临的生存环境,特别是民营企业,但总是有一股健康的力量在促使我们做正确的事情,并坚信一定能够做出成就来。
中国制造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今年年初杭州曾召开了一个叫中国仪器仪表行业会议,这个行业协会中间全国有6千多家企业,是所有仪器仪表精密制造的行业,销营业额将近一万个亿。很有意思的是12家会长单位中间唯有两家是民营企业,都在浙江,一家是华立,一家就是宁波永新。从中我们可以重点探讨全球制造业的分工格局变化。
中国已经超越美国成为头号的制造大国,虽然制造业的pmi已连续三个月下跌,而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却是连续三个月上升,中国企业掀起涨薪潮,人口红利优势正在减弱。制造业格局的变化不是一种风形成,而是一种意愿,很多美国企业到中国办企业,做精密制造业不行,德国每一亩工业用地30万元人民币,可以到德国办厂,为什么不可以再回到这些国家去,这是一个挑战。意大利曾是做显微镜非常发达的国家,40、50年代的时候日本做了转移。中国和韩国等亚洲发达经济体之间制造业上的差距正在缩小,日本大地震影响多国制造业产业链,通用汽车曾宣布停产,等等这些表明世界制造业格局正在发生变化,制造业正变成一个非常热门的课题和很重要的话题。另外全球中上游的经济体,如中国、韩国开始承接发达经济体如美国、欧洲的高端制造业的产业转移,这一点非常重要,谁能够承接这一块的话,第四次的产业转型就抓住了机会。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也出要改善提升制造业,促进制造业由大变强。现在很多地方都在进行修正,一般地方政府往往会讲做多少个亿,要做50个亿,要做100个亿,这种东西要慢慢开始修正,要把强放在重要的位置,精也放在重要位置。
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第一次做得非常成功的是欧美产业向日本转移。比如摩托摩拉的无线通信,索尼在收音器方面走在摩托摩拉前面。第二次转移是60年代至80年代,是日本的加快升级转型,第一次是由日本的东洋货改变了印象,大家觉得还可以。第二次是把日本推向高精度、高质量的形象,这个就叫产业的升级。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转向发达国家,同时促成了亚洲四小龙经济发展的奇迹,这个在60年代到80年代之间。第三次的话就是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全球一窝蜂的制造业,到现在为止还属于这个阶段,从80年代、90年代到21世纪开始的阶段。带来我国沿海地区的经济崛起,包括珠三角、长三角,这是第三次大的转移浪潮。同时也为中国承接第四次世界产业转移提供了机遇。
中国制造的差距,第一自主创新能力弱,这个不得不承认,相对而言全球化竞争能力也差,产业结构不合理、服务能力不强、资源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中小企业发展形势严峻,中国要实现工业大国迈向工业强国的战略转型,一定要发展全国领先的高端制造业。
制造企业转型模式和基本的途径,企业的盈利模式转型通过改变产品的价值和定价策略而创造收益,这里面包括从卖产品到卖服务,从卖单一的产品到卖成套的产品,从自主销售、自主产品转向建立行业产品的贸易枢纽,从销售产品转化租赁产品等等。
外资之所以看好中国的原因,第一是中国巨大的国内市场和中国规模经济的优势,另外是中国劳动力素质的综合优势,第三中国政治相对稳定。
中国制造业如何转型升级
一个明智的国家应该在任何事上都是比较理性的,中国在去年超过了日本的gdp,这是不是非常值得自豪和沾沾自喜的一件事呢,在中日甲午战争的时候,中国当时的gdp是日本gdp的5倍,所以大不等于强。 有些东西虽然说起来西方国家的成本比我们多十几倍,但是人家效率多十几倍,人工成本高并不明显。而我们最近的消息,有些统计表明中国综合制造业人工成本比美国的优势仅有20%,甚至越来越少。不是我们挣钱太多,是我们效率差的问题。中国制造有一个规模的迷思,就是gdp导向,从国家到城市到地方,大家追求的都是规模,所以中国企业特点都是大规模,对于缝隙的都不感兴趣。过去中国是从一个低成本、低收入国家转化过来的,低成本水平扩张经济下情况就是这样,不能说企业家做错了,我们和西方合资过的,和欧美企业、日本企业有谈过合资的都会提到,做点什么慢得要死,慢的原因是因为快没有用了。这是来自不同人考虑的合作投资,自然会在这里碰到了差别。
首先必须承认老板是最优秀的一群人,没有他们的胆识、吃苦耐劳的精神还有聪明才智,摆平方方面面的关系,才有了第一代的企业家。我们横向地和历史比,我们必须承认中国的紧缺经济环境,出去的初始环境,内部和外部很少的竞争,低收入国家都是低成本的,过去消费者不成熟、政策经济制度宽松、环保要求低,种种的原因是帮了企业家成就了自己。
我们很多企业的很多问题企业家们都非常清楚,公司的情况也没有人敢告诉老板,而老板也相信没有问题,出了问题还要怪别人,这是非常不幸的。很多运动员说最大的竞争对手不是别人,是我自己,企业发展最大问题其实也是企业家老板自己。
更稳定的品质,更低的成本。我们要更多地去关注、观察一线员工,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在观察的同时要进行思考。在思考的过程当中,很可能自己还没有想到最合适的原因,或者问题的根本点。这个时候要去问员工在干什么呢,在做什么呢,为什么要用这样的工作方式去操作呢?一定要把员工非常耗体力的工作剔除掉,这正是成功实现精益生产的一个捷径。一些工厂的领导力特点,自己在一线有很强的领导力,有些领导也喜欢去逼迫员工做事情,赶快做,赶快做,做快一点。那种情况就不是真正的领导力,领导力就是在现场深入思考,第一就是限地、限物,如果发现什么问题、察觉什么问题马上到现场把这个问题到场解决掉。产品稳定性是一个基础,它非常重要,人、机、料、法是基础,这正是我们需要改善的地方,这正是我们的改善机会。
与会人员认为,浙大emba中国创造俱乐部的成立,就是通过搭建一个平台让企业家来塑造共同价值,产生“1 1”大于2的平台,而且这个平台是开放的平台,不仅仅指中国的企业,在中国并不是讲中国制造就是讲中国的企业,其实在中国也有大量的外企,也为中国培养了大量精英人才,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所以,让中国的企业和国外的企业更好地互动,更加促进一种开放型的制造系统,让我们的制造和创造紧密地融合在一起,这样才能撑起中国下一轮的制造业发展。让我们抱着极大的热情和信心,全力以赴支持中国制造,让我们在中国创造俱乐部这个平台上,让资源在更大范围内、更高平台上互通共用,让我们共赢未来。
信息整理:
k8凯发-凯发k8国际首页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