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经过“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期逐渐强盛起来。武帝初年,出现了著名的“儒道之争”,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创中国传统主流文化之正统。“儒道之争”缘何而起?为何儒家文化能取代道家学说?这对当今处在经济浪潮中的企业改革发展又有何启示?
本文作者认为,“儒道之争”的“幕后主谋”是经济的发展变化。儒家与道家学说各有千秋,最终儒学取胜的原因是它更加适合当时的经济发展程度,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使然。汉代初年,经历秦末大乱、楚汉争霸,汉帝国一片断壁残垣,急需休养生息,黄老之学的“无为而治”迎合了当时的社会需求。随着经济恢复繁荣,“无为而治”与社会发展的矛盾开始凸显,武帝初年,儒家与道家的争斗终于公开化,并展开论战。对于当时经济发展而言,儒家学说更为适合,取得了论战的最终胜利,在中华传统文化舞台上独领风骚两千余年。
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企业改革也稳步推进,现代企业管理大大提高了企业效率,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推力。近几年,随着国学的兴起,很多企业开始考虑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西方的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相结合,创新发展,迎来新的腾飞。企业改革应该以什么为依据?怎样改革才能真正是“量体裁衣”,推动企业发展壮大?人文与法制,现代与传统,在各种管理理念冲撞交织中,怎么才能找到适合企业发展的“灵丹妙药”?
本文作者认为,企业的改革发展应以企业自身的规模、企业发展的阶段、所处的人文环境等实际状况为基础,实事求是,根据企业的发展变化制定不同的发展策略和管理方法。儒家学说诞生于春秋,却一直到汉武帝时期才真正成为主流文化。毋庸置疑,在汉初,儒家学说并不适合当时的经济状况,真正能推动经济发展的是道家的“无为而治”。虽然经济繁荣后,道家文化被儒家学说取而代之,但其在汉初经济萧条的情况下,对经济发展的巨大贡献是不可抹杀的。就如一个企业,起步阶段和壮大后的管理方法自然不同,但并不代表后者比前者好,只能说后者比前者更适合现阶段的企业发展。
马克思说,任何事物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企业也一样。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不断地“变化”,管理方法也需要随其变动,改革与发展并驾前行。“白猫、黑猫,逮住老鼠就是好猫”,实践检验真理,适合的就是最好的。跨国集团需要文化来凝聚,一个小的企业可能更需要制度来约束;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了完善的激励体系,传统文化散发着中国独有的人文气息。每一种理念都有自身的独特魅力,他们之间互相联系,交织呼应,共同组成一个企业独有的管理理念和文化。无论是学习先进企业还是研究自身存在的发展掣肘,企业的现状和行业的前景都是制定规划的基本依据。鞋舒不舒服,脚知道;改革对不对,业绩验证。当或先进或传统的管理理念、改革方向纷沓而至时,“适不适合”或许可以作为衡量它们孰轻孰重的主要标准。
信息整理:
k8凯发-凯发k8国际首页登录 信息来源:大唐信阳华豫发电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