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第一霸齐桓公曾经问自己的马夫:“听说你赶车时马总是跑得最快,你是怎样做到的?”马夫回答:“我会让每一匹马都发挥出它最大的潜力,释放它们最大的能量,这样马车才能够跑得最快。”相国管仲听了脸色大变,急忙说:“主公,我劝您别让这人来替您赶车了,他的车早晚会翻的。”
果然有一天,那辆车四轮朝天,翻倒在地,车夫也受重伤不治身亡。齐桓公听了很震惊,问管仲是怎样预知的。管仲说:“马儿虽是动物,也要休息,需要时间来恢复体力和精神;马儿也有感情,比如母马会有小马驹等着它们喂奶,它们会时时牵挂小马,需要给时间让它们彼此进行感情交流。而你那个马夫只知道驱赶它们干活,不知让它们休养生息,那迟早会出事的。”
这个发生在两千多年前的故事现在对于我们仍具有启发意义。管仲说的虽是“驭马”之道,然而,用人之道又何尝不是如此。如果企业也像那个马夫一样用苛刻的方式对待员工,尽管可以在短时间内让员工发挥出最大的潜力,企业暂时会取得一些效益,但显然不是长久治企之道。
驭马要“养”马,用人要“养”人。人是企业各生产要素中最能动的因素。离开人,再先进的技术、再雄厚的资金都是死水一潭、废纸一堆。要用好人必得先“养”好人。如何“养”好人?就要先了解人的根本需求。相信不少人都知道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第一层是生理需要,第二层是安全的需要,第三层爱和归属的需要,第四层是尊重的需要,第五层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第一、第二层是缺失性需要,能否满足直接关系到个体的生存;第三、四、五是生长需要也叫发展性需要,即有益于个体健康、长寿、精力的需要。这些条件满足了,人才能健康、发展,才能有所成就。个人发展的前提就是企业发展的前提,不是只要吃饱了肚子员工就可以发挥最大潜能的。
企业作为一个以赢利为目的经济实体,追求利益最大化是无可厚非的。只不过,需要管理者时刻牢记,效益最终是要靠人来实现的。如何处理人在企业管理中的位置,不仅体现了一个管理者的智慧,也体现了一个管理者的道德与良知。2008年4月28日,香港《大公报》曾经发表过一篇名为《猪流感拷问“第四道德”的文章》,提出“环境道德”这个概念,并将之与家庭道德、职业道德、社会道德并列,称为人类“第四道德”。现在我们不妨将管理者的职业良知定位为“管理道德”。
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在考虑企业经济利益的同时,应该将“管理道德”置于首位。要尽力给员工提供一个良好的生存、发展环境;要切实关心员工的利益诉求及精神需要;给员工以安全感、归属感;尊重员工的权益,尊重员工的劳动、创造和人格;把员工当作自己的朋友和亲人。要清醒地认识到:管理技术只是“术”、是手段,不是根本目的;企业发展的最终是为了人的发展,人的发展才是“道”;员工是本,效益是末。以“道”驭“术”,员工得到发展的同时,企业也能得到良性发展,整个社会都会因此而获益;以“术”驭“道”,舍本逐末,取“术”而弃“道”,犹如行驶在一条充满陷阱的路上,时刻都有翻车的危险。
不能只盯着车子跑得快不快,而要想着拉车的马儿跑得好不好。驭马者心中要有马,用人者更是如此。只有抛弃“只注重眼前利益、不关心员工冷暖”的用人之道,立足于整体发展、立足于长远,企业这驾马车方能跑得又稳又快又远。
信息整理:
k8凯发-凯发k8国际首页登录 信息来源:大唐淮南田家庵发电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