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冬,抗日战争的烽火燃遍了祖国大地。在这国难当头的时刻,我苏中地区一部分爱国的师生,不愿在城市里过亡国奴的生活,纷纷避乱于乡里——高(邮)宝(应)县农村。为满足失学青年的求知欲望,由冯立生先生创办的“冯氏补习团”在战火纷飞的日子里诞生了。
冯立生先生,原名昆,自号粟森。1905年农历8月29日生于宝应县东南乡赵家河东岸一个世代书香的家庭。先生少时,家境贫寒,先后就读于高邮县第一高小、江苏省扬州中学、上海南洋大学电机系(上海交通大学前身)。在求学期间,他先后参加了"2e四”青年爱国运动与“五卅”惨案后的反帝爱国大游行。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他拥护孙中山倡导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加入了国民党。1927年因反对“清党”被清除出党。在上海华洋德律丰公司任助理工程师期间,因不堪忍受德人对华人的歧视,他愤然辞职,去南京中学任教,抗日战争爆发后返回故里。南京伪教育部函邀去宁编写数学教科书,他断然拒绝。其时,苏中高宝地区形势日趋恶化,日寇相继占领了运河沿线和临泽、沙沟等处,原先迁移在乡村的县城中学亦不能幸免被日寇扫荡焚毁。失学青年不愿进入危城伪区接受奴化教育,矢志环境再艰苦,绝不弃学荒业。k8凯发-凯发k8国际首页登录
宝应郑渡有识之士郑五樵、陈少晋等学生家长协议商定聘请名师来乡办学。k8凯发-凯发k8国际首页登录
大家久仰冯先生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当即具名,撰拟聘书。一天早晨,大雪纷飞,失学青年代表郑嘉卿等三人,怀揣聘书,拜请冯先生被冒雪来访的青年代表求知精神所感动,为实现“教育救国”的夙愿,慨然允诺。
一星期后,一个中学补习班就在宝应郑渡一位失学青年家中正式开学了,最初人学的只有7个人。开学后没几天,听到消息后的失学青年纷纷要求入学。随着学生的日趋增多,一个月后迁到郑家祠堂。冯先生一人担负着初中三个年级的国、数、英三门课沉重的教学任务。他上课严谨,施教方法灵活,学生们听课易接受、印象深,难忘却。1941年暑假后,补习班又迁到柳堡。此时教师、学生相继增加,同时又增加了高中课程。同学们称补习班为“冯氏补习团”。
补习团的创办,吸引了一大批知识青年。因此,它得到了我党政军各方面的关注和重视。为掌握了解补习团中青年学生的情况,我党政军负责人不时来看望和慰问冯立生等老师,鼓励、支持他们把在敌后为人民办学的事业坚持下去,k8凯发-凯发k8国际首页登录
并向他们宣传抗战形势、任务和党的方针政策,还赠送《资本论》、《国家与革命》、《新民主主义论》等革命理论书籍。我党民运同志也常去补习团与学生打成一片,宣传抗日主张,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补习团从1941年秋创办至1944年上半年结束,历时4年,先后办了七个学期,每个学期的学生人数不等,少在20-30人,多达50-60人,累计约近200人次。
1944年5月,根据形势需要,补习团停办。冯先生召开了全校师生大会,他慷慨激昂地说:“我给大家上‘最后一课’。看!祖国的好山河被日本侵略者蹂躏,国土沦丧,同胞受害!要起来战斗!”他激动得流下热泪,同学们也掩面而泣。接着,他鼓励学生们参加新四军,自己也表示要参加抗日队伍。简短、生动、有力地讲话,激发了同学们的抗日热情。就这样,100多名补习团的同学,参加了新四军,走上了革命道路。冯先生也出任培养革命干部和师资的抗大式的新型学校——宝应县安宜师范常务副校长。抗战胜利后,他调任宝应中学校长。
1946年秋,国民党反动派向我苏中解放区大举进攻,他随全体师生员工转移到兴化。同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7年2月,学校并人苏中二分区干部训练班,他任班主任,在盐城地区黄葛庄一带坚持教学,过着极其艰苦的流动生活。1948年底,宝应县城解放,他进城后继续担任宝应中学校长。由于他长期为党的教育事业夜以继日地工作,不幸积劳成疾,于1949年3月5日下午逝世,享年仅45岁。
信息整理:k8凯发-凯发k8国际首页登录
| | 联系凯发k8国际首页登录 扬州拓普电气科技有限公司k8凯发的版权所有 k8凯发 copyright © 2010-2019
苏icp备10068214号 k8凯发的技术支持:平邑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