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老人安玉华眼中的百年扬州-k8凯发

     家住扬州皮市街的安玉华老人今年已经103岁高龄,幼年就随父亲定居扬州,历经了近一个世纪的风风雨雨,老人也亲眼见证了扬州的每一个变化。昨天,记者找到了安玉华老人,对于扬州的发展,老人侃侃而谈。
  四条路“圈”起的老扬州,现在又大又高
  安玉华老人说,扬州是一座历史古城,但是解放前的扬州城区跟现在的扬州有天大的区别。以前扬州的城区只是局限于现在的老城区这一块。具体点说就是,东至泰州路,西至淮海路,南至南通路,北至盐阜路。以这四条路为边界形成的一个长方形,就是扬州的城区范围。而且除了淮海路之外的三条路都是从古城墙中拆出来的,整个城区只有人口三万多人。而现在扬州市区人口已经达到了一百多万,城区也在不大扩大,近年来,西区的京华城中城已经逐渐发展起来了,城区面积仍在不断扩大。
  安老太回忆道,当初扬州根本没有高楼。在她的印象中,最高的楼就要属现在扬州中学的树人堂了,以前教场还有个望火楼也挺高的,还有一些教会的学校才有楼房,不过,这些所谓的高楼也就两三层高。而改革开放以来,扬州出现了琼花大厦,扬州大厦,电信大楼等高楼,现在的扬州更是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金天城、金陵大饭店等都非常的壮观、雄伟。
  百年前古运河没有一座桥,现在四通八达
  对于现在扬州的交通发展,不得不提到几个关键词:润扬大桥、火车站、飞机场、瘦西湖隧道。而老人说,自己小的时候,扬州最多的就是渡口,运河上没有一座桥。当时唯一的公路就是扬州到六圩的公路。扬圩公路通车后,开了福运门,从福运门出城到车站,从车站经福运门进城,都要跨过运河,当时没有桥,靠摆渡,从早到晚,摆渡忙个不停,车辆行人过河常常要等待许久。后来若干渡船连在一起,成了浮桥。有了浮桥,方便是方便多了,但行人实在太多了,出门的人又通常都是大包小包的,浮桥晃动,又没有栏杆,行人落水也就是常有的事。
  古运河上的第一座桥叫通扬桥。那是1935年,因兴建通扬公路而建,是一座木结构简易公路桥。通扬桥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扬州交通压力,但因其位置离当时的城区比较远,仍然难以满足城区居民的出行需要。
  1948年,在上海从事理发业的扬州人任大荣先生自愿捐款1亿法币,在扬州福运门外(渡江桥向西约50米)修建了一座木结构人行便桥,名为“大荣桥”。大荣桥被拆除之后,政府兴建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渡江桥。后来,运河上陆陆续续的建起了跃进桥、徐凝门桥、便益门桥、五台山大桥等,还建起了用于观赏的柳叶桥。
  老人说,润扬大桥的建成连接了扬州与镇江两座城市,火车通车圆了几代扬州人的百年火车梦,而在建的苏中机场将实现扬州交通从地面到空中的突破,再加上正在兴建中的瘦西湖隧道,这些都是她们这一辈人想都不敢想的。
  “两爿半厂”撑起老扬州人生活,现在经济发达
  说起以前的生活水平,老人说,“那就是翻天覆地。”安玉华回忆自己小时候生活场景,每家都有几个孩子,吃不饱是常事,一天能喝上一顿米汤就是非常不错的了。穿的衣服上面全是补丁,破了就补,再破再补,一件衣服哥哥穿几年,弟弟穿几年。安玉华说,对于以前的扬州人,最大的愿望就是吃饱穿暖。
  安老太告诉记者,扬州那时候有“两爿半厂”——电厂、麦粉厂,蛋厂。由于蛋厂每年只有6个月是正常生产的,因此老扬州都说只有“两爿半厂”,当时扬州人生活全靠这“两爿半厂”。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扬州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现在,扬州人的餐桌上有肉有菜,还经常下馆子,穿的衣服是一套又一套,真是幸福。满足了温饱之后,现在的扬州人更讲究享受了,年纪大的茶余饭后还经常去浴室洗把澡,搓个背,去茶楼喝个茶,年纪轻的就喜欢看看电影,唱唱歌,出去旅游旅游。
  过去商业中心就是“两条路”,现在百业兴旺
  安玉华说,扬州一直是一座消费型的城市,虽然老扬州的商业中心只有国庆路(辕门桥)和广陵路(左卫街)两条街,但当时却非常热闹。另外东关街上还有一些卖杂货的小店铺,经常有小贩挑着担子上门卖货。人多了,路就窄了,当时最繁华的广陵路最多也只能容得下两辆黄包车通行。她记得,每年最热闹的时候就是庙会了,游行人群会经过皮市街、国庆路、东关街、广陵路。
  老人说,她记得文昌路和汶河路发展起来是在80年代的时候,最初商铺也不多,后来有了万家福、金鹰等商场,立刻就繁荣了起来。有时候,家人也会推着自己出去看看,自己看到街上人山人海,真是感慨万千。现在,西区又出现了另一个商业中心——京华城中城,每到节假日,商业中心都是前来消费的市民,这正是扬州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
  老扬州只有一家洋人医院,现在看病方便
  老人说,自己小时候身边的小伙伴们都上不起学,家里条件稍微好一点的话还能读几年私塾,认几个字,女孩子想读书基本不可能,而这种情况直到解放后才有了改观。当时有扬州中学和江都县中两所中学,不少年轻人有书读了。后来,农学院、水校、师范学校、商校等合并成为了现在的扬州大学。如今,扬州有大大小小的学校不知道多少所,市民文化水平也大大提高了。
  老人说,自己小时候生病,小病忍忍就过去了,大病才去看大夫。最早的时候,扬州有个浸会医院,是洋人开的,不过当时有钱人才看得起。后来,出现了苏北医院、苏北疗养院、扬州市人民医院等,医疗水平得到很大的改善。现在,就拿自己来说,有个小毛病去社区医院就能看好,费用低,也方便,医疗保险政府也给办好了,自己现在晚年生活十分幸福,什么也不用担心了。
       信息整理:k8凯发-凯发k8国际首页登录  信息来源:中国.扬州



 

| | 联系凯发k8国际首页登录   扬州拓普电气科技有限公司k8凯发的版权所有 k8凯发 copyright © 2010-2019
苏icp备10068214号      k8凯发的技术支持:平邑在线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