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赐宁(1743-1818)字坤一,号桂岩、十三峰老人,河北沧州人,是乾隆末年至嘉庆年间的画家,曾官通州管河州判,著有《花呤馆集》、《十三峰草堂诗草》等。晚年寓居扬州。
张赐宁,幼习工笔,王宸叹其笔妙,便授其六法,所以,他凡山水、人物、花鸟、墨竹,无所不工。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说他:“作人物山水,多不依旧法,唯气韵过人,着色花卉,独称绝技”,其画作的艺术成就并不亚于扬州八怪,时纪昀深重之。
张赐宁寓居扬州期间,曾一度暂住邵伯,在邵伯,至今还流传着他画济颠画像的故事。
邵伯有一条甘棠路,又称神路。因路旁多寺庙而得名。据“甘棠小志”载:“邵伯埭之东,有神路焉,自市侧至东岳庙袤延一里有奇……以地多寺观,故名神路。”这一带环境异常优美,是邵伯风景的绝佳之处。张赐宁在邵伯时就寄住在神路上法华寺玉皇阁的九松山房。每当清晨、黄昏,他都会在神路上漫步、沉思。
在法华寺东南半里,有原管、赵二氏读书处,内有精舍十二间,名曰“斗坛”,后以僧人主坛事。镇人多在坛内扶乩问卜。传说济颠之灵每每降临斗坛。降坛时,扶乩则更为灵验。当斗坛主持听说法华寺来了一位颇负盛名的大画家时,便央求他为斗坛绘济公像,以扩大影响,吸引信徒。张赐宁不忍拒绝,就勉强答应了下来。
可是,这幅画像又叫他颇难下笔。因为不仅没有旧本临摹,胸中亦无济公活佛的形象。
一日晨起,张赐宁照例漫步在神路上。当行至斗坛时,忽在淡淡晨雾之中,似见一僧人正款款走来。只见其衣衫褴褛,形状怪异,手持芭蕉,头顶破帽,而睹其貌,观其行,察其神,却又颇似道行极深的高僧。当他正要再凝视深察时,却又倏然不见踪影。这时,张赐宁灵感顿现,这不正是一幅活脱脱的济公图吗?于是,急忙返回山房,铺绢、磨墨、泼笔,挥毫,只见绢纸上已留下了以松柏为依托的仙风道骨、神态毕肖的济公画像。大家见了,咸称神笔。
济公画像长三丈六尺,宽五尺,要站在藏经楼上向下展落,方可睹其全貌。此画后来归法华寺收藏,历代方丈均视为镇寺之宝,平常秘不示人,只在每至岁时,或值传戒时,才供人欣赏。而江淮间士大夫,凡途经邵伯者,必往视之,见者无不称奇。
信息整理:扬州拓普电气科技有限公司 信息来源:
k8凯发-凯发k8国际首页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