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绕道扬州城、瓜洲镇 确从施桥、六圩直接入长江原由-k8凯发

       京杭之心旁,大运河奔流不息。大运河本是穿城而过,经瓜洲入江的,为什么新中国成立后在对大运河进行整治时,却绕道扬州城和瓜洲镇,从施桥、六圩直接入江呢?昨天,扬州市水利专家徐炳顺在编撰《扬州水利史话》时,从1956年10月至1959年1月扬州专署水利局(今扬州市水利局)、扬州专区水利工程指挥部编写的《大运河简史》、《大运河由瓦窑铺至长江口的线路查勘报告》、《扬州专区大运河工程施工细则(草案)》和所附大运河《1、2、3期施工图》及有关档案中,找到了答案。
  5年治河——分三期共出动80万人   
  扬州境内的大运河经过2400多年的演变,到新中国建立时已变成一条千疮百孔、功能极其有限的普通河道,无论防洪、灌溉、航运都不能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的要求。
  新中国成立后,大运河成为江苏省重点治理的河道。自1956年开始整治,用了5年时间,分三期、前后共出动80万人,筑堤防,辟新河,建闸站,进行拓宽整治,挖土1亿立方米,至1961年面貌一新。新筑的运河东、西堤防洪能力达防御淮河行洪12000立方米每秒时;过水能力比原来最大时翻了一倍;新增自流灌溉农田140万亩;通航能力由原来30~50吨木船,提高到能通航2×2000吨级顶推船或2000吨级机动驳船。  
  改道六圩——比瓜洲线缩短12公里
  在顺利完成扬州运河拓宽、新筑西堤巨大工程后,在第三期运河整治中还完成了一项重要的工程,就是运河改道六圩出江。扬州运河在此之前是由瓜洲出江的,为什么原有的河道不用要改道呢?
  据徐炳顺介绍,当时交通部规划大运河要通行2000吨驳船,有河线弯道半径不得小于600米、枯水时水深3.2米、河底宽45米、流速不大于每秒1米、横向流速不大于每秒0.3米、公路与运河交叉,公路桥大梁底要在20年一遇洪水位以上有8米净空等要求。为此,扬州专员公署水利局于1958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会同相关单位,在对由瓦窑铺经扬州至长江口大运河线路进行了仔细的查勘,写了一份《大运河由瓦窑铺至长江口的线路查勘报告》。
  作者看到,在查勘报告中提出了大运河三个入江口方案:第一方案自瓦窑铺—倪庄—三里桥—施家桥—(直对)焦山(时称焦扬新线);第二方案由瓦窑铺—倪庄—五台山—大水湾—(直对)焦山(时称焦扬旧线);第三方案实际是利用原来的河线,即瓦窑铺—倪庄—五台山—大水湾—宝轮寺—扬子桥—瓜洲(时称瓜洲线)。当时水利局的领导、工程师们在对三个方案进行认真的技术、经济比较后认为第一方案瓦窑铺—(直对)焦山河线比较理想。它与瓦窑铺—至瓜洲河线相比较,工程造价相差不大,地质条件基本相同,但前者航线顺直,又比瓜洲线短12公里。而第二、第三方案中五台山至大水湾,沿河两岸民房多,拆迁量大,出土困难,弯道半径小,新建不久的解放桥要毁掉重建,并为以后市区运河上新建桥梁增加难度,第一方案则可避免这些困难,并为以后扬州市区向东发展留有余地,原河道(今古运河)依然为市内水运要道。
  在分析了长江镇江港、瓜洲口淤涨形势,放弃了第二方案,邵伯以南大运河主要为航运服务,最终选定瓦窑铺—都天庙直对焦山河线方案,就这样大运河自瓦窑铺向南平地开河至六圩都天庙入江,使扬州运河河线更加趋直,不再绕道瓜洲。新运河虽然向东移了,但距扬州市区仅2公里。
  水位落差——全线三个梯级控制  
  扬州市水利专家徐烦顺说,扬州大运河自淮安(今改称为楚州,下同)至长江口水位有落差,因此在整治扩建运河工程中,按照国家二级通航建筑物设计要求,1961年建成施桥船闸,1962年建成邵伯船闸,将扬州运河分为淮安——邵伯船闸——施桥船闸——江口三个梯级进行控制运用。有趣的是大运河说起来是一条河,分为三个梯级后,它的水源却来自三个不同的渠道:淮安至邵伯船闸段主要由江都抽水站供水;邵伯船闸至施桥船闸由邵伯湖供水;施桥船闸下是江水。
      信息整理:k8凯发-凯发k8国际首页登录   信息来源:扬州市水利局 


 

| | 联系凯发k8国际首页登录   扬州拓普电气科技有限公司k8凯发的版权所有 k8凯发 copyright © 2010-2019
苏icp备10068214号      k8凯发的技术支持:平邑在线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