氾水镇——古镇闲地少 砖桥小巷多-k8凯发

    氾水一开始是叫“范水”的,在汉代的时候,这里已有村落。至唐代,集镇初具规模,农业和手工业已十分发达,明朝洪武年间建镇。嗣后,由于屡遭洪涝灾害,于万历年间北迁于现址,更名为氾水。
    在宝应,素有“金范水,银宝应”的说法,可见氾水镇是有过钟鸣鼎食的一段辉煌的。在宝应县城,极少有氾水镇的打工者,氾水人倦念于自己的巢久了,以为氾水最好。说话投足间,透着一股宝应首镇人的不屑与无谓。
    氾水繁荣,与古运河的开凿息息相关。它当时地处贯通江淮的邗沟中部,为漕运必经之地,官舫贾舶由此进出,由不得它不繁荣与昌盛的了。
    “行人倦游宦,秋草宿湖边。露湿芙蓉渡,月明渔网船。寒机深竹里,远浪到门前。何处思乡甚?歌声闻采莲”。唐代诗人储嗣宗的《宿氾水》,为我们提供了几处史实,一、唐代已有范水村;二、村在运河西侧氾光湖边;三、妇女普遍纺纱织布;四、此处盛产莲藕。
    氾水在外乡人的记忆里,是田园的,是清新的,是水做的。
    走在今日的氾水大街上,找不到旧日的容颜, 它的街市庞杂了,道路拓宽了——总之,它像我们进入的任何一个乡镇。若不进入它的历史,很难想像这里曾显现过“清明上河图”一般的海市之景。
    “古镇闲地少,砖桥小巷多。”明代后期氾水的大、小巷口已经形成,与运河构成了“凹”形商业区。酱园坊、槽坊、糖坊、茶食坊,磨坊、染坊、豆腐坊,可谓是“列市带贵,商贾竞至”。至清乾隆、道光年间,此处又与运思考平行浚了一条3000米的下河。河上有迎秀、三元、聚园三桥。当时美景是:“下河两岸店铺陈,出门则要划子行。”小媳妇粗布水襟衣,挑动活窗,脆声卖香粉;老头儿长袍布衫,扔钱上船,借光买旱烟。好一幅明媚市井图。
    这种小情调解放后便被一把土填埋了。下河不见了,成了南北向的一条长街“一五路”。老人们的追忆,使我们侧耳得闻潺潺水声。
    镇小巷多。官巷口、当典巷、财神巷、轿子巷、如意巷、牌坊巷等。看看巷名就仿佛窥探了历史一角;典招高悬,官人坐轿,贞女立坊……巷口头上依稀有砖砌横匾,大巷上的叫“紫气东来”,小蘬的叫“青去直上”。
    进入一酱园,鼻有酸楚味,这里便是有名的氾水醋的生产地了。扬州素有“界首干子氾水醋”的说法,此言不虚。醋园门厅高阔,棂格纸糊,的确的历史了。天井内一老妪正用草绳捆醋坛子,说是叫“坛络”,倒是颇有诗意。但偌大酱园,仅几个工人在零星做事,叫我们难以相信随同厂长讲的“盛时前店后坊,职工近百”的说法。
    氾水,以他数百家的商号,20多家的银行,构筑了解放前它的苏北名镇地位。据文字记载,解放前该地“运销上海、无锡、天津等地的稻麦每年有数十万担,苏北六大镇之一。”大量富商巨贾定居于此,一时间,“馆驿筑毕,镇遍私园”,今尚有遗迹可循的是刁祠和华廒。
    或许代表了一种建筑风气。相隔仅数百米的刁家祠堂和华家宅第,全部采用“凹”字形结构。正房连两侧裙楼,11上11下合计22间。刁间祠堂如今改做了小学教师的宿舍。清明早读,推开木格窗,远光微曦和着运河上氤氲之气,当真有了一种“做学问”的意思。不过身上缺一件长衫、头上少一顶方巾罢了。华廒是华姓人家宅第,规模依旧隆重,门厅直入有三进,最后一进即“凹”字楼,雕栏画栋,红漆未驳,木楼梯踏上去,依旧很硬整。透着木棂望房内,有一些五、六十年代的宣传画在墙上贴着,百年老楼,五十年前旧事,我们恍惚间遁入时空,在氾水的过去里行走着……。
    氾水“五一北路”遗存一1936年建的茶馆,当年叫华阳楼。据说陈姓馆主业大谱大,从江西伐木材漂运河运至氾水。新茶馆上梁日不点鞭炮鸣步枪,引得轻易不开眼的氾水人争先赶来助兴捧场。这也算是氾水商贾史上一桩轶事吧。茶馆开张5、6年,被沿运河开来汽艇划子犯氾水的日本鬼子一枪打乱秩序,呜呼茶客散……。
    氾水,因倚运河而与之有了一种不可分割的一脉相承的内在联系。站在运河大堤上,一侧是运河,一侧是氾水。我们相信,氾水的许多故事,就沉淀在千年运河的河床里。
    信息整理:扬州拓普电气科技有限公司 信息来源:
k8凯发-凯发k8国际首页登录


 

| | 联系凯发k8国际首页登录   扬州拓普电气科技有限公司k8凯发的版权所有 k8凯发 copyright © 2010-2019
苏icp备10068214号      k8凯发的技术支持:平邑在线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