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捏像——扬州地方民俗-k8凯发

所谓的扬州捏像,是指手工捏塑各种人像和动物,包括捏泥人和捏面人。扬州还有一种吹糖人,是一种以吹塑为主、捏塑为辅的造型技艺,也有共通之处,可归于此类。
清代末年黄鼎铭的《望江南百调》中,有一首词云:
扬州好,捏像合推袁。妙肖传神真面目,装潢余事小琴樽。绝技擅专门。
词中说,当时的扬州有许多捏像艺人,其中有一位姓袁的,大家“合推”他的手艺最为高超,其技艺的特点是“妙肖传神”。究竟如何“妙肖传神”呢?黄鼎铭的这首词仅仅寥寥数语,很难言明。但《扬州民间故事集》中载有一则“扬州面塑”的民间传说,为我们作了生动的描述:
相传清代末年,京城有个大官听说扬州的捏像很有名,捏什么,像什么。对谁捏,就像谁。连脸上有几颗麻子都能捏出来。这位京官来到扬州,一打听,有个捏面人的不光捏谁像谁,还能不用眼睛看,双手伸在袖笼里捏,边捏边与客人交谈,不一会就捏好了。京官更是不信,他要这位捏面人的当场为他捏,并说,捏得好,给赏银十两。不一会儿,面人捏出来了。京官一看,还真像自己。可他一摸身上,没有这么多的赏银,他原本就不相信有这么神奇,哪会带赏银呢?可他死要面子,想找个茬子,赖了赏钱。他对捏面人的说,这面人粗看像我,但骨里不像,这面人脸上的气色就不如我好看。说完,掉头就走。捏面人的也不生气,他在这个面人的身上又捏了一副枷锁,就把这面人高高地插在挑担上,继续做生意。有人把面人带枷示众的消息告诉了京官。京官大为恼火,去责问捏面人的,说他败坏自己的名声。捏面人的反驳,你说这面人不像你,怎么会败坏你的名声呢?京官自知理亏,只好花十两银子买下这个面人。谁知捏面人的不卖,说枷锁还值钱呢。京官无奈,只好又加了几个钱,才算了事。
这则民间传说,并没有说清楚在袖笼里捏面人的艺人姓什名谁。不过,如果用来作为黄鼎铭《望江南百调》的注释,还是很贴切的,至少可以用来说明清代的扬州捏像的确具有“妙肖传神”的特色。
历史上,扬州是有一位姓袁的捏像艺人,名叫袁润之,因天生嘴唇豁缺,故人称“袁豁嘴”。他是当时扬州所属的兴化人, 年幼时就爱好捏泥人,后来专程去苏州,拜师学艺,学成后回到扬州,专以捏像为生。由于他在苏州的时间很长,回到扬州后,有些人就以为他是苏州人,所以,曾主持过治春后社的扬州诗人臧谷就在《续扬州竹枝词》中,说:
往日传真数画师,补来好景更题诗。
缘何捏像人人肖,新到苏州袁润之。
可见,臧谷在诗中就把袁润之当成了苏州人。
扬州的捏像在苏州泥人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苏州的泥人是用当地的小粉土捏制,清人张霞房《红兰逸乘》述:“虎丘捏相,……尝闻工人云:用井底金沙泥和蜜之,则肥瘠美丑,得心应手矣。”而扬州的捏像,是用特制的面粉,是用麦粉加糯米粉,再掺入少量甘油,经过煮烫、配色、调揉等工艺处理,精心调制而成的。用面粉代替泥土的长处,在于面粉可以掺入颜料,使捏出的人像色彩缤纷,更有逼真感。面粉调制后有六色,即:红、桃红、黄、绿、黑,另外再加上面粉的本色――白色。捏像艺人凭借这几种基本色,加以有序地调和配搭,可以使色彩千变万化,更加“妙肖传神”。
扬州捏面人,起源于什么年代?由于缺少文字记载,尚难以断定。但在田野采风中得知,在里下河水乡,农村人家在祭祀祖宗时,会用面粉捏上四个小人放在供桌上,形似墓道上的翁仲。有的人家在棺材里放陪葬品时,也有放入面人、面牛、面羊的习俗。当然,这些面人都是农家自己捏的,形象并不准确,仅是表意而已。后来,有人把面人捏得越来越精巧,除了自家用,还为他人代捏,逐渐地用面粉捏像就成为一种专长。到了明清时期,扬州所属的兴化、高邮、江都、泰州一带,捏面人已经很为流行,估计袁润之就是当时这类业余艺人中的一员。后来袁润之到苏州拜师,把苏州泥人的“塑真”技艺带回扬州,使得扬州的面人向“妙肖传神”的方向发展,扬州的面人便开始摆脱原始形态的局限,逐渐地发展成为为真人捏像,黄鼎铭的“妙肖传神真面目”和臧谷的“缘何捏像人人肖”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但是为真人捏像,工艺繁杂、收费较高,不是普通人的财力所能为之。于是后来有的艺人就充分发挥面人色彩丰富的长处,专门捏制各种戏剧人物。艺人在当时是为了寻找用武之地,但后来却发展成为扬州捏像的艺术特色。
清代的扬州是戏曲表演的繁盛之地,许多外地的剧团都汇聚到扬州演出。扬州城乡的民众又特别喜爱看戏,于是在戏场门口就聚集有捏像艺人,这些艺人专门捏制戏剧人物,甚至戏场里演哪一出戏,艺人就在场外捏售这场戏的主要人物,如“桃园三结义”中的刘关张,“白蛇传”中的许仙白娘子等。有的艺人与某戏班子混熟了,就专门捏其中几个主要演员的舞台演出人像,类似于今天的剧照,这些戏装演员人像,形象逼真,让人一看就知道是哪位演员,观众叹为神奇,纷纷解囊购买,带回去作为纪念。这既使剧团扬名,艺人也收入颇丰。戏班子流动性是很大,在一处演出几天后就要“换场”到另一处,扬州水网地带,戏班换场是乘船。在戏班“台班船”后面往往跟有一两条小船,这小船常常就是捏像艺人的“连家船”。捏像艺人跟随戏班换场,到处漂泊,藉以谋生。所以,旧时的扬州,哪儿有戏班的锣鼓,哪儿就有捏像艺人的挑担,成为一种独特的风俗画。
现今扬州还有一位著名的捏像艺人,叫何传俊。他原籍兴化,祖传的捏像技艺已经延续了八代人。他从小就跟随父辈学会了捏面人,十三岁就挤在“台班船”上闯荡大江南北,他跟随戏班到过浙江的杭州、嘉兴、湖州,安徽的芜湖、安庆、蚌埠,江西的南昌、九江、萍乡等地。七十年代初定居扬州。他的捏像就是继承了传统,以戏剧人物为主。如他捏制的“辕门斩子”,有四个人物,这四个人同处于一个特定的情节设置之中,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文有武、有尊有卑。如果照搬舞台上的场面是捏不出来的,因为舞台上情节是发展变化的,人物的情绪和动作都在变,几乎找不到一个四个人都在场,同时又是动作典型、性格分明的场景。何传俊大胆地进行了艺术创新,他通过自己对戏剧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采用合理的夸张和想象,把杨延昭表现为恨子违法、满腔气愤,佘太君是庇护孙儿,焦急不安,八贤王是说情未果、尴尬气恼,穆桂英是救夫心切、意欲拼命。使得这组捏像有写实,但不拘泥,有形象特征、个性特点,又能相互照应、统一和谐。何传俊由于技艺功底深厚,佳作叠出,曾多次作为扬州工艺美术代表团的成员,应邀出访日本。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扬州的捏像又在向酒宴业渗透发展。在一些较高档次的有维扬菜系特色的餐桌上,可以看到餐盘中有面捏的寿星老人、圣诞老人、和小兔、小鸟等可爱小动物,使人们在餐饮的同时,欣赏到扬州捏像的艺术情趣。
信息整理:k8凯发-凯发k8国际首页登录

 

| | 联系凯发k8国际首页登录   扬州拓普电气科技有限公司k8凯发的版权所有 k8凯发 copyright © 2010-2021
      k8凯发的技术支持:平邑在线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