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蒿,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具清香气味。主根不明显或稍明显,具多数侧根与纤维状须根;根状茎稍粗,直立或斜向上,直径4~10毫米,有匍匐地下茎。多生于低海拔地区的河湖岸边与沼泽地带,我的家乡宝应有很多野生芦蒿,中国各地均有栽培。有丰富的食用、药用价值。
时下,芦蒿可是一种珍贵的美食素菜,傲然地占据在都市洋席的餐桌上,很多富贵的食客对它是情有独钟,还赋予它较高品价,说它是原生态的有机营养品。其实在我的眼里,乡野的“芦蒿”,其身影几乎没有一点高大的感觉,它留给我的只是丝丝的苦涩。
说来我的童年是在饥荒中度过的,三年自然灾害,生产队能几个月不分口粮,常规人家坛子里没有二升米,瓜菜成了主要食品。在我印象中,野菜数“野小蒜”、“荠菜”最好吃,“富秧秧”有点清甜,吃后人容易浮肿,最难吃的就是芦蒿。在我的家乡宝应流行一条歇后语叫“三十晚上吃芦蒿——万苦万惨”。也就是说芦蒿是最苦味的野菜。
有位朋友告诉我,一个人光吃甜食会经常反胃,显得没有抢食的味口,就像做菜一样要达到五味调和,这是味觉曲曲弯弯的各种不同层面,通过舌头来对它们进行鉴赏识别,也有的人把这酸甜苦辣引申到曲折的人生。是啊,人的一生没有几个是一路风光的,面临着风霜雨雪,经历着酸甜苦辣。
“没有苦就没有甜”。就人生而言,我们乡间有俗语叫:不吃苦中苦,难为人上人。也就是说那些取得辉煌成就的人,多是通过艰苦的磨练,经过艰辛的拼搏,走过艰难的旅程。通往无限风光的险峰,多是崎岖的,充满荆棘的,你要去享受那险峰上的一览众山小的开阔,就必须经历那种特殊的艰苦。
在好多方面都有佐证说苦味对人类是有益的,有好多苦味都是健胃的,关于“苦”的诠释在医学上就说得很清楚,“良药苦口利于病,”那些苦味能保护胃里的胃酸,能让一个挑食腻食者改变坏习惯,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据说康熙皇帝独自一人到民间,没有了前扶后拥,没有了山珍海味,饿急了吃到那苦味野菜也感到很美味。回到皇宫后御厨们做不出这些菜,竟然还认为是御厨们存心要害他。
关于芦蒿这种野菜的苦味我们童年可有较深的记忆。当时的苦味只是大自然的恩赐,现在有好多人都想锻炼自己的苦味人生,非要在餐桌上安排苦味的芦蒿。其实现在的芦蒿都不苦了,因为它们并不是野生的,是温室进行速成培植的。不经岁月的风风雨雨,哪来的苦味呢?
其实目前一些人喜欢吃芦蒿,我想可能是因为他们生活好了,保健知识增多了,整天顿饭成席满肠的油腻对人身体健康没好处,而像芦蒿这样的野菜又属绿色食品,吃了这苦味芦蒿人就会健壮,就会抗衰老,就会进入营养调和状态。难怪有些年轻人说现在的生活是远远赶不上父辈那个从前了,能吃到野菜样的野味都难了。他们还说现在每天半斤米都吃不了,那时候的人怎么说粮食不够吃呢。所以说,事非经过不知难,年轻人没有那种苦味经历,只会感觉饥荒是一种不现实的神话。
我写苦味芦蒿,并没有不理解现今喜爱吃苦味芦蒿的年轻人的偏激。他们说苦味芦蒿不苦我认为也是事实,首先是这些芦蒿都是温室或大棚里培植的,芦蒿的生长缺少了苦风凄雨的经历,其二是烹调技术和烹调配料都有较大地改进,所以那原先的苦味就一点也不觉得了。再说我们小时候吃的那种芦蒿不是那种纯苔,还要连叶子连根,卫生条件也差,河水里摆摆就可以下锅,连一点油星子都没有,就更不谈其它类的作料了,和那些马兰菜、嶂胖根等一些苦菜一锅煮,你说能不苦吗。再说如今人专门讲究烹调学问,就像尖嘴辣椒同鸡蛋混合炒就一点不辣,里面有调和互补的道理。
从苦味芦蒿我不禁想到人生的一个哲理现象,一个人在经历了风风雨雨以后,可不能再在那里进行酸楚的回味了,还是要振作精神,要把苦味的口食当作美味佳肴来品尝。这也在引导我们应正确对待自己的人生轨迹。特别是那些丧志颓唐的朋友,还是应该振作精神,多吃一点原生态的苦味芦蒿,从过去的清苦中寻求到苦尽甘来的乐趣,保持一份面对困难和挫折的从容,增添一份经历风雨见彩虹的淡定,这兴许就是苦味芦蒿带给我们的启示吧。
信息整理:扬州拓普电气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