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与扬州东关街有关的历史故事-k8凯发

安岐斗富出奇招
    扬州东关街的安家巷与一位韩国人有关,他叫安岐。
    清康乾年间,安岐随高丽贡使入京,后在扬州经营盐业,成为富商。扬州盐商之间喜欢斗富,而安岐善用驯养小动物的技能出奇制胜。
    一回,安岐与盐商马某比财宝,马某捧出一株东海珊瑚,众喝彩。安岐拎来一只鸟笼,内有八哥。马某笑曰:“莫非八哥是金子铸的?”片刻,八哥开口说话:“我是活宝,我是活宝。”大家公认“活宝”把死宝比下去了。
    又一回,扬州盐商请河道总督赵世显饮酒,争相巴结,献出珍奇古玩无数。赵问安岐:“你为首富,可有赠物?”安岐嘱两美女捧双锦盒呈上,赵世显揭开后,两只关东貂鼠跃然而出,整齐划一地向赵拱手作揖。赵开心大笑,曰:“今日最费心的当数安岐。”
    安岐非常崇敬中国文化,藏书极为丰富,且多为善本、珍本,其所著《墨缘汇观》一书,对中国历代书法作品均有精辟的点评。
吴王占卜斗鸡台
    壶园的北面有个地名,叫“斗鸡场”。扬州斗鸡习俗与吴王夫差有关。
    吴王夫差开邗沟、筑邗城后,闲来无事,便斗鸡取乐。他出征前喜欢用斗鸡来占卜,便雇用一名高手驯养自己的鸡。几十天后,那只鸡已被驯到“呆若木鸡”的程度,看起来寂静淡漠,其实是内藏锋芒。吴王伐兵齐鲁时,先在斗鸡场决战,其他的鸡见到吴王的鸡如鹤立鸡群,目中无物,吓得全部溜走,吴王的鸡不战而胜。吴王也果然得胜而归。后人把“呆若木鸡”当成笨蛋,实在是对原意的曲解。
    到了清代,每年农历正月初二,扬州都要举行斗鸡比赛。比赛地点,就在壶园北面的斗鸡场。康乾年代的王锦云有诗为证:“法雨慈云驯象院,落花飞絮斗鸡场。”
残碑孑立二郎庙
    二郎庙巷在东关街北,只是一条陋巷而已。二郎庙在扬州文化史上最重要的意义是阮元在这里发现了宋代残碑。
    清嘉庆丙寅年(1806),43岁的浙江巡抚阮元,前去准提寺访客,路经二郎庙菜园时,无意中发现绿油油的蔬菜中有块废弃已久的古井石栏,上面似乎隐隐有字痕。阮元觉得此石不寻常,立刻取水洗石,用纸拓字。经过仔细辨认,石头上刻的竟是“囗熙十囗三公石囗”数字。“熙”字上面的一个字残缺不全,像是“淳”字。阮元想到以“熙”字为年号而时间超过十年的,只有宋代的“淳熙”,便断定这是宋代残碑。于是,一块不为人注意的残石,在学者眼中成了至宝。隔日,阮元亲率力夫将宋代残碑移至准提寺东廊,镶嵌于西楼壁上。
    后来,有学者评价:“扬州遍地是宝,连菜园中都有旷世奇宝”,此说出处即为二郎庙。
深巷走出田贵妃
    崇祯皇帝有个非常宠爱的贵妃,叫田秀英。她出生于东关街的一条小巷中,自幼受母严格教诲,秀外慧中,多才多艺。进宫后曾亲手绘制《群芳图》二十四幅,呈崇祯御览,崇祯称奇。
    田贵妃还无师自通地学会园艺设计。她见自己居住的承乾宫,万仞宫墙,眼空无物,便依照扬州园林进行改建——拆高墙,树栅栏;筑假山,栽花草;挖池塘,养金鱼;建廊道,遮烈日。崇祯游到此处,激赏不已,对田贵妃更加宠幸,常与她嬉戏温存,引来周皇后妒火中烧。
    皇宫里经常举行骑射比赛,田贵妃能够单足立于马蹬,百步穿杨,锦衣卫们感叹,“田贵妃若驰骋疆场,定然巾帼不让须眉。”
    扬州民间为了纪念这名才女,将其出生的小巷称为“田家巷”。
射虎高手祁友蒙
    东圈门20号为祁家大院,三代主人均为风流人物。
    第一代主人祁隽藻(1793-1866),有“三代帝王师”之称。第二代主人祁世长,系祁隽藻之子,官至工部尚书。官运不佳却名噪一时的是第三代主人祁友蒙——祁世长之侄,他曾做过“候补知府”。辛亥革命后,再无机会“转正”,便组织“竹西后社”,以射虎为乐。
    祁友蒙擅长以《红楼梦》人物编谜,传诵一时的有:“莫等闲,白了少年头”,谜底为惜春;“天气预报”,谜底为晴雯;“出家无形”,谜底为空空道人;等等。有一年元宵节,祁友蒙编了个灯谜:“严监生临终伸指”(打《红楼梦》人名二),数日无人能猜出,求他公布答案。祁友蒙笑答:“严监生这个守财奴嫌灯太亮了,浪费灯油。谜底应是‘云光,大了’”。众服。
2004年9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百年谜品》一书,撷取祁龙蒙众多佳谜,被射虎爱好者津津乐道。
琼花不媚隋炀帝
    隋炀帝眼见国库充盈,变得骄奢淫逸。有天夜里,他做了个梦,梦见一种非常漂亮的花,但不知叫什么名字,产于何地,醒来以后,命人依他所述画成图形,到处张贴皇榜寻找认识者。当时在扬州见过琼花的王世充恰好在京城,便揭榜进宫,告知隋炀帝,图上所画之花叫琼花,生在扬州。
    隋炀帝听后,欲罢不能,号令开凿长达千里的运河,建造如宫殿华丽的龙舟,并在运河沿线遍植柳树,据说,柳树被称为“杨柳”正与隋炀帝有关。隋炀帝携皇后和嫔妃下扬州看琼花时,还强令无数民间靓女背纤,自己站立船头观“细腰纤腿,款款前行”,一时民怨沸腾,民变蠡起。
    待到隋炀帝抵达扬州,满树琼花皆落。后人说,琼花乃有情之花。
四相簪花芍药巷
    芍药与琼花同为扬州市花,古时扬州芍药最盛之处为芍药巷。
    相传北宋年间,韩魏公韩琦镇守扬州,芍药巷中有株芍药开了四朵花,花瓣深红,腰有金线,属极难得的“金带围”。韩魏公亲临观赏,十分喜爱,见花有四朵,想再请三位客人,一同赏花。
当时的扬州有两位文化名人,一为王安石,二为王珪。韩魏公思忖,花有四朵,人只三个,未免美中不足,随意请个人罢,名望却又配不上。正在踌躇,忽有一人来拜,却是陈升之,也是一位大名士。韩魏公大喜,次日在这芍药圃前大宴,将四朵金带围摘了下来,每人头上簪了一朵。这四人后来都官至宰相,从此留下了“四相簪花”的故事。
撰联圣手方尔谦
    1872年,方尔谦出生在扬州东关街的一个书香世家,自幼才思敏捷。他14岁时,父亲带其游焦山,山上有尊四面佛,方丈见年少的方尔谦谈吐不俗,有心试其才情,当即指着佛像口诵上联:“面面皆空,佛也须有靠背。”尔谦即应答:“高高在上,人到此要回头。”
    方丈称奇下联出语不凡,意象超逸。
    1915年,方尔谦到天津主持《津报》,文章言辞犀利,语气峭拔,袁世凯慕其才名,延聘他为儿子袁克文的家庭教师。方、袁两家遂成世交。后方女方庆根,嫁袁世凯之孙、袁克文之子袁家嘏,两家结成亲家。
    方尔谦虽与袁世凯有知遇之恩,但深明共和大义。反袁将领蔡锷去世后,他曾代小凤仙撰挽蔡锷联:不幸周郎成短命;早知李靖是英雄。联语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作了寓意深刻的评判。
金农作诗助盐商
    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初来扬州时,客居天宁寺。一天,一位盐商慕金农诗名,在平山堂设宴款待,并邀来扬州众多名士相陪。席间,有人提出每人吟一句古人有关“飞红”的诗句来助酒兴。依次轮到这位盐商时,苦思了好一阵未想出一句。众客要他罚酒,他忽然说:“我有了。”随口念出一句“柳絮飞来片片红”。众人听了大笑,齐说白雪似的柳絮,能“片片红”吗?正在尴尬间,金农起身说:“这是元人咏平山堂的诗,主人引用得很正确。”众人不信,定要金农念出全篇,金农从容诵道:“廿四桥边廿四风,凭栏犹忆旧江东。夕阳返照桃花坞,柳絮飞来片片红。”大家一听,“柳絮飞来片片红”非但不荒谬,而且属神来之笔。其实, 这首所谓元人咏平山堂的诗,是金农即兴创作为主人解围的。
    金农在扬州画坛上留下不少传世之作,梅竹、山水、人物、佛像,到其笔下,无不立意新颖,古拙奇异,难怪他被称为“扬州八怪的核心人物”。
汪中学问惊东瀛
    曾经居住在东关街的汪中,为乾隆年间扬州学派的领袖人物,他对先秦古籍、三代两汉学制,以及文字、训诂、金石、名物等诸多方面都有深刻的研究,可以说支撑起当时中国文化的一方天空。
    汪中出生于江都县一个贫苦家庭,7岁时父亲去世,与母亲相依为命,母亲穷到不得不带他要饭,每到寒夜,母子只能相抱取暖,但知书达理的母亲仍然坚持让他攻读诗书。汪中出名得益
于自己的《哀盐船文》,该文描述扬州江面盐船失火惨状,被当时学者评价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汪中的性格非常狂傲,扬州当时聚集着许多享有盛名的饱学之士,汪中却在大庭广众之下对众人说:“整个扬州,读书能读通的仅三人而已。”
    大约一百年前,日本学者今关寿麻吕告诉胡适,近十年来日本受汪中的影响最大,他的“以史制经”,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关注社会包世臣
    东关街的观巷中,有一座小倦游阁,为清人包世臣故居。
    包世臣毕生留心“经世之学”,也就是实用知识,他对漕运、水利、盐务、农业、民俗、刑法、军事等,都曾悉心研究,并亲临考察调查。东南大吏每遇兵、荒、河、漕、盐诸重要政事,经常向他咨询,因此名满江淮。鸦片战争时期,他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和民间反抗斗争曾有过详细的记述,颇具卓见。
    包世臣所著《齐民四术》,谈农、谈水、谈宅、谈兵,涉及许多技术细节,实用性极强,和中国“以文载道”的传统大相径庭。如谈农部分,作者说到了谷类辨别、水土利用、育种经验、庄稼护理、蚕桑养殖、家畜放牧、庭院薅花,等等,丝毫没有陈腐腔调,句句简明而切用,有的观点在今天仍有参考价值。
    包世臣尽管谙熟救世之道,但官运不佳,只做过一年试用知县,他的经历和影响证明了“官场一时红,文章千古在”的哲理。
教化江都董仲舒
    汉武帝即位后,董仲舒以贤良身份在金殿发表《举贤良对策》,主张用仁德感召天下,废除秦时酷刑,同时,限制豪强兼并土地,轻徭薄赋善待苍生,受到汉武帝赏识。其时,景帝之子、武帝之兄刘非为江都王,由于他“素骄、好勇”,汉武帝便派董仲舒为江都相,辅佐刘非。董仲舒践行“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待人以宽,而去其狭,待人以诚,而去其诈”,“一时江都上下,人心向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扬州人民为纪念董仲舒的功德,曾在瓜洲建五贤书院和五贤祠,将董仲舒与宋朝的胡瑗、王居正、李衡和文天祥并称“五贤”。还在扬州北柳巷设立了董子祠,中供董仲舒像,朱袍象笏、冕旒俨然,清代圣祖康熙曾授“正义明道”匾额。附近一条街叫贤良街,一条巷为大儒坊(今南柳巷),皆从董子祠演化而来。
共和先锋刘师培
    刘师培1884年出生于扬州东圈门,1901年考取秀才,次年参加江南乡试,中第十三名经魁,被保荐于知府,充学部谘议官,并开始卷入正在兴起的共和革命。1903年6月,他在《苏报》上公开发表《论留学生之非叛逆》,为学生的排满反清思想辩护。《苏报》遭查禁后,他又在《国民日报》上发表《黄帝纪年论》,力主推翻封建王统,还政于民。
    1904年11月19日,刘师培参与密谋行刺代表清政府到上海签订卖国条约的前广西巡抚王之春。结果刺王未成,刘师培等人悉遭逮捕,后被同盟会营救出狱。此场风波,让刘师培在革命党人中的影响愈加扩大。逃亡日本阶段,他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并为《共产党宣言》中译本作序,赞赏阶级斗争学说为“千古不磨之论”。
    1917年1月,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聘刘师培为北大教授,1918年,他撰成《中古文学史》,好评如潮。1919年11月20日,刘师培因病逝世,年仅36岁。
马氏兄弟藏书丰
    扬州东关街有一座私家园林,叫“街南书屋”,主人为闻名于世的藏书家、诗人、版刻家马曰琯,马曰璐兄弟。街南书屋中藏书多达十余万卷。藏书如此丰富,得益于兄弟二人的含辛茹苦与一掷千金。为了搜书,曰琯与友人相见,必问“近来得未见之书几何?其有闻而未得者几何?”客有所答,曰琯“或借钞,或转购,穷年兀兀,不以为疲”。曰璐闻知朋友在京觅得《永乐大典》万册,遂请人代钞,只字未漏。
    历代藏书家多喜欢将典籍束之高阁,而街南书屋对当时的学者、名士总是敞开,许多学者得益于这里的藏书,成就了大业。如:厉鹗在此完成《宋诗纪事》,全书共100卷,近180万字,其中1至10卷为马曰琯与厉鹗合作,11至20卷为马曰璐与厉鹗合作。清代学术泰斗阮元曾感叹:“扬州业盐者多,今求一如马君者,不可得矣!”
舍命抗元李庭芝
    南宋开庆元年(1259),李庭芝出任两淮制置使,署衙设在扬州。其时元世祖忽必烈倾全国之师,南下灭宋。李庭芝练军备防、整饬城池,使扬州成为抗击强敌的军事要塞。
    德祐元年(1275)2月,宋军主力被元军击溃,尽失江淮诸州,坚决抵抗的战将姜才率残部投奔李庭芝。4月,元右丞相阿术统兵十万,长驱直入,沿途官兵屈降逃跑,唯姜才领兵阻击,在三里沟大败元军。元兵猛攻扬州数月不克,数度遣使招降,均被庭芝斩于市口。
    德祐二年(1276)2月,临安陷落,宋亡。元军挟持宋恭帝三次下诏给庭芝谕降。庭芝登城面斥:“奉诏守城,未闻以诏谕降也。”虽城中粮尽,军民靠树皮草根充饥,仍坚守城池一年多,后泰州守将投降,李、姜身陷囹圄,阿术再三劝降,两人大骂不屈,英勇就义。
    为悼念两位民族英雄,扬州人民在今双忠祠巷12-14号地址建立了双忠祠。
    信息来源:k8凯发-凯发k8国际首页登录 信息整理:扬州拓普电气科技有限公司

 

| | 联系凯发k8国际首页登录   扬州拓普电气科技有限公司k8凯发的版权所有 k8凯发 copyright © 2010-2019
苏icp备10068214号      k8凯发的技术支持:平邑在线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