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 序
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这是世界对这个独有的大型线型水利遗产、运河流域文化和巨型活态文化景观遗产的认可与肯定,是对中国古今水利成就及中华文化的体悟和尊重。
中国大运河与万里长城,被誉为世界最宏伟的“四大古代工程”。在中国广袤的疆土上,万里长城铸造出雄壮的“一撇”,京杭大运河镌刻出美妙的“一捺”,在中国版图上组成了一个巨大的“人”字。这是东方巨人的“人”,是力量的人、智慧的人、勤劳的人,这个巨大的“人”字托举、伴随着我们的国家走过曲折、艰难、勤劳而智慧的过去,也必将伴随我们走向光明、美好的未来。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人类文明之母。水不仅滋润大地、孕育生命,水还是人类文化发源和人类文明繁衍之必需。依赖水、利用水、疏引水、治理水、保护水是人类与其他动物完全不同的特质之一,也是人类在地球生物体系中脱颖而出的原因之一。地球上自然湖泊、河流依地形地势而成,人工运河帮助沟通河湖、形成网络,人工与自然合成的水系网络可以更经济、更科学、更方便、更快捷。人工运河开凿和水利设施的建设与使用,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高度和水平的历史见证。
已经挖掘的远古遗址证实,从新石器时代到夏商周时期,中国已有部落开始开凿和使用运河来完成航运和灌溉。共工治水把人工水利推向广阔地区,大禹全国性、系统化地治水使得九脉归流。大禹治水后约两千年,吴王夫差开辟连通长江与淮河的邗沟;再逾五百年,隋炀帝开凿隋唐大运河;至元代,京杭大运河南北贯通,并延用至今。从地理空间上,蜀地的都江堰工程、广西的灵渠、汉中的广通渠、中原的鸿沟,以及江南地区的河湖水系、运河网络,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与水、与运河密不可分。
大运河贯穿南北,连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自然水系,极大地弥补了天然河道的不足,缩短了河流水系之间的距离,促进了流域文明的交汇和融合,促进了国家的繁荣和统一,促成了文化文明的交流和共兴。大运河有许多次局部变迁,但其作为唐、宋、元、明、清各个封建王朝命脉的地位始终没有变。大运河的伟大历史作用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
一是国家统一的保障线。大运河贯通以后,承担着军队的调集、粮草辎重的运输、各类货物和人员的交流、政令文书的传递等功能,运河的畅通与国家政治大局息息相关。大运河畅通繁荣之时,必是国家统一、稳定、兴旺之期;反之,国家分裂、割据、衰败之际,大运河也必为梗阻、间断或荒废。大运河,是国家统一的保障线。
二是经济交流的大动脉。唐《元和郡县志》描述大运河的作用:“公家运漕,私行商旅,舳舻相继。”从大运河贯通伊始,它一直是连接京师与经济富足地区的经济交流的大动脉。元代欧阳玄论及通惠河、会通河时写道:“东至于海,西暨于河,南尽于江,北至大漠。水涓滴以上,皆为我国家用。东南之粟,岁漕数百万石,由海而至者,道通惠河以达。东南贡赋凡百上供之物,岁亿万计,绝江、淮、河而至,道会通河以达。商货懋迁与夫民生日用之所须,不可悉数。二河溯沿南北,物货或入或出,遍天下者犹不在是数。又自昆仑西南,水入海者,绕出南诏之后,历交趾、阉婆、真腊、占城、百粤之国;东南过流求(即古琉球国)、日本,东至三韩,远人之名琛异宝、神马奇产,航海而至;或逾年之程,皆由漕河以至阙下,斯又古今载籍之所未有者也。”欧阳玄的论述也适用于京杭大运河整体。京杭大运河连通南北,辅之海运可达中国大部分地区,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及亚欧。真可谓一水沟通,满盘皆活。
三是文化融合的主纽带。从“线”上看,大运河沟通燕、赵、齐、鲁、两淮、吴、越等多个文化区域;从“面”上看,大运河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流域。各个区域间由于地理、气候、环境等自然条件的差异,政治、历史背景的不同,形成了各个区域间文化的差异。大运河贯通以后,促进了运河周边区域的社会发展,促进并带动大半个中国纵向与横向的文化交流,加快了中国文化的演进与融合。这种演进与融合,从生产力到生产方式,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其痕迹随处可见。大运河,对于中华文化的广博、厚重、包容、共融、共通等特性的形成与发展,对于中国广大地区在习俗、习惯、信仰、价值观等方面的趋同与保护,对于吸收世界多民族的优良传统并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纽带作用。
四是沿岸城市的母亲河。河流与运河沿岸是最佳的城市衍生地。运河的开通、人口的大量聚集造就了“城”,码头、人员和物资的交流形成了“市”。春秋时期开凿邗沟“沟通”长江和淮河,促兴了邗沟两端名城扬州和淮安。京杭大运河、南北大运河沿线城市呈“点线状均匀分布”绝非偶然而成。江南运河畔的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嘉兴、杭州,无不因运河而兴、借运河而旺、凭运河而长盛不衰。徐州系南北要冲、军事重地、水运枢纽,大运河、泗水、汴河交会,非水非运无以为由。济宁、聊城、临清、德州、沧州、天津、通州等,无不因运河而发展、而繁荣,元明清三朝首都北京,更得运河之济,被喻为“从大运河上漂来的城市”。而泗州、宿州、睢州、商丘、开封、郑州、洛阳等亦处于运河沿线……在高度依赖水路运输的古代,运河畅行之处,便是城市兴盛之所;运河梗阻、断流、淤废之地,城市的衰落、转移甚至废弃也随之而来。可以说,运河流淌到哪里,码头、船舶、人流集中到哪里,城市就在哪里兴起。
五是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开放之河。京杭大运河密近大海,且与海岸线大体平行,有多处便捷的出海口。历史上,大运河直通长安、洛阳,两都恰是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大运河东连天津、山东半岛、扬州、杭州、宁波等海上口岸,连接“海上丝绸之路”,远通亚欧。通过大运河输出了大量丝绸、纸张、瓷器、茶叶、中药和手工艺品等;也从陆路、海路引进波斯、东非、东南亚的宝石、珊瑚、玛瑙、香料、药品及动植物……大运河是对外文化与物资交流的主要线路。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早期的传播也借助了大运河的便利。回族是中国人口数量排列前位的民族,回族民众善于经商,哪里商贸旺盛,他们就定居到哪里,清真寺也就建到哪里,因此清真寺遍布运河沿岸城乡。
综上所述,大运河不仅催生和承载了伟大的中华文明,而且其本身就是中华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和夺目的文化景观。
全面深入地研究大运河,介绍运河知识、传播运河文化、促进运河发展、践行运河保护,不仅是学界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华夏子孙的神圣使命。为此,我们集中国内著名的学者、专家成立《京杭大运河遗产保护出版工程》专家委员会,与各方面的编辑出版专才,共同策划和出版本套丛书。
丛书内容涉及大运河的历史、文化和保护三个主要方面。除全面系统地介绍京杭大运河外,还包括了隋唐运河、关中运河、灵渠、都江堰及西北边陲的区间运河,内容涉及历史、现状、应用,涉及运河环境和生态保护,涉及运河文化及文化保护规划与实施,是全面、深入、生动介绍中国运河历史、运河成果、运河文化的经典性作品。《京杭大运河遗产保护出版工程》得到国家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获准成为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现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中华文明,对运河历史、运河文化与运河保护的高度重视与扶持。
【作者信息】
姜师立,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副主任。2010年起担任大运河联合申遗办公室副主任,具体负责大运河联合申遗和大运河扬州段保护与申遗工作。
陈 跃,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签约作家,农工党江苏省委科教文专委会委员。
文 啸,扬州日报社记者。现借调在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工作,参与大运河保护与申遗的宣传工作。
信息整理:扬州拓普电气科技有限公司 信息来源:
k8凯发-凯发k8国际首页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