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人是怎样过元宵节的-k8凯发

        元宵节是我国主要得传统节日。扬州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自古以来描写元宵节的诗句不计其数。厉惕斋在《真州竹枝词引》中说:“十五日上元节,前后张灯五夜。……”文后附有“上元”竹枝词:“新来江上看灯潮,初度蟾圆下九霄。……”清代程恩祥也在《海陵竹枝词》中曰:“上元时节戏龙灯,营伍清闲月半棱……”
  上灯圆子落灯面
  元宵节期间,扬州有“上灯圆子落灯面”一说。
  此说是指正月十三这天晚上上灯,上灯时候要吃汤圆,正月十八晚上落灯,落灯时要吃面条。为什么要有这一食俗呢?民俗的解释是,吃汤圆象征“圆圆满满”,吃面条象征”顺顺畅畅”。在扬州人看来,家中“圆圆满满”、“顺顺畅畅”这是一种幸福。
  这里的“汤圆”,也就是“元宵”。现今我们扬州人把实心的糯米圆子叫“元宵”,把有馅心的糯米圆子叫“汤圆”。旧时并不是这样,有馅心的也叫“元宵”,《真州竹枝词引》中说:“元宵者,搓糯米粉,包桂花卤于中而为团,所以象月圆也。”看来,是因为“象月圆也”。
  吃面条是在正月十八落灯的晚上,《真州竹枝词引》也云:“十八日落灯,人家啖面,俗谓上灯圆子落灯面。亦家自为宴,以志庆。十九日拜藏影像,洗除欢乐,欢乐俗名挂乐,谚曰:家家撕挂乐,人人寻下落。士人则攻书,工人则返肆,而年事以毕。”正月十八“年事以毕”,从今以后要“人人寻下落”,吃上一碗面条,是预祝人们在即将开始的生涯中,诸事都能像吃面条一样“顺顺畅畅”。
  吃汤圆也好,吃面条也罢,都是我们扬州人对日常生活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安排。能从简单的食品形象上寻找出吉庆和祥瑞的含义,这也是我们扬州人的独到之处。
  灯会
  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扬州元宵节最引人瞩目的就是那万众欢欣的各色彩灯。元宵灯会,前后有五天,从正月十三到正月十八。
  扬州花灯有声誉、又有市场,一批优秀的制灯艺人也就在扬州应运而生。明崇祯年间,扬州就出现了一位著名的制灯艺人,他所制作的宫灯称作“包家灯”,初创者是包状行。
  如今,扬州传统花灯仍受人们的喜爱,有“玩灯”和“彩灯”两大类。“玩灯”是孩童手中娱玩的花灯,大致有三种:一是提在手上玩的“提灯”,二是举着玩的“挑灯”,三是拖着玩的“拉灯”。另一类的“彩灯”是固定悬挂在庭院内外,供人们观看欣赏的。这类彩灯的造型更是多种多样,扎制工艺也更为复杂,是扬州灯彩艺术的代表作,具有独特的地方风格。
  现代扬州花灯又有了新的发展,新创了许多大型的电动彩灯。这些大型彩灯,声光结合,构造奇特,能转会动,变幻莫测,更令观者惊羡叫绝。
  猜灯谜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扬州元宵节一项颇为有趣的文艺活动。
  明末清初,扬州的制谜、猜谜在全国都有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在当时,还一直传于后世,甚至可以说一直影响到今天的谜坛。
  现在扬州的灯谜不断推陈出新,每年都要举行多次猜射活动,喜爱猜谜的民众达数千人。灯谜作为一种传统游戏,在扬州深厚的文化土壤中,也是“江山代有才人出”。
  闹花灯
  元宵节期间,扬州民众的娱乐也不仅仅是玩灯赏灯,人们常常见到的各种花灯和各种歌舞一齐汇聚,热闹非凡的狂欢场景——扬州人称之为闹花灯。
  扬州有句老话叫“正月十五闹花灯”,这句话告诉我们,扬州元宵节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闹”。扬州人在元宵节期间不仅欣赏各式各样的花灯,同时还可以看到舞龙狮、划旱船、踩高跷等民间歌舞杂技的表演,常常是群情激奋,万众欢腾,扬州人信奉越“闹”越发、大“闹”大发,元宵节也因此而成为扬州人的狂欢节。
  一般从“上灯日”开始,最能体现扬州古城特色的“双东”古街就张灯结彩,人流攒动了。旧时,元宵节时常有四乡八镇的龙灯汇聚到城里,随着龙灯队进城的还有花鼓灯,为花鼓灯伴奏的是锣鼓队,那些锣鼓铙钹能敲击出各式锣鼓点子:“跑马”、“雨夹雪”、“七五点三”、“跳财神”、“下西风”等,锣鼓队跟随着花鼓灯,且行且击,又叫做“走马锣鼓”。所以《望江南百调》中有一首词云:“扬州好,灯节庆元宵,绛蜡满堂家宴集,金龙逐队市声嚣,花鼓又高跷。”
       信息整理:扬州拓普电气科技有限公司   信息来源:k8凯发-凯发k8国际首页登录


 

| | 联系凯发k8国际首页登录   扬州拓普电气科技有限公司k8凯发的版权所有 k8凯发 copyright © 2010-2019
苏icp备10068214号      k8凯发的技术支持:平邑在线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