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过节”不仅是感受一种节日氛围,更是传承一种文化形态。再有几天,就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端午节的菖蒲,古人视它为“水剑”,今人用它做“插花”。时代变,用途变,形式也变,不变的是菖蒲香里的思念。这种思念,代表了历代民众对古代先贤的敬仰,这就是端午节的文化,这就是端午节传承至今的灵魂。扬州的端午节有哪些传统风俗?又有哪些风俗进行了嬗变?今年6月16日下午,扬城举办的“文化名人讲名城”,在端午前夕邀请民俗专家曹永森精彩讲演“又到菖蒲飘香时”,让你了解扬州端午风俗的古今之“变”。
每到端午节的这一天,扬州人家中午一定要回家“尝午”。所谓“尝午”就是吃十二红,是扬州人过端午节特有的习俗。“十二红”是指十二样自然红色,或经烹调后颜色发红的时令菜肴,通常有咸鸭蛋、煮黄鱼、粉皮拌黄瓜、炒虾子、炒红苋菜、烧仔鹅、洋花萝卜、樱桃、枇杷、红杏、干菜烧肉、炒长鱼、红烧扒蹄、火腿、香肠、雄黄酒等。一般分为4碗8碟,即4个凉拌,4个热炒,4个烧菜。这个数字代表每年的十二个月,再者它也兼顾了每年的四时八节。
扬州人端午为何要吃十二红?扬州当地人认为,一是期盼日子红红火火,二是端午这天吃红可以辟邪,三是端午能吃上“红”,说明日子过得不错,“吃得起酱油”。“十二红”并非只有十二道菜,“十二”是古代计时中的一个轮回,代表“多”的含义。“
扬州人端午节吃十二红的习俗自古有之。郑板桥《忆江南端阳节》“端阳节,点缀十红佳。萝卜枇杷咸鸭蛋,虾儿苋菜石榴花,火腿说金华。”至于“十二红”到底由哪些菜肴组成,一直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存有争论。不过,苋菜、咸鸭蛋和黄鱼这几样一定是必不可少的的。
每到端午节前夕,市场上新鲜的苋菜价格总会大涨。红苋菜最早作为野草出现在餐桌上,初夏时,在所有的蔬菜种类中,苋菜算的上色彩斑斓,尤其入锅烧熟后,一汪紫红汤汁是孩子们的最爱,像天然的染色剂,把一碗白花花的米饭印染的分外娇艳。平日不爱吃米饭的小朋友此时也能吃上满满一大碗。炒苋菜看似简单,实则很讲究。要用滚油旺火大炒,叶片遇热一收缩,将事先剥好的蒜瓣,用厨刀拍碎,再加勺盐就好了。火候刚好时,炒出的苋菜鲜脆爽口,倘若一过,便软而无力,只剩口汤滋润了。大蒜苋菜好似一对黄金搭档,一同出场不仅能够灭菌、止泻,还可以健胃,如此强大功效很适合扬州炎热的夏天。
扬州是鱼米之乡,盛产鸭子和鸭蛋。每到春时,万物复苏,水中鱼虾充沛,也为鸭子提供了上好的饲料,产出的鸭蛋壳青蛋白又大又沉。由于常食鱼虾,鸭子产出的蛋自身带股子腥味,不适宜直接吃,倘若用盐腌制之后,腥味尽除,蛋白紧致洁白,如凝脂一般,橘黄色的蛋白溢出一层金灿灿的油来,伴随着松仁般的香气,吃到嘴里醇香绵密。
在扬州,过去有“当裤子买黄鱼”的说法,可见黄鱼在端午节餐桌上的分量。《真州竹枝词》中有“买黄鱼”云:“归来低与细君言,新到黄鱼市口喧。只恐过时无处买,拼教当却阮郎。”
出现在扬州人餐桌上的大黄鱼又名脑石鱼,因其头内有两颗如牙齿般的“脑石”而得名。据说以前在端午当日,黄鱼上午还很畅销,然而只隔一日便成了滞销货。这种说法有些夸张,不过,也说明了黄鱼的时令性。按照过去的说法,黄鱼买回来后,要用草木灰在厨房的地上平铺一层,将黄鱼平摆其上,然后在鱼身盖一层草木灰,谓之去湿气。现在看,这种做法未必有其科学性,而且把厨房弄得乌烟瘴气,主妇在火冒三丈情形下做出的饭菜也未必可口。
在端午“十二红”当中,还有两道菜不可或缺,一是红烧老鹅,再有就是大公鸡,意在鸡冠为红色,然而今年的端午有些特别,春时露头的一场禽流感使得江浙沪一带禁止销售鸡鸭鹅,餐馆酒店里也见不着禽类的踪影。好在民间的智慧无穷,在拍摄制作这一期端午十二红时,想到用横扫扬州整个夏天的小龙虾来替代。至于民间的十二红,丰俭由人,只要那么关键的几样,心意到便好。
附:扬州端午“十二红”
1、烧仔鹅(头红);
2、烧鸡子(冠红);
3、烧黄鱼(眼红);
4、炒长鱼(肚子红、血红);
5、炒虾子(全身红);
6、鸭蛋(心红);
7、红豆粽子(点点红);
8、苋菜(叶红、汤红);
9、洋花萝卜(夹心红);
10、西红柿(熟红);
11、樱桃(珠红);
12、枇杷(皮红)。
信息整理:扬州拓普电气科技有限公司 信息来源:
k8凯发-凯发k8国际首页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