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安宜故城毁于战火,后又被洪水淹没,泥沙掩埋,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唐统一天下后,宝应境内仍设置安宜县。621年,县治迁到白田。白田,最初是个不知名的小村庄,东汉陈登开凿夹耶渠,经过这里,后来沿河两岸修筑围坝,形成一片圩田,“白田”之名应运而生。
隋唐大运河也经过这里,到唐初,这里已是风景优美的集镇,被称为安宜胜地。是时,白田农业发达,农村养蚕业,城内缫丝业也较为发达;商业也已较繁荣,运河中漕舶商舟往来,帆樯如林;十里隋堤热闹非凡,堤上人挑车载,来来往往,络绎不绝。
唐开元盛世,白田镇日益兴盛,沿河两岸店铺商号门庭若市,街巷庭院雅苑,宝刹庙宇遍布城乡。水陆交通要冲的地理位置,使白田镇迅速发展,成为江淮之间各种商品和物产的一大集散地。
宝应交通便捷,集镇繁华,吸引了很多文人墨客前来观光旅游,他们在此留连往返,纵情放歌,用诗歌记录了宝应的的繁荣景象和市井生活。
最有名的当然是李白。
公元739年,李白三十九岁,正是他诗歌创作繁荣时期,他挎着宝剑,骑着宝马,骑到白田,风度翩翩,写下了《白田马上闻莺》一诗:
黄鹂啄紫椹,五月鸣桑枝。
我行不记日,误作阳春时。
蚕老客未归,白田已缫丝。
驱东又前去,扪心空自悲。
诗的大意是“黄鹂啄食着紫色的桑椹,在五月的夏日下躲在茂密的桑叶里歌唱。我外出不记时日,还以为正是春天。蚕已经老了,要吐丝了,我仍然在外奔波;白田的女人们已经开始缫丝了。听到这缫丝的声音就想起妻子,赶马跑快些,免得听着伤心;摸摸心脏,痛心啊!”
诗人在阴历五月来到白田,误以为是阳春三月,黄鹂欢唱,白田缫丝,从侧面反映了白田繁忙热闹的农事生活。
从李白的诗文看,他曾三次来过白田。他因此在宝应结识的朋友甚多,诗酒流连。就在与宝应朋友告别时,不知是在城里哪一家酒店,他醉醺醺地写下了那首《赠徐安宜》:“白田见楚老,歌咏徐安宜。
制锦不择地,操刀良在兹。清风动百里,惠化闻京师。浮人若云归,耕种满郊岐。”
曾任安宜尉的唐代诗人储光羲在《大酺得长字韵》有诗云:“十里次舟楫,二桥通往来。”可见当时宝应的繁华景象。
有唐一代,还有李嘉佑(《送皇甫冉往安宜》、《白田西忆楚州使君第》)韦应物(《将发楚州经宝应访李二忽于州馆相遇月夜书事因柬李宝应》)、刘长卿(《过安宜张明府郊居》、《送沈少府之任灌南》、《赴楚州次白田途中阻浅张南史》)、温庭筠(《过陈琳墓》)、权德舆(《杂言赋得风送翟秀才归白田》)等多位诗人用诗歌记录了宝应繁华的市井生活。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北方陷入动荡之中,宝应所处区域局势相对稳定,农业发达,为唐王朝军队提供了大量物资,为王朝最终剿灭叛军做出了巨大贡献。
公元761年,尼姑真如,寓居安宜。一日,真如梦中遇见玉帝取出“八宝”,并一一向她介绍道:“一宝为如意珠;二宝为红靺鞨;三宝为琅玕珠;四宝为玉玦;五宝为玉印;六宝为皇后采桑钩;七、八宝为两柄雷公石斧。此‘八宝’置于日下白气贯天,放于暗室耀如明月。”并旨意“交给皇上,以镇邪逆,兵革可息,乱世可清”。当年,真如进京,将八宝献于唐肃宗,不久,肃宗病逝,代宗李豫继承皇位。
不久,安史之乱平息,唐代宗视为“定国之宝,得宝瑞应”,于是改年号上元三年为宝应元年(762年),升楚州为上州,改安宜县为宝应县。
宝应,以皇帝年号为名,这是历史上十分罕见的,白田,也就成了今天宝应古城的所在地。
明朝嘉靖年间,唐朝八宝旧址被发掘出来,时任知县的岳东升为昭示太平,修建八宝亭,并重修碑记,以纪念真如得宝之事。老八宝亭位于安宜镇县南街,1996年被拆毁,现存明嘉靖30年残碑及道光、民国年间修亭石刻碑记,后移置于纵棹园内重建的八宝亭(1983年新建)一侧。
如今,在城中心的纵棹园里。进了素砖、高瓦的园门,走过垂柳依依的石路,踏上溪流涓涓的小桥,那飞檐翘角、凌然欲飞的八宝亭就跃人了你的眼帘。远远地,赵朴初先生书写的馏金大字“八宝亭”赫然醒目,映射出宝应唐代繁华历史。
信息来源:k8凯发-凯发k8国际首页登录 信息整理:扬州拓普电气科技有限公司
| | 联系凯发k8国际首页登录 扬州拓普电气科技有限公司k8凯发的版权所有 k8凯发 copyright © 2010-2019
苏icp备10068214号 k8凯发的技术支持:平邑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