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仪征变迁之地质小书
发布时间:2015-12-3 9:39:54 浏览量:1297 【字体: 】
扬州仪征变迁之地质小书
仪征,扬州最小的县级市,面积只有901平方千米,但地貌却是最复杂的,有山地、丘陵、沟谷,还有平原、沙洲、江滩,地下还埋藏着丰富的砂矿。这些地质遗迹就像一本小书,记录了仪征历史地理变迁,向我们讲述一段段神奇的地理故事。
我国地质学家根据黄土开始沉积的年龄确定第四纪开始于258万年前。这一时期,我国东部地区处于太平洋火山带上,地震火山活跃频繁,火山地貌分布较广。
一百六多万年前,仪征曾是火山活跃地带,捺山的石柱林就是火山留下的杰作,大小铜山等也是典型的火山。
在捺山西南坡几十米下,蕴藏着丰富的木骨化石群。现在已发掘出来的木化石有20多吨,树种达18种,如水杉木、椴木、栗木等,这在国内属数量较大、树种较多的一处。还发现了古象、犀牛,鹿等陆生动物牙齿、头颅等骨骼化石,还有鳄鱼、螃蟹等水生动物化石。如今这些出土的化石都保存在仪征博物馆内。
这些化石展现出那时的仪征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远处,茂密的原始森林覆盖着连绵的群峰,山坡上长满了盛开着的五颜六色的鲜花,近处,草原广袤,翠绿的灌木丛散落其间,野草青青,花香阵阵,草原深处的几处湖水波光闪,山水之间,白去飘荡。林木葱茏,生机盎然。
泗洪兽(类似河马,在六合和泗洪都有发现化石)、古中国猫、四棱齿象、大唇犀、原大羚、蝙蝠、印度熊、似大密齿獾等都在林间栖息。
在六十多万年前,东亚季风气候开始形成,古长江开始发育。古长江奔流入海,在流经大别山和黄山之后,进入丘陵平原地区,继而从南京东进的过程中,向偏北方向冲入仪征境内,江面骤然开阔,所挟带的大量泥沙不断淤积,孕育了大面积的沙洲。如今,在仪征西部月塘以南,一直到青山镇,地下埋藏着丰富的砂矿,有的砂矿都出露于地表,是雨花石的重要产地,表明这一带曾经是古长江河床,由于长年泥沙淤积,逐渐形成古长江冲积平原。
20000年前后,古长江已基本成型。由于末次冰期冷高峰的来临,森林退化,北方刮起的沙尘暴逐渐影响到仪征一带,黄土堆积,覆盖在砂土质地层上面,呈波状岗地分布扬州西北、仪征大部、六合等地,形成了蜀冈,就是现在常说的“蜀冈古陆”。它横跨江淮流域,其土质为黄土,又与北方马兰黄土相似,表明发育于较为寒冷的冰期环境。
虽然没有被冰川覆盖,但气候也变得严寒,植被也转为针叶林。在高邮、兴化、泰州等地区都发现有大量麋鹿角化石,在仪征陈集神墩商周古文化遗址,还出土过麋鹿角骨戈,说明仪征丘陵地带有麋鹿群活动,分布有针叶林,一直到解放前,在仪征东部白羊山上还保留有大片的原始森林,以松树为主。
这一时期,蜀冈之上覆盖蓊蓊郁郁的森林,动植物资源丰富,非常适宜古人生活,下草湾人(扬州西北盱眙与泗洪交界的下草湾,杨钟健院士采集到一段人类股骨化石,经吴汝康、贾兰坡教授研究,确定为晚更新世的人类,命名为“下草湾人”,距今约四五万年,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江苏人)已在这一区域活动。他们在蜀冈之上打猎,在长江之畔捕鱼,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70年代在新城龙河地区发现埋葬地下的石器,如尖状器,砍斫器、刮削器等都是采集渔猎工具。表明新石器时期,这一带的人们就开始用石锛、石斧、石镰等工具从事种植活动。用石箭头、石矛头,陶制的网堕等捕食动物和鱼类。
5000年前,由于西部北部冰川大量消融,长江、黄河、淮河洪水泛滥,海水沿古长江河道涌入古扬州平原,狂涛骇浪,淹没了曾经的家园,此时的古扬州已成为古海湾的一部分。
4000年前后,海水渐渐退去,古沙洲“长”起。仪征市新城镇蜀岗丘陵一带开始兴起了古“干国”,由此带来了新城的繁荣。1931年南京博物院文物考察队,在仪六地区进行商周文化考察,新城范围内就有几处被认定为商周文化遗址如“磨盘山”(今新城马坝村内),“永庵”(今新城马坝村内),“老虎山”(今新城林果村内),1930年新城破山口(今郁桥村内)出土的商周贵族墓葬,又一次证明了这一带商周时期的繁荣。
1995年,在仪征市陈集镇丁桥村境内的,发现了神墩商周古文化遗址,出土了铜箭镞等大量商周文物,预示着扬州地区青铜时代的到来。
信息整理:扬州拓普电气科技有限公司 信息来源:k8凯发-凯发k8国际首页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