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城的文化摇篮、人文高地——蜀冈-k8凯发

  蜀冈,它是扬州城的文化摇篮,考古发现的文明碎片已证明它是扬州城市的滥觞。蜀冈,也是扬州城的人文高地。唐代大诗人李白来过,白居易携同刘禹锡来过,宋代多位文章太守曾在此酬唱,这里吸引过江淮名士,这里驻足过风流帝王……诗文与名人筑就这里的文化高度,而鉴真和尚六次东渡的壮阔与弘法东瀛的伟绩,更成就了蜀冈的地标意义。因为他们,蜀冈,就成了由若干高度与深度塑成的城市的精神高地。世界级公园需要这样的高地,世界名城更需要这样的高地。
诗仙李白
引领中国诗词扬州风潮
   
大明寺栖灵塔历史久远,塔高九级,雄震蜀冈,楚水吴山,尽收眼底,为广陵一大景观,一时间名人荟萃此地,诸名人争相登塔,一睹扬州风光,并留下传世名篇。诗人李白、高适、刘长卿、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等皆曾登临栖灵塔,吟诗作赋大加颂扬。
   
李白一生曾五到扬州,其中在扬州流连时间最长的一次是公元726年。在扬半年,散金数十万,可谓一次潇洒之旅。这年秋天,李白登上了栖灵塔,赋五言古风一首《秋日登扬州栖灵塔》:“宝塔凌苍苍,登攀觅四荒。顶高元气合,标出海云长。万象共分界,三天接画梁。水摇金刹影,日动大珠光。鸟拂琼帘度,霞连绣共张。目逐征路断,心随去帆忙。零落梧楸白,霜催桔柚黄。玉毫如可见,于此照迷方。”
   
唐宝历二年(826年),遭贬达23年之久的刘禹锡,从和州被征还京,在扬州与白居易相遇,《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他们之间的唱和,诗中留下千古传诵的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中国诗歌鼎盛时期的最优秀的诗人群,与扬州的邂逅。据史料记载,有诗为证到过扬州的唐代诗人,知名者有骆宾王、张若虚、孟浩然、祖咏、王昌龄、李颀、李白、高适、刘长卿、韦应物、丁仙芝、李端、孟郊、卢仝、张籍、王播、权德舆、陈羽、刘禹锡、白居易、李绅、徐凝、李德裕、张祜、杜牧、许浑、赵嘏、温庭筠、皮日休、姚合、方干、郑谷、韦庄等,几乎占了唐诗名家的半数以上。
   
唐代的诗人们滚雪球一样,涌到扬州来。直到今日,扬州不仅是文人墨客雅集的名城,也是世界范围的旅游胜地。这里,唐诗所搭建的诗文化背景及其对扬州的历史人文的烘托,无疑是一个重要渊源。
石涛和尚
扬州绘画和造园的开拓者
   
中国画一代宗师石涛,一生与扬州结缘。他的中国画艺术也在扬州开启了一代风尚,影响并成就了扬州又一大艺术群体—扬州八怪。他的造园的代表作片石山房被称为人间孤本。
    
石涛在扬州留下的传奇和故事多与园林、叠石有关。最具研究价值的是石涛的叠石艺术。如邻近康山有万石园,据说为石涛造园史使用山石最多的一座园林。另一个就是享誉至今,被称为“人间孤本”的片石山房。片石山房今在何园内。《履园丛话》云:“扬州新城花园巷又有片石山房者,二厅之后,湫以方池,池上有太湖石山子一座,高五六丈,甚奇峭,相传为石涛和尚手笔。”
   
当然,石涛在扬州留下的最重要的瑰宝就是他的艺术思想,他的艺术理论不仅孕育出扬州八怪,《石涛画语录》更成了一代代艺术登山者攀登的秘笈与宝典。
   
如今,在大明寺平山堂内,石涛和尚文化园,向谒拜者诉说着大师石涛的生平和艺术成就。
乾隆皇帝
五次登上平山堂作诗38首
   
蜀冈一脉,不仅是文人墨客的乐园,许多帝王也在这里留下足迹。帝王的驻足,留下诸多佳话,也让平山堂、大明寺名扬天下。
   
隋炀帝杨广当了皇帝后,眷恋扬州的繁华,曾三次南下巡幸,在蜀冈上建迷楼及“扬州十宫”,形成恢宏壮丽的江都建筑群。其中以蜀冈上的迷楼最为有名。
   
乾隆曾五次南巡维扬,每到扬州都要多次游览大明寺平山堂,每游一次都要写不少诗篇。据《平山堂图志》记载,乾隆宸翰共有三十八首,其中绝句三十一首。今在平山堂西园中,有乾隆御碑亭,亭单檐歇山顶,坐北朝南,三面敞饰,北墙嵌御碑三方。
   
此外,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康熙帝南巡维扬时,至平山堂题“平山堂”、“贤守清风”、“怡情”、“澄旷”四额,并制《平山堂》诗一首,西园有康熙御碑亭,刻有御制《灵隐寺》诗。雍正帝曾为大明寺题联:“万松月共衣珠朗,五夜风随禅锡鸣。”
欧阳修 苏轼
文坛双星平山堂上留佳话
   
欧阳修、苏轼,宋代文化星空中的双子星,先后在扬州蜀冈之巅,这是历史老人对扬州这座古城厚重的馈赠。如今,平山堂是追思文章太守的绝佳去处。
   
欧阳修常与文人在这里饮酒赋诗,他们饮酒方式颇为特别,常叫从人去不远处的邵伯湖取荷花千余朵,分插百盆,放在客人之间,然后让歌妓取一花传客,依次摘其瓣,谁轮到最后一片则饮酒一杯,赋诗一首,往往到夜,载月而归,这就是当时的击鼓传花。如今悬在堂上的“坐花载月”、“风流宛在”的匾额正是追怀欧公的轶事。
   
欧阳修在扬州任所不到一年,但对于扬州的这段生活,却久久不能忘怀。时隔多年,他在开封府尹任上时,还填了一首《朝中措》寄赠给后来出知扬州的好友刘敞,追忆自己扬州的生活。
   
苏轼是欧阳修的得意弟子。1079年,欧阳修已去世第7个年头,苏轼由徐州转知湖州,途经扬州之时,特地到平山堂去凭吊恩师,并写下了《西江月·平山堂》:“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莫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1092年,苏轼由颍州调知扬州。此时欧公已作古二十年。为追思欧阳修知遇之恩,苏轼特在平山堂后筑“谷林堂”,以示与恩师永远相伴。
名人碑刻
中国书法艺术的展览馆
   
大明寺平山堂还是扬州艺术的高地,这里保留了诸多名人的珍贵手迹,其中古碑刻就有100多方,堪称中国书法艺术的展览馆。
   
大明寺东侧晴空阁北院东廊壁上,嵌有清代著名书法家邓石如的篆书《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碑刻,乃国内罕见的篆书之宝。此碑书刻精湛,章法雄浑,是邓石如的第一杰作。在大雄宝殿的东廊南壁上,还嵌有邓石如的篆书石刻一方:“岂有文章惊海内,更携书剑客天涯。”亦为邓氏石刻珍品。
   
山门外东偏壁上,面南嵌着一方石刻,上有擘窠书“淮东第一观”五字。此碑石立于清雍正年间,由扬州知府高士钥提议,用宋代著名诗人秦少游赞颂大明寺景观的句意书刻,字由金坛书法家蒋衡书字。山门西侧有“天下第五泉”五字,乃蒋衡的老师王澎书题。
   
大明寺古碑刻俯拾皆是,皆是出自名家之手。如在平山堂南端西壁面东,就嵌有五方碑刻,分别是西江月平山堂碑刻、星悟禅师兰花石刻、乔沈碑刻、龚氏碑刻及重九碑刻。平山堂室内北墙有《重修平山堂记》,室外北短廊嵌《平山堂记》。大明寺大雄殿东廊南端有王闻长《雪后至平山堂》诗刻一首。鉴真纪念堂前,郭沫若题“唐鉴真大和尚纪念碑”,赵朴初撰写的碑文。
鉴真大师
六次东渡,日本文化的恩人
   
蜀冈是扬州佛教繁盛区,从南朝起建造寺庙不断。据史料记载,蜀冈之上曾汇集着禅智寺、大云寺、山光寺、香阜寺等影响海内外的寺庙,但今仅存大明寺、平山堂、观音山,其余皆毁灭。
   
大明寺因初建于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年间(457年-464年)而得名。1000多年来,寺名多有变化,隋唐称“大明寺”、“栖灵寺”、“西寺”,五代称“秤平”,宋代称“普惠”,清代,因讳“大明”二字,一度沿称“栖灵寺”,乾隆三十年(1765年)皇帝亲笔题书“敕题法净寺”。1980年,大明寺恢复原名。
   
大明寺之所以名扬海内外,其悠久历史固然是重要原因,但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这里曾经出了一位大德高僧—鉴真和尚。
   
鉴真14岁出家,从大云寺智满弹师为沙弥。18岁从道岸律师受菩萨戒,立志舍身,弘扬佛法。20岁随道岸西游二京,究学三藏。21岁在长安实际寺随弘景律师登坛受具足戒。27岁回扬州大明寺,兴戒坛、缮道场、建寺舍、造佛像、修塔宇、讲法诵经、写经刻石、广施医药、普济众生,不遗余力。46岁继道岸、义威之后,为一方宗首、持律授戒,独秀无伦,前后授戒度人略计四万有余、泽及遐迩,道俗归心,仰为“江淮化主”。
   
鉴真所处的时代,正是我国盛唐时期,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特别是一衣带水的日本,不断派遣使节、留学生到当时的长安学习,吸取唐代的文化。其中日本赴唐留学僧人荣睿、普照等,在唐留学期间,注意物色与聘请高僧去日本传戒授律。他们闻及鉴真是当时的律学大师,于唐天宝元年(742年),由中国僧人陪同南下扬州,聘请鉴真赴日传法。鉴真抱着“为是法事也,何惜身命”的献身精神毅然发愿赴日。从唐天宝元年(742年)起,先后十余年,历尽艰险,至第六次东渡成功,将我国佛学、医学、语言文学、建筑、雕塑、书法、印刷等介绍到日本,被奉为日本文化的大恩人。
    信息来源:k8凯发-凯发k8国际首页登录 信息整理:扬州拓普电气科技有限公司


 

| | 联系凯发k8国际首页登录   扬州拓普电气科技有限公司k8凯发的版权所有 k8凯发 copyright © 2010-2019
苏icp备10068214号      k8凯发的技术支持:平邑在线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