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运河水,滋养了水乡宝应。古老的宝应县城也因大运河而繁荣兴盛。运河宝应段是由古代邗沟演变而成,宝应位于河段的北端,是拥有水利资源最丰富、河道变迁最繁复的一段;也是古邗沟第一次改浚和淮扬运河成型的收官之地。
如今,淮扬运河宝应段、宝应刘堡闸,成为世界遗产中国大运河的两处遗产点。“运河文化可以说是宝应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谭炳才表示,宝应县城内的所有历史遗存,说到底,都是大运河滋养的;在民间,深受宝应人民喜爱的淮剧,也是随着运河水,流淌到里下河各个乡镇。
宝应人初步梳理与运河的关系,发现宝应至少有以下几个运河之最:
最早称运河之名。古运河最初称古邗沟,直到宋代才有运河的名称。北宋元丰年间编纂的地理志《元丰九域志》记载:“宝应有运河。……宋泾河南接清水湖,北入白马湖,统称运河。”这是最早见于史载的“运河”之名。
最早的运河堤。运河本无堤岸。北宋景德年间,制置江淮等路管运使李溥首先从泗州运载石头放到新开湖中,把湖与河分开,形成了第一道运河堤。
最长的流程。古运河的流向,在宝应不仅是南北流向,还有东西流向。真可谓“身入宝应县,满目皆运河”。
最早的运河大桥。在最早有运河之称的宋泾河上,运河大桥有两座,一座为嘉定桥(初名为孝仙桥),一座为广惠桥,均由唐初大将尉迟恭督建而成。
最多的河道变化。宝应有言“邗沟十三变而运河成”,是说邗沟在宝应境中,自东汉末年至明朝一千四百年,经历了十三次重大变革。据刘宝楠《宝应图经》,这十三变主要是围绕湖道变河道,弯道变直道,东道变西道而进行的。
最早、最后的一变。吴王夫差开凿邗沟以来,对邗沟实行最早的一变的是东汉广陵太守陈登。魏蒋济《三洲论》:“山阳不通,陈登穿沟,更凿马濑,百里渡湖。”邗沟第一变,开了宝应古运河弯道变直道,东道变西道之始。古邗沟的最后一变,是明万历二十六年开界首月河,自此,运道不再由界首湖。这最后一变,古运河完成了演变为现代大运河的历程。
最早的运河诗赋。南朝诗人谢灵运的《西征赋》:“发津潭而回迈,逗白马以憩舲;贯射阳而望邗沟,济通淮而薄角城。”这是歌咏射阳湖、津湖古运河最早的诗赋。
“这些内容,在我们宝应运河文化服务与展示中心都有体现。”谭炳才说,今年年初,宝应博物馆重点打造的宝应运河文化服务与展示中心顺利建成开放,分为两个专题展厅:“水主沉浮——宝应运河文化展示中心”和宝应大运河文化服务中心,全方位展示运河人文底蕴。
展厅以时间为脉络,循序大运河“水起射阳(春秋)——水润平安(汉魏晋南北朝)——水兴安宜(隋唐时期)——水盛宝邑(宋元时期)——水载宝地(明清时期)——水韵之春(现代部分)”,逐层深入展示大运河的文化及发展,生动演绎大运河的发展,系统介绍运河发展史以及对宝应发展的影响,重现了运河变迁时期宝应及其他沿岸地区重要历史文化面貌和文化内涵,全方位展示大运河丰富的人文内涵。
为加强对大运河宝应段的监测管理,宝应博物馆还建成了监测中心,强化对大运河宝应段的监测预警平台的管理。“淮扬运河宝应段遗产保护工程项目进入关键阶段,除了运河水文化展厅及大运河监测中心项目,砂石场归并原生态修复项目及二里排河段保护展示工程均已竣工,8月下旬,保护工程已整体申请省级验收。”谭炳才介绍,此外,刘堡闸段的运河主线周边环境的保护与展示工程,设计方案也已挂网招标,待方案批复后,将进行施工招投标工作。“今年10月份左右,淮扬运河宝应段5个项目确保全部通过省级验收。”
“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对宝应来说,是一次重要的战略机遇。”谭炳才说,宝应文化部门将全力参与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可以说是机会难得、责任在肩、使命光荣!”
谭炳才认为,宝应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不仅是遗产点的保护和利用,更要全面梳理、全方位审视宝应的大运河文化遗产、遗存,以谦卑的心态对待已有的成绩,以敬畏的态度对待历史、对待古人、对待运河,“更要充满感情、激情、热情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奋力担当,争做示范!”
信息来源:互联网 信息整理:k8凯发-凯发k8国际首页登录
| | 联系凯发k8国际首页登录 扬州拓普电气科技有限公司k8凯发的版权所有 k8凯发 copyright © 2010-2021
k8凯发的技术支持:平邑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