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以帝王年号命名的县——宝应-k8凯发

    宝应始建于秦,古称安宜,建县多年。实际上,宝应地区早在多年前,便有人类文明的存在了。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宝应县射阳镇的天平、水泗一带先后出土了远古石器——新石器时代人的石犁、石凿等,制作规整,磨制光滑,刃部锋利,体现了当时的生产发展水平。2006年,在宝应的夏集镇双琚村,考古专家又发现了一处古人类聚落遗址,进一步佐证了宝应悠久的人类文明史。
    宝应最著名的历史遗迹,自然是“九里一千墩”汉墓群。古射阳县故址的西、南两侧的平原上分布着众多的封土墩,这就是“九里一千墩”。这是江苏省境内规模较大的汉代墓葬群,人称“史籍的记载,文明的象征”,是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竹墩、祭墩为标志性保护点。
    古射阳的北部和东部为湖泊水网地区,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不宜安葬。而西部和南部地势相对髙坦,是古人理想的葬身之地。由于宝应地下水位较高,掘地尺许便有水渗出。这里的墓葬不宜掘坑深埋,木椁墓和砖石墓都建置于平地,然后担土包覆坟墩。起初只是一个个排列有序、相对独立的家庭或家族为主的聚棺丛葬地。随着时间的推移,“九里一千墩”逐渐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坟场。天长日久,这些坟堆坍了又堆,堆了又坍,加上后代墓葬不断杂埋于内,逐渐形成了一个个时间跨度长、面积较大而又平坦的土墩。明《万历宝应志略》记载:“射阳墩在射阳湖之西,墩以数千计,若悬盂覆釜,大小夹持,间有径如埏隧。”
    这样的“奇观”,引来历代文人咏叹。明代诗人吴敏诗云:“三千射阳墩,错落射阳路。”明代进士、九江知府朱日藩亦赋诗:“沙墩排万马,烟海失群凫。”
    1960年,江苏省文物工作队曾派出考古调查小组,对射阳湖汉墓群进行过初步调查。之后又先后于1962年、1997年、1998年进行重点的勘测和调查。最终,考古调查测定,“九里一千墩”占地1280亩,尚有大小墩阜800余座,东西约4.5公里,南北约4公里。谭炳才说,史书上记载,项羽的叔父项伯和“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墓在此。此外,这里曾出土“汉铜虎”“千斤镫”“双鱼铜洗”等汉代以来的铜器、陶器、玉器、铁器珍贵文物数百件。清代这里发现了孔子见老子石门画像石,后因日寇侵占,画像石下落不明,其拓片鲁迅先生曾收藏过,现在南京博物院珍藏。
    宝应的得名,则源于唐朝。“宝应是中国历史上以帝王年号定名的少数县邑之一。”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宝应第一个县名为东阳县。汉魏六朝时期,如今宝应地域分属于四县:即西境属东阳县,东境属射阳县,西北境属石鳖县,中部属平安县。历经变革,至隋始统一为安宜县。
    唐肃宗年间,安宜县尼姑真如夜得八宝——“一宝为如意珠;二宝为红靺鞨;三宝为琅玕珠;四宝为玉玦;五宝为玉印;六宝为皇后采桑钩;七、八宝为两柄雷公石斧”,经楚州刺史崔铣上献天子,让病中的唐肃宗精神为之一振。肃宗病逝后,太子李豫继承皇位,上元三年(762),唐代宗李豫更年号上元三年为宝应元年,献宝之地楚州升为上州,得宝之地安宜易名为宝应。并将县南街西边的古运河改名为“得宝河”,在县南街东边建“八宝亭”。至此,宝应遂为望县。
    信息来源:k8凯发-凯发k8国际首页登录 信息整理:扬州拓普电气科技有限公司

 

| | 联系凯发k8国际首页登录   扬州拓普电气科技有限公司k8凯发的版权所有 k8凯发 copyright © 2010-2021
      k8凯发的技术支持:平邑在线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