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应县夏集镇友映地名的由来-k8凯发

郭氏桥是苏北里下河区域的一个集镇,那里有黑油油的土地,清悠悠的河水,纵横交错的河汊港湾,一望无际的芦苇荡,安静而神秘,曾被誉为苏北“小延安”。
林友映,1915年出身于菲律宾一个华侨商人的家庭,祖籍广东,少年时期在上海读书。1937年8月13日沪松战斗爆发,日本侵略者进攻上海,他毅然从军救国,投身到抗日洪流中。1938年上半年,他参加了江南抗日义勇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皖南事变”后,他任新四军六师十八旅五十四团党委委员、一营政委。年底,他率部跨过长江,参加开辟江(都)、高(邮)、宝(应)抗日根据地。经过四个月的战斗,一营连续取得了临泽镇、王营、大李庄、虹桥等战斗的胜利,粉碎了敌人对临泽北区的多次扫荡。由于敌人的封锁,部队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他经常把家里寄来的钱物拿出来,供给部队使用。他积极争取国民党部队,改造群众自卫武装联合抗日,使临界公路两侧成为抗日活跃区域。
1942年4月8日,100多名日伪军突然窜至郭氏桥一带“扫荡”。消息被新四军六师十八旅五十四团一营政委林友映获悉,他立即带领部队分头包围郭氏桥,1000多名刀会群众也赶来助战。林友映做了周密安排,让主力部队设伏在重要位置,让刀会群众作后援。下午3时,战斗打响,我军凭借着高昂的士气和有利的地形,把对敌人的满腔仇恨化为猛烈的火力。激战之后,敌人丢下了10多具尸体,龟缩到附近的吴家礼堂。这是一栋有十几间瓦房的四合院。敌人一面据此顽抗,一面架设电台呼救援兵。林友映正与战友们研究下一步歼敌方案时,发现一名伪军爬上院子里的白果树准备架设电台天线,立即命令侦察员举枪射击。“啪”的一声,那名伪军栽倒下来。敌人并不甘心,一连几次,连派了几名伪军上树架线但都遭到同样的下场。傍晚时分,敌人薰起浓烟作掩护,才把天线架好。为了赶在敌人援兵未到之前消灭敌人,林友映身先士卒,带领部队和刀会群众加强攻势。顿时,战场上枪声、锣声、牛角号声和喊杀声混成一片。
正当部队和刀会群众攻入祠堂瓮中捉鳖时,敌人的增援部队到了。此时林友映一边果断地指挥部队压住敌人的火力,一边掩护刀会群众迅速撤离。在刀会群众安全撤离之后,林友映一面端起机枪“哒、哒、哒”地扫射,一面命令部队撤退。战士们只得违心地服从命令,含着热泪,且战且退。等战友们都撤离后,林友映静静地伏在地上,用力甩出最后两枚手榴弹,随着“轰”、“轰”两声巨响,敌人被炸得血肉横飞。也就在此时,他的胸部也连中数弹,鲜血直流,最后体力不支的他安然地躺在地上,英勇地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牺牲时,林友映年仅二十七岁。
林友映是爱国华侨的优秀代表,他的英勇牺牲,不但激励着国人更加勇敢地战斗,而且也唤起更多的爱国华侨投身到抗日斗争中。抗战胜利后,为了永远悼念这位抗日的华侨赤子,上级政府把郭桥乡命名为“友映乡”(现为宝应县夏集镇友映),他的英雄事迹现陈列在县革命烈士纪念馆中,让人们世代瞻仰缅怀。



信息整理:扬州拓普电气科技有限公司 

 

| | 联系凯发k8国际首页登录   扬州拓普电气科技有限公司k8凯发的版权所有 k8凯发 copyright © 2010-2021
      k8凯发的技术支持:平邑在线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