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扬州正月十五闹元宵-k8凯发

    今天是2019年农历正月十五,元宵佳节。对于过元宵节,扬州人有句老话“正月十五闹花灯”,一个“闹”字就生动地映射出元宵节活跃的文化精神,元宵的锣鼓、元宵的灯火、元宵的游人编织着扬州人的良宵美景。
    “老扬州”李宝惠说,扬州地区普遍以元宵节前后6天为灯期,正月十三“上灯”,此前,凡有姑娘出嫁而未生育者,娘家必送去一盏“麒麟灯或莲花灯”,叫“交灯”。送的灯俗称“高灯”,喻“早生贵子”之意,还有派人从子女多的人家偷来一只钵子,连同诸如“麒麟送子”等彩灯一起,敲锣打鼓地送到望子人家,祝他们早早生子的民俗。第二年灯节,这对夫妇若生了孩子,必买一套钵子(6到8只),公开送到原被偷钵子之家,感谢“发了好吉兆”!
    从“上灯”起,各家均于晚间在“佛龛前点起花灯”,合家欢聚于灯下。
    扬州著名民俗专家曹永森介绍,扬州元宵民俗与除夕相对应,除夕夜是关门团年,元宵夜与之相对,人们以喧闹的户外游戏,打破静寂,“元宵闹夜”就成为明显节俗标志。
    扬州元宵节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闹”,扬州人在元宵节期间不仅欣赏各式各样的花灯,还可以看到各种民间歌舞杂技表演,这样的场景就是“闹花灯”,扬州人信奉越“闹”越发、大“闹”大发,元宵节也因此成为扬州人的“狂欢节”!
    “闹花灯”在扬州历史悠久,清代惺庵居士的《望江南百调》记载:“扬州好,灯节庆元宵,绛蜡满堂家宴集,金龙逐队市声嚣,花鼓又高跷”。家家户户张灯结彩,人们从事猜灯谜、歌舞等活动,不亦乐乎,元宵晚间常有四乡的“舞龙”灯队,或进城镇参加“灯会”比艺,或至各村庄巡回表演,也有耍狮子灯和马灯、荡湖船、打花鼓、踩高跷,跳“河歪(河蚌)精”、跳“小人高肩”舞等见于灯队中,沿途若有人燃放鞭炮表示欢迎,则必演上一段,热烈气氛常至深夜!
    元宵节期间,扬州有“上灯圆子落灯面”一说,“十三”晚上上灯,上灯要吃汤圆,“十八”晚上落灯,落灯时要吃面条。为何有这一习俗?通常解释是,吃汤圆象征“圆圆满满”,吃面条象征“顺顺畅畅”,在扬州人看来,家中“圆圆满满”、“顺顺畅畅”就是一种幸福。
    曹永森说,这里的“汤圆”就是“元宵”,现今扬州人把实心糯米圆子叫“元宵”,把有馅心的糯米圆子叫“汤圆”。过去不是这样,有馅心的也叫“元宵”,《真州竹枝词》中说:“元宵者,搓糯米粉,包桂花卤于中而为团,所以像月圆也”。看来,是因为“像月圆也”,生活在“月亮城”的扬州人便把“元宵”叫成“汤圆”,吃汤圆“圆圆满满”的含义也由此而来。
    吃面条是在正月十八落灯的晚上,吃碗面条是告诉人们、年节大幕徐徐落下,紧张忙碌而充满希望的一年开始了,预祝大家各项事业都能像吃面一样顺顺畅畅!
    无论汤圆还是面条,在元宵节都已被扬州人赋予某种特别启示和善良祝愿,已成为吉庆载体、祥瑞象征!
    信息整理:扬州拓普电气科技有限公司


 

| | 联系凯发k8国际首页登录   扬州拓普电气科技有限公司k8凯发的版权所有 k8凯发 copyright © 2010-2021
      k8凯发的技术支持:平邑在线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