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应地名趣记
发布时间:2010-11-25 9:00:31 作者:yztpdq 来源:本站 浏览量:4700 【字体: 】
宝应,地处苏中之“中”,上下两千多年,留下许许多多的美丽传说和神话故事。阅志书,访巷里,仅地名之由来过去,也就足见宝应城乡乃是华气灵杰、珠光生辉的一方宝土了。
宝应古称“水乡泽国”,至今在1462平方公里土地上还分布着“五湖四荡”——宝应湖、汜光湖、白马湖、广洋湖、射阳湖以及獐狮荡,绿草荡、三里荡、和平荡,构成全县“两陆一水”。这里湖荡资源丰富,水产、水菜、水禽、水运各业兴旺发达,浩荡的水乡造就了数十万人民的博大胸怀。30个乡镇的地名就有一半和“水”联在一起。虽说解放后党和政府带领人民将水患变成水利,谈“水”色变的旧社会早己一去不复返,但有着朴实、老实、诚实品质的宝应人一直留恋着他们养生地的真名貌。
咆名寻踪,情趣无穷。一个地名一段:全宝应的地名自有其章章节节。当推篇首的是宝应县名。秦汉建县,始分东阳、射阳、平安,后迭经动乱,南齐时并称安宜县,沿用至唐。“唐上元三年有一尼姑真如于境内获“八宝”,献于皇室。时逢“安史之乱”平息后,唐肃宗视为定国之宝,遂将土元三年改为宝应元年,同日寸将安宜县改称为宝应县。宝应自此成了“望县”,九州皆慕,知名度极高。难怪当年乾隆皇帝几下江南,都要经过宝应.乾隆曾住过宿的松圆庵,后改名为“一宿庵”。难怪这里哺育出明代大画家陶成、经学大师刘宝楠、京剧鼻祖高朗亭等历代文化名人;也难怪李白、韦应物、杨万里、范仲淹及马可.波罗等途经宝地都要即兴赋诗填词,挥毫颂赞这里的湖荡秀色,为地名增添了奇光异彩。
大故事生出—连串的小故事,最凝趣的要数赵匡胤捉鸡了。传说宋太沮赵匡胤为追捕一只“灵鸡”,望;一直赶,人称该处为“望直赶”。又囚有港河相通。名为“望直港”,即现在县城东一乡镇名。后”灵鸡”又自动回到了笼子里,故县城有一巷为回笼巷。或说在追赶“灵鸡”途中,到了一处只抓着几根鸡毛,望直港镇的一村至今还叫茅(毛)家舍。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抓获,龙颜大怒,食“灵鸡”而抛骨,该地即为骨头沟。这种与历代皇帝传说相关的地名在宝应境内竟有数十处之多。
都说炎黄子孙是龙的传人,而宝应正好不乏与龙相关的地名。泾河乡因泾河而名,泾河历史久远,三国时即有此河。相传海龙王家族中有一小龙因婚爱犯上而发配泾河,这在古戏中也有反映。小龙甩尾巴的地方叫‘龙湾”,龙打滚后留下”龙沟”,龙口喷水处为“龙河”,懒龙被玉皇大帝罚降地称“龙窝”等等。
沧桑几千年,战事不可免,宝应地名中也留下了这方面的诸多记载。古代大凡屯兵驻军处多为“营”,如汜水镇的小营、大营,子婴河镇的王营、孙营,韦镇乡的康营,芦村乡的胡营,这些据说部因南宋元帅韩世忠的军队驻守于此而得名。也有些特殊说法的,为阻挡敌军建楼处,城上叫档军楼弗;春秋战国时为保卫一祠堂而建堡在左侧,该地名曰左堡;唐将尉迟恭驻军处,在今射阳湖镇,叫驻马街;尉迟恭长子葬千镇海塔下,在今曹甸镇仍叫塔儿头。曹操率兵驻处有塘,今称曹塘;东汉末年臧洪、陈容二将训马处,今天平镇还有马厂村。
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后,宝应地名有不少以先烈英名命名,其中村名就有许多是纪念烈士的,他们可歌可泣的事迹至今还陈列在县烈士陵园里。外客来宝应总要问起为何县城主干道叫叶挺路,其实这条街道原名中山路,当叶挺将军殉难消息传到宝应后,全县人民为了纪念他,即改中山路为叶挺路,沿用至今未变。
宝应地名还有不少别致之处。储粮的地方为太仓、安串;有水有林叫林溪;亭花相济处谓之花亭、兰亭;天鹅飞落过的是鹅村;潮涨潮落寻迹在落潮村;教师出名的地方,称之为学田村;玩把戏的狮子溜到一处,叫狮庄;还有纪念明战车石轮盘而得名的石仑村等等。真是意含丰盛,不一而足。特别让令人费解的是众多地名中,从“一”到“十”都有,其中最突出的是有近百个村庄、街道都和“三”字结下不解之缘。有面积之说的“三顷六”、“三顷头”、“三土地”;有数量表述的“三十担种”、“三十二担”、“三十六茅厕”;有反映地形的“三岔口”、“三尖子”、“三宝堆”;有汇集姓户的“三姓庄”、“三家村”、“三雅舍”;有记录桥河沟的“三步两个桥”、“三二沟”、“三洋河”,可渭举不胜举。为何地名中“三”字如此之多;我看这一是追求“一加二等于三”的朴真之理,二是“事不过三’的民间传意之迹;三是“三五为众”取其多数之义。
历史的车轮把90年代的中国推向了市场经济大潮。然而古今总是不能割断的。在宝应成千上万的街巷村庄的名称中, “市场”的体现也可见一斑。城上有个著名的“鱼市口”,曾繁荣一时。割尾巴的年代,鱼市口不见了鱼市。近些年,鱼市口又重新恢复发展,物产极为丰富,真个鱼虾富足龟鳖肥。夏集镇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四县八乡数万人前来赶集做生意,年盛一年。另有以开油坊而得名的油坊头村,长瓜卖瓜的瓜园村。清雍正年间,一户在河口以树为档,对来往船只收费,至今叫档子桥。今天地方上自费筑路建桥没收费站,原来是古已有之。宝应,大运河畔的一颗明珠。地名拾趣,趣中见义,宝应历代志书和《宝应名胜记略》中有大量史载,可见古人早就重视地名文化了。我想,我们当代人和后人吸取祖先的文化遗产,地名中也有它的情彩一页吧!
信息来源:k8凯发-凯发k8国际首页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