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垂千步柳 霞映两重城——绿杨城郭是扬州-k8凯发

杨柳[散文]
成材不过岁三周,本地栽培地气投。
处处柔条垂不断,绿杨城郭是扬州。
杨柳旧称枝扬者为杨,垂者为柳,今俗皆混称之,扬地低湿,插之即活,三四年即可成阴,无培养之劳,有取材之利,桥旁屋外,垂条掩映,又得环境点缀之功,故里中几乎无堤不柳,有地皆杨。王士祯词云,绿杨城郭是扬州,盖实录也。

深秋的扬州,虽然少了春日烟花的氲氤,但遍地垂柳,依旧摇曳出满城绿波。柳疏水净,清风轻拂,闲坐画舫,即便不问平泉草木,这多丽湖山、杰阁幽亭,也如一幅书画长卷在你眼前徐徐打开,“两岸花堤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恍惚间,真以为自己成了乾隆,作了一次风流逍遥游。
扬州去过多次,但旧时印象中,它只是一座苏北小城,生硬的扬州话,不大的城区,古旧的房屋,虽有瘦西湖的点缀,仍摆脱不了局促、小气和落后。对扬州人所谓的“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亭胜”一说不以为然。但这次到扬州开会,一进扬州城,不说春风十里,也是林木葱葱,“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的景观,竟然举目可视,不能不说是意外。待到东道主安排我们游历风景名胜、城建风光后,我才真正明白,为什么朱自清自豪地称自己:“我是扬州人。”
一、画舫
朱自清先生曾说过:“扬州的好处,大半在水上。在护城河上船,有七八里河道,曲折而幽静。”扬州确因“州界多水,水扬波”而得名。这水指的就是绕城而流的长江和运河,指的就是穿城而过的汶河、小秦淮和位居城中的瘦西湖。城因水而活,继而因水而兴,扬州之所以经历二千多年沧桑而风采依旧,与水是有很大关系的。所以,我们便从当年乾隆的御码头上船,开始了水上游览。
扬州画舫在历史上是很有名的。“扬州好,画舫是飞仙。十面纱窗和月淡,一枝柔橹发波圆,人在云水天。”在一本叫做《扬州画舫录》的书中,作者把这些游荡穿行于河湖中的画舫描绘得极尽详细,这些画舫也是仪态万方,各显其妙,名字也是千奇古怪,大俗大雅。作家余杰在其新作《香草山》小说中,不惜笔墨,与扬州女朋友萱在书信中大谈扬州画舫,投其所好,以讨得欢心。
我没有见过古时的画舫,想像中应该是雕龙绣凤,花团锦簇。而眼前的画舫,确也是富贵雍容,古意十足。两侧船身,各有一条昂首翘尾的金龙,檐顶之上,是双龙戏珠。下面则有椅有桌,桌上摆放着茶水和扬州点心,很是宽敞。据说当年乾隆六下江南,在扬州就是坐着这样的画舫游览瘦西湖的。
画舫在小秦淮河里行驶,河不宽,水很清澈。两岸杨柳低垂,柳阴中,是一座座明清风格的古建筑,有的凌架于河面之上,有的俏立于小街之前,隐约可见悬挂的匾额和迎风飘动的店招,竟然多是茶楼。也有山石竹影,随意地散落,点缀着两岸风景。一阵风过,依稀听得不知从哪里传出的乐曲和清唱。岸上人来人往,但不显杂乱,随处可见一些上了年纪的人,坐在河边的石椅上,或闲闲说着话,或闭目养神,一副笃定的样子。也有一些情侣,倚着栏杆,悄悄地说着话,见我们的船过来,抬起手摇摇,脸上灿灿地笑着。倒显得我们的船急了些。
其实这画舫在小秦淮里行驶显得有些招摇,毕竟扬州的艳丽已成为过去,两岸没有了萤苑迷楼,更听不到玉树后庭花的遗音;还是一二人摇着一叶小舟,缓缓地荡在静幽的绿波里,看斜阳疏柳更为合适。
但画舫一驶入瘦西湖,就有了不同的气象。小秦淮是沉静的,内敛的,而瘦西湖是铺张的。虽然这种铺张是渐渐的,悠悠的,但到底还是透出了金粉浮华之气。雕龙画舫在碧波如镜的湖面上行驶,把这种气氛渲染得更加张扬,有着“十里春风扬州路”的潇洒和气派。湖面上各种画舫来回穿梭,颜色大多是金黄色的,与红楼、绿树、蓝天成为鲜明的对比,煞是惹眼。
听说古时的画舫有很多名字,俗的不说,雅的有叫落霞孤骛的,有叫衣香人影的,有叫花月双清、一湖春色的,也有叫载鹤、带月的等等,多是从古诗中化来的,与瘦西湖的景色很是相配。但现在的画舫,没有了名字,只是按顺序编了船号。我不知道扬州人在继承画舫这一传统风物的同时,为什么不让那些有诗意的名字一并留存下来,为扬州文化增添更多一些令人回味的东西?
二、船娘
有船就有划船的人。而扬州瘦西湖的摇船人却是清一色的女人,被称为船娘。这在国内并不多见。我没有考证这种习俗成于何年,但在扬州迎宾馆房间的杂志上,却读到了有关介绍船娘的文章。
一篇是朱自清先生对船娘的评价,他写道:“这些撑船的女子,便是有人说过的船娘。据说以乱头粗衣、风趣天然为胜;中年而有风趣,也仍然算好。”朱自清先生所谓的风趣天然我可理解,但如果是一色的乱头粗衣,中年又无风趣,在清秀的湖面上岂不有败游兴?与朱自清先生相比,郁达夫则有了要求:“若当暮雨潇潇的春日,雇一个容貌姣好的船娘,携酒与茶,来瘦西湖上回洲半日,倒也是一种赏心的乐事。”这位先生也是风流雅士,**山水,游遍大江南北,对各处名胜总喜欢评论一番。他来扬州是冲着梦来的,是冲着山水佳丽来的。因游瘦西湖,就雇了一个船娘,由于她的姿态优美,便若有所思,只等船到了天宁门外码头,他对那个船娘竟然有了依依难舍的神情。但到底那时的扬州已不是唐宋的扬州,他也不是杜牧,他对船娘的好印象最终只能止于信纸上,以至于回来后,写信给林语堂,说:“我劝你不必游扬州。”
我来扬州不是寻梦的。所以,对它的一切我不会失望。反而是它给了我这个京口人更多的意外惊喜。因为先读了文章,再看见船娘,我不像其他客人显得那么惊诧了。可惜的是,我们的龙舟上没有船娘,驾驶舱只一位粗壮的汉子在稳稳地把着舵。我是在瘦西湖上看见了她们的。说是船娘,其实大多数是姑娘。她们闲时就坐在船上待客,穿着淡淡的蓝印花布服饰,腰上系着深蓝底白碎花围裙,很清淡朴素的打扮。据说过去的船娘多是黑色的绸裤,白色布衫,黑白分明,有人把她们比作湖上不易见到的忘机鸥鹭,让人赏心悦目。这种装扮的改变,不能说谁好谁坏,倒是船娘由撑篙改为摇橹,让人少了一种视觉上的享受。她们大多安静地坐着轻轻地摇着橹,大些的船,因为是机动的,连橹也不用摇了,则是控着舵,没有了一点点动感。那种用竹竿“使劲一撑,竹竿一弯,同时身体靠上去用力,的臀部腰部的曲线和竹竿的线条,配合得异常匀称、异常复杂”的美妙景象再也看不见了。
女人作为风景,体现出的美也是不一样的。透过船娘的朴实清素,她们表现出的更是一种内在之美,朱自清们对这样的美实际上是欣赏的,她们靠自己的劳动,赢得了人们的尊重。但也有一种女人,她是本身也是美的,是夜泊秦淮绝妙的风景。她们是娉娉袅袅十三余,是楚腰纤细掌中轻,她们生存在银烛秋光里,玩的是轻罗小扇扑流萤的游戏,对镜画眉,弄月吹箫,一曲歌罢,红绡无数。她们眼波流转,一笑千金。在岸上自然是香车宝马,在河中也是画舫绣船,说不出的香艳风流。但这种美却以青春作代价,毕竟不能长久。十年一觉扬州梦,青楼梦醒了,相伴她们的只有垂泪到天明的蜡烛了。
现在的船娘并不是土生土长的扬州人,她们大部分来自苏北农村。为了生存,干起了这样的行当。工作很辛苦,但收入并不高。没有游客时,她们坐在自己的船上,有的呆呆地看着湖面,想着什么心思,有的则伏在船舷上打盹。脸是黑黑的,显然是风吹日晒形成的。我走到她们身边,用相机对准她们拍照,也不见她们有什么反映。只有来了乘客,她们才露出一些微笑,熟练地招呼上船,然后从容地摇着橹离去。但那一叶轻舟,能载得动她们因生存而发出的愁绪吗?
三、古桥
扬州有许多古桥,古人称“入郭登桥出郭船”。我们经过的小秦淮上的桥就有不少,且大多是石拱桥。一些桥上青藤缠绕,绿苔遍布,显然是有了年代。也有一些石板桥,因为岁月久远,不堪负重,则在它的旁边建了一座新桥,也照样是仿古拱桥。对石拱桥我内心有种亲近感,总认为半圆的桥洞,隐寓着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中庸平和,很有中国特色,耐人寻味。古朴丰厚的石拱桥与清碧荡漾的河水一静一动,演绎出至柔至刚的意境。“绿波春水饮长虹,绵缆徐牵碧镜中,真在横披画里过,平山迎面送春风。”这首诗夸的是“一字栏杆九曲红”的红桥,但就我来说,这条河上的古桥处处是胜迹。虽不似杭州的轻盈,显出的却是一种沉静之美。
瘦西湖上桥也多。横跨南北的五亭桥,被称为扬州的城标。这座桥造得奇特、瑰丽,是扬州人的骄傲。同行的导游在谈到扬州园林时,总喜欢说,扬州是集北方之雄与南方之秀与一体,而五亭桥就是其中的典范。确实,这座桥为拱形石桥,既清秀又庄重,特别桥上面建有五亭,亭顶为黄色琉璃瓦,远远望去金碧辉煌,为瘦西湖增色不少。桥下有十五个桥洞,洞洞相连。如果是乘着小船,可以在桥洞里转来穿去,只是我们的画舫太大,只能从中间的桥洞穿过。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扬州的月色是很出名的。因此有人说,这座桥,月满之时,“每洞各衔一月,金色晃漾。”这与杭州的三潭印月异曲同工,但名气远没有杭州的大。我想,如果真有十五个月亮倒映在湖中,倒可称得上世上奇观了。
五亭桥胜的是造型和气势,但十五个月亮却抵不上一个二十四桥。二十四桥明月才是扬州欲争“月亮城”头衔的王牌。我在《风流江南桥》文章中曾提到过这座让多少人倾倒的桥。据说,对二十四桥的来历,至今仍在争论不休,有人说扬州桥多,二十四桥是虚指泛指,不是指某一座桥;也有人说,扬州古时就有二十四座桥,还引来沈括的《梦溪笔谈》证明。我则宁愿相信,二十四桥是一座桥,因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得名。既然都没有确证,何不选择一种更富诗意化的故事?扬州人还是聪明的,只新建二十桥景区,不建二十四桥,那座如圆月如玉带高耸于湖面上的石拱桥,有二十四级台阶,有二十四只栏杆,桥长二十四米,桥高二点四米,就是不写二十四桥名,让游人多一些美好的想象。从远处看,这座汉白玉石桥轻架于绿水之上,说不出的灵动之气。
瘦西湖本就秀丽多姿,湖面虽不似杭州西湖之阔,却以其“瘦”在天下三十六西湖中独树一帜。再加上有了二十四桥景区,有了唐诗宋词的渲染,显得繁华了许多,也绮丽了许多。楼、台、亭、阁、画舫、回廊、小园在这里巧妙融合,再现了当时的胜境。二十四桥明月夜,即使没有玉人吹箫,我想,这里也会依旧美轮美奂。
四、寺堂
苏北是平原,很少有高山。扬州城也是如此。所以,城外有了一座高不过几十米的山冈,扬州人便当宝贝似地加以利用。十几年前,我去扬州,到平山堂只能坐车前往,现在却开辟了水上旅游线,“一路楼台直到山”,使之与瘦西湖水上相连,形成了湖光山色,被称之为瘦西湖——蜀冈风景区。
知道蜀冈的人不多,但一提到平山堂、大明寺,很多人就知道了。前者因欧阳修在此建堂而得名,后者由于大明寺出了个高僧——鉴真和尚而名声远播。山上寺中建有栖灵塔,塔高九层,在瘦西湖的游船上远远就可看见。它就像一座巨大的标牌,将游人的视线从清雅秀丽的瘦西湖渐渐引入了浓阴蔽空的大明寺。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就寺庙来说,江南不仅数量多,而且名气大。这些寺庙大多数都掩映在深山之中,景色优美,清静深幽,庄严肃穆,几百年香火不断。特别是一些流传不衰的传说,让这些深山古寺多了几许神秘,自古就是游览胜地。
大明寺也是这样。宋代才子秦少游来此览,作诗赞道:“游人若问登临美,须作淮东第一观。”话虽如此,大明寺的建筑规模远不及灵隐寺,也不及镇江的金山寺。代表寺院水平的大雄宝殿,也没有特别之处,比之金山大雄宝殿的金碧辉煌和灵隐寺的高大雄伟,自然是逊色了许多。但有道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这大明寺之所以在律宗禅寺中享有盛名,与里面的一位大和尚鉴真有关。
鉴真是唐朝天宝元年的高僧,在大明寺讲律。十几年后,他应日本天皇邀请,东渡日本传戒弘法。先后渡海五次,直到第六次才东渡成功,历时十年,鉴真和尚为此双目失明。到日本后,他开坛传经,并带去了中国先进的文化和博大精神的建筑艺术,进行广泛传播,最后圆寂日本。所以,日本的古代建筑风格与大唐一脉相承。鉴真纪念堂的建筑看上去富有日本风格,是梁思成参照日本唐招提寺金堂设计的,实际上却是唐朝当时较为流行的建筑形式之一。
据导游介绍,鉴真和尚当时东渡日本,并未得到当时的皇帝允许,只是属“民间行为”。但一千多年后,这位大和尚却大大风光了一回,其被日本人视为国宝的真人干漆坐像,回国探亲,一时万人空巷,争睹其风采。我们所看到的鉴真和尚造像,则是复制品,大小重量与原像几乎一模一样,鉴真双目合闭,神态安详,一看便是得道高僧。
纪念堂前有一幢石灯笼,里边点着一盏长明灯,是日本赠送的。看着那如豆烛火,我感慨万千。鉴真为日本的佛学、医学、文学、建筑、印刷、书法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对日本固然是利惠千秋,但对中国国家利益,是福是祸?二则,这样一位高僧,如果不是日本人对他顶礼膜拜,让他回国探亲,我们又有几人知道他?“墙内开花墙外香。”很多事物,只有当外国人说好了,我们才知道重视。喜乎悲乎?
可以看出,鉴真的修行确已到了非凡境界,物我两忘,一心向佛,不为名利所累,终成正果。与此相比,欧阳修则逊色了许多。他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曾一度官至高位,后因政见不同,被贬为扬州太守,一时满腹牢骚。他建堂于蜀冈,在堂前举目远眺,则见“江南诸山,拱揖槛前,若可攀跻。”心想,谁说我处江湖之远?连远方的山都得向我俯首,你们这些所谓大臣算得了什么!这种典型的阿q精神,让他得到了暂时的心理平衡。
文人多风流。欧阳修建成平山堂后,常常邀请文人在这里饮酒娱宾,吟诗作赋。他每在夏日凌晨,带领大家来这里,并让人到远处的邵伯湖采莲花数千朵,命妓传花,遇花饮酒。通宵达旦,载月而归。这样的欢娱在文人来说算得上风雅,虽然极尽奢侈,且有扰山寺之清静,但因为他是太守,因为他是名家,没有几人会认为不妥的。有人还称赞为“山川无价,文章有主”,更有人誉为“坐花载月”,羡慕得不得了。这座小小的三间堂也借主人名气,让扬州人爽了一回:“谁说我们扬州没有山,我们的堂比你们的山还要高”。也是自我安慰吧。倒是有一人直言了,书一匾悬挂于堂前,谓“风流宛在”。导游指着这四个字问我们,你们可看出有什么不同?有人说道:“看出了,错了两个字。”导游笑道:“书家无错字!”原来,那个流字少了上面的一点,而在的土字上则加了一点,意思是说,你还是风流少一点,实在多一点好!这样的评价,对这位自诩为“六一居士”欧阳公来说,可谓再恰当不过了!
五、园林
世界园林艺术分为三大体系,中国园林是其一。中国私家园林的精华在苏州,其最高境界就是“虽由人作,宛若天开。”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等堪称为世界级的文化遗产,以小巧、自由、精致、淡雅而独秀天下。但扬州人却有自己的想法,认为扬州园林在其精秀上并不输于苏州,在雄浑上更胜一筹。导游说:“扬州的个园与苏州的拙政园、北京的颐和园、承德的避暑山庄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让同行的苏州人大跌眼镜:“什么时候评的?我们怎么没有听说过?”
其实,扬州的园林历史十分悠久,在唐代就有“园林多是宅”之说。清代有人把扬州的园亭与杭州的湖山、苏州的市肆称之为“三者鼎峙,不可轩轾。”这并非空穴来风。扬州由于其地理位置优越,在隋开通大运河后,更成了中国南北水陆交通枢纽、东南政治、文化的都会和国际交往的商埠,曾一度“富甲天下”。特别是扬州盐业经济发达,催生了扬州的繁华,四方豪商大贾,“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到了清朝,康熙、乾隆六下江南,每次必到扬州,更使扬州名声大噪。一些盐商富豪争相购地建园,居住扬州,造就了许多精美的私家花园。个园、何园就是其中的代表。
就我看,拙政园与个园各有千秋,拙政园以水景为主,园中的亭台廊榭多傍水,或跨水而设。“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秋水静观水。”巧妙运用多种造园手法,具有江南园林清雅明秀的显著特点。而个园则以叠石闻名,四季假山,各具一格,确是国内少见。
个园是清嘉庆年间两淮盐总黄至筠建造的私人花园。记忆中的个园不大,但这次随着导游参观,竟然发现扩大了几倍,不仅新建了大门,而且收回了被市民占住的旧宅,使住房与园林成为一体,完整展现出全园风貌。修缮后的住宅保持着原貌,青砖黑瓦,雕花窗格,门楣及桌椅上均雕有象征吉祥如意等祝福含义的图案,如蝙蝠、飞鹤、松树、鹿等;连桌几上物具的摆放也体现隐含着极深的寓意,当然也与祈求吉祥富贵有关。一些重要厅堂均用楠木建成,显示出主人身份的高贵。
但真正的精彩却是后花园。园主**竹,因为月映竹成千个字,而取名为个园。人未进园,已觉竹影摇曳,绿叶婆娑,一派清幽。进入园门,便见石笋参差,修篁弄影,春意陡现。这便是“春山”了。个园的假山,山山不同,四景各异。春山傍竹,夏山则依水,以闻名的太湖石堆叠而成,池中植睡莲,山顶有松有亭,显示出夏日的繁盛。放眼东望,有山屹立,呈褚黄色,秋意盎然。原来这就是“秋山”了。秋山以黄山石为主,极为耀眼。此山刚劲挺拔,山石嶙峋,山下有洞,峰回路转。据说,在众多江南园林中,秋山已成孤例,更显弥足珍贵。而堆叠的冬山,其石材却是宣石,阳光下闪闪发亮,如白雪皑皑。更让人称奇的是,造园者在其冬山南墙开了四排二十四孔,有风吹来,隐约有北风呼啸,冷气逼人,让人真的感觉到天冻地寒。
如果说个园是典型的中国江南园林的典范,而何园则更兼具北方园林的神采。东半部是形似船厅,取的是“月作主人梅作客,花为四壁船为家”的意境。而西半部以楼为主,有回廊和复道廊相连,显得宽绰华贵。楼之间是大水池,池上有亭,可演唱戏曲,何家主人经常坐在楼上隔水观戏。但女人却不能露面,只能躲在房间中听曲。园中置假山多处,有一处叫做片石山房,据说这里的假山是出自于清代大画家涛之手,虽为人工堆砌,但自然古朴,毫不做作。
由些可见,扬州园林与苏州园林相比还是有其特色的。在布局上更大气,在构造上更浓丽,这可能与两地园林主人建造花园的目的不同有关。苏州园林的建造者多为归隐官宦或文人,如拙政园就是明御史王献臣解官隐苏州后拓建而成,而留园也是万历太仆寺少卿徐泰时罢官归里后,所筑起来的。他们大多政治失意,思想消极,反映在造园上就是求清静淡雅,绝不张扬。而扬州的园林主人大多是富甲一时的商人或官场上正春风得意的主儿,一掷千金,极尽豪奢,在花园上也显出富贵之气,颇有气派。
古人有《寄江南》词一百二十首,称扬州好。我的笔拙,不能记下扬州所有的好处。其实,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对扬州还是有偏见的,就是有一些好印象,也宁愿停留在书本上,徜徉在诗词里,不愿涉及到现实。但这次扬州之行,确让我改变了印象。我想,人只有交流沟通,才能相互增进了解,对一个城市也是这样,只有用心去感受了,才能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而现在,我们所缺少的可能就是这种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对话。所以,我记下来一些感受,也权作个纪念。余杰说,真正的春天,在江南,在扬州。我是秋天到扬州的,如果有时间,我真愿意于烟花三月再上扬州,感受一下扬州真正的春意!
信息整理:扬州拓普电气科技有限公司   信息来源:k8凯发-凯发k8国际首页登录 


 

| | 联系凯发k8国际首页登录   扬州拓普电气科技有限公司k8凯发的版权所有 k8凯发 copyright © 2010-2019
苏icp备10068214号      k8凯发的技术支持:平邑在线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