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进地名历史文化研究和保护传承工作,宝应县于今年5月启动了历史地名保护名录工作,结合前期《宝应县地名通典》以及《政区大典》宝应篇的编辑工作,从收集的近2500个老地名中,在广泛征集各镇意见的基础上,兼顾了历史地名的知名度、含金量、文化影响、传承价值等因素,经县地名命名论证专家组组的集体论证,最终将本县行政区域内的街巷路等97个经典老地名纳入首批历史地名保护名录,并长期予以保留,未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不得更改。
1 路 叶挺路 yetinglu 因县属自南宋嘉定年间之后,一直在大新桥西,自古即有县前大街之后,还被称为东西大街、宁国路等。1912年称作中山路,汪伪时期叫高蔡路。1946年改为叶挺路,1981年向东延伸至淮江公路。东起淮江公路,西至运河路。
2 路 安宜东路 anyidonglu “安宜”原为本邑县名,今为县城所在地镇名。此路于1969年建成,初名前进路。1981年更名为安宜东路。东起淮江公路,西至安宜南路。
3 路 安宜北路 anyibeilu “安宜”原为本邑县名,今为县城所在地镇名。因此路通向城区北部,定名为安宜北路。1984年该路由安宜南路向北路延伸,北起二里干渠,南至叶挺路。
4 路 安宜南路 anyinanlu “安宜”原为本邑县名,今为县城所在地镇名。因此路通向城区南部,1981年定名为安宜南路。北起叶挺路,南至南园西路。
5 路 南城根路 nanchenggenlu 明建宝应县城,于1953年全部拆除后,填平护城河,沿南城墙根开辟新路。因此路靠近原县城南城脚跟,故定名南城根路。东起工农路,西至运河路。
6 路 贾家沟 jiajiagou 明清时期这一带原为水汪湿地,因贾姓首先落户而称贾家沟。来自县东各地的船只在此靠岸,渐成下河码头。20世纪50年代初建油厂后,水面渐次成陆,民居增多,形成街巷。东起油厂北大门,西至工农路。
7 路 花城路 huachenglu 此地原为乞丐聚集之地,名曰化子城,在县城北城墙体的窑河北岸。1981年筑路时定名花城路。东起泰南路,西至安宜北路。
8 路 芦松路 lusonglu 此处原为明初东海侯陈文的墓园松岗。地势高敞,松柏苍翠,为旧时宝应一景。荒废后芦苇杂草丛生,俗称芦松墩。筑路时定名为芦松路。东起四通路,西至磨子口。
9 路 泰山东路 taishandonglu 此路乃是从明建泰山殿遗址通过的东西长街。因县城有古遗址泰山殿,且该路又位于苏中北路之东,故名泰山东路。西起苏中北路,东至淮江公路。宝应生活网
10 路 泰山西路 taishanxilu 此路乃是从明建泰山殿遗址通过的东西长街。因县城有古遗址泰山殿,且该路又位于苏中北路之西,故名泰山西路。西起运河路,东至苏中中路。
11 路 东阳路 dongyanglu 据刘宝楠《宝应图经》记载,宝应西境为秦置东阳县。为铭记历史沿革,此路名曰东阳路。南起南园东路,北至四顷荡。
12 路 邗沟路 hangoulu 东汉末年,陈登开凿邗沟西道夹耶渠。今穿过小新桥至大新桥的河道,即是其中一段。为铭记这一页历史,将20世纪60年代开挖的中沟河东岸定名为邗沟路。北起大兴干渠,南至南园南路。
13 路 下河边路 xiahebianlu 宋绍熙五年(1194年)黄河夺淮后,泥沙逐年沉淀,垫高运河河床。里运河段称为上河,河东地区即成下河。宝应如是,1953年在城南扩建三马路,后改名为下河路。北起工农路,南至南园路。因此路靠近城市河边,宝应人习惯称运河为上河,称城市河为下河,故名下河路。
14 路 解放路 jiefanglu 明末此处设北镝楼阻挡倭寇,因名北挡路。1948年12月9日,解放军由此分两路,从北门和西门进入县城。故名解放路。北起泰山路,南至叶挺路。
15 街 北大街 beidajie 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筑宝应县城时,北门曰斗拱。此街北起原水产公司门前(原北城门口)南至中医院大新桥门诊部。
16 街 中大街 zhongdajie 中大街和与之相连的南大街、北大街,原是横贯县城南北的主街,均建自明代以前。此街北起县中医院大新桥门诊部,与叶挺路交会后,南至鱼市口。宝应生活网(www.ibaoyin.com)
17 街 南大街 nandajie 鱼市口西首,原有清顺治二年跨宋泾河而建的涌莲庵,俗称小桥庵,庵前有牌坊为山门,为南大街的起点。今南大街北起鱼市口,南至南城根路。
18 街 牌楼口 pailoukou 建于明代的泰山殿,有山门“天下第一后山”坊,俗称牌楼,耸立于街北侧,此街即被称为牌楼口。东起北门外大街,西至解放路。原泰山殿牌楼,故称牌楼口。
19 街 北门外大街 beimenwaidajie 宝应县城北门名曰斗拱,此街因位于县城北门外而得名。今此街南起北大街,北至铁桥口。此街位于原县城北门外,故名北门外大街。
20 街 铁桥口 teiqiaokou 明代邑人郑牧在此处建有铁桥一座,贯通东西往来。后来虽多次更换建材,扩宽桥面,而桥名未改,逐渐形成以铁桥口为名的街巷。东起安宜北路,西至北门外大街。
21 街 县南街 xiannanjie 南宋嘉定年间,县令贾涉迁县属还嘉定桥西旧基。街门正对一街道,向南延伸至学官。故名。此街北起叶挺路,南至多子桥。此街也因位于县署驻地之南而得名县南街。
22 街 军民街 junminjie 明崇祯元年(1628年)县令李如玉在宁国寺建痘神庙,此街得名痘神庙街。“文化大革命”时,因县人武部在此巷首,易名为军民街。此街北起叶挺路,南至五条街。
23 街 朱家巷 zhujiaxiang 此巷为元末明初朱氏家族自苏州迁来宝应的聚居地。巷北首原有清湖北布政使朱士达题写的“古朱家巷”牌坊一座。南临学宫,巷内有朱氏兄弟三进土宅等故址。此巷北起叶挺路,南至小新桥。
24 街 东门大街 dongmendajie 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重建宝应县城,开有五门、东门曰宾曦……城内一东西走向的街道直通东门,故名东门大街。此街西起五条街,东至苏中中路。此街也因靠近原县城东门,故称东门大街。
25 街 鱼市口 yushikou 明清时期,宋泾河自小桥流出后,河面较为宽阔。每日晨起渔民满河设摊成市。镇区居民纷纷前来选购。故名鱼市口,沿称至今。此街东起五条街,西至中大街。
26 街 五条街 wutiaojie 此街形成于明代,为痘神庙街、鱼市口、东门大街、城隍庙街和张仙庙桥交汇处,五街会合,为旧时宝应一景。故名五条街。
27 街 城隍庙街 chenghuangmiaojie 此街形成于明代,在城隍庙前和横跨宋泾河的忠佑桥之间通过,故名城隍庙街。西起五条街,东至安宜南路,自1993年起,在原城隍庙址重建宁国寺。于寺西砌跨街砖墙切断,现在此街西段可通行。因此街中段有座城隍庙,故名城隍庙街。
28 街 小南门街 xiaonanmenjie 明万历县令韩介为使宝应科试兴旺,在学官建筑群中轴线对处的城墙开迎秀门。俗称“小南门”。后商户渐多,形成街市。此街北起迎秀坊,南至南城根路。此街在原县城小南门内,故名小南门街。
29 街 南门外大街 nanmenwaidajie 此街因位于原县城南门外,故名南门外大街。北起南城根路,南至运河路。
30 街 南门外后街 nanmenwaihoujie 此街形成于清代。以运河东堤而言,其地理位置在南门外大街之后,此街位于南门外大街之后,故称南门外后街。北起罗巷口,南至大码头。
31 街 西街 xijie 此巷形成于明代,因位于旧县署之西而得名。南起原液压件厂后门,北至城市河。因此巷靠近原西城门,故名西街。
32 街 大石头街 dashitoujie 此街形成于明代,在县署去老西门上运河东堤的主要通道上。路面较宽,用平展石块铺成,故名。东起县南街,西至仓桥。此巷原路面用石头铺成,且巷子又较大,故称大石头街。
33 街 小石头街 xiaoshitoujie 此巷路面原来用石块铺砌。因巷道窄于大石头街,且又靠近,故名。小石头街东起朱家巷,西至县南街。
34 街 油坊街 youfangjie 此街临河,通向东荡油菜籽产地,早在清代即有几家油坊,为后来创办油厂提供基础,故名。西起油厂东大门,东至苏中南路。因此地为老油坊处,故名。
35 巷 窑河边巷 yaohebianxiang 南宋时宝应筑有源于明代砖城的土城。今流经城北的窑河,即为当年护城河的部分遗存。此巷因靠近窑河而得名。东起安宜北路,沿县体育场后墙向西延伸,直至范家塘。
36 巷 范家塘巷 fanjiatangxiang 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筑宝应县城时,此处即是城外一片芦苇丛生的水域。因西侧靠近范氏家族聚居地,而被称为范家塘。后塘水干涸,地面垫高,民居延绵成巷,故名。北起窑河边,南至井巷口。
37 巷 东郊巷 dongjiaoxiang 此巷位于原县城东郊,与宾曦门向南延伸的城墙平行,跨越宋泾河,直至惠民商业集中区。名曰东郊巷。北起东门大街,南至原开关厂。
38 巷 临城东巷 linchengdongxiang 此巷位于城东,在原县城之内,为宾曦门北侧第一巷,故名临城东巷。北起安宜东路,南至东门大街。
39 巷 临城西巷 linchengxixiang 此巷位于安宜镇政府西围墙与县人民医院东围墙之间。因临近东城墙,在临城东巷之西,故名。北起安宜东路,南至南门大街。
40 巷 北巷口 beixiangkou 因此巷位于北面,故名。南起牌楼口,向北转西至解放路。
41 巷 乔家巷 qiaojiaxiang 清康熙42年进士乔兆栋居处和晚年归隐的万柳山庄均在此地,后人便名之曰乔家巷。此巷北起牌楼口,南至百岁坊。
42 巷 百岁坊 baisuifang 此巷临街处有清乾隆四十五年为程戴氏所立百岁坊而得名。清道光年间的百岁老中医吉履和亦居巷内。此巷东起北门外大街,西至解放路。
43 巷 磨子口巷 mozikouxiang 东起芦松路,西至北门外大街。
44 巷 东灯笼巷 dongdenglongxiang 原名登垄巷。由此可登上城北高垄,后人谐音称灯笼巷,且此巷又位于北门外大街之东,故名。东起原金属制品厂南墙院,西至北门外大街。
45 巷 西灯笼巷 xidenglongxiang 此巷因位于东灯笼巷之西,故名。东起北门外大街,西至解放路。
46 巷 驿丞巷 yichengxiang 明洪武元年(1389年),置安平驿站于县城北外。驿丞即在此管理驿政。民国2年(1931年)驿站裁撤后,此地逐渐民居成巷。以“一寸”作巷后,今正名为驿丞巷。东起北门外大街,西至原水产公司东围墙。
47 巷 井巷口 jingxiangkou 在明初所建表彰宋代孝子蒋伍的昭孝桥东,有通义井,因此名曰井巷。西起北门外大街,东至范家塘。据《宝应历代县志类编》历史上该巷即命名井巷口。东起范家塘,西至北大街。
48 巷 官巷 guanxiang 乔可聘于明天启二年(1622年)中进士后,即在巷中置地造屋。后其子乔菜、孙乔崇烈等人相继中试为官,满门荣耀。此巷即被称为官巷。西起北大街,东至不见天井巷。
49 巷 水门桥 shuimenqiao 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重建宝应县城时,北水关设于此地,跨起城市河的小桥即称水门桥。巷道东起北大街,西至运河路,因桥得名。
50 巷 古董巷 gudongxiang 明代巷北曾有道教东观一座,日久湮没,巷以观名,前加一“古”字,称古东观巷。后来觉得不够顺口,以谐音名曰古董巷。此巷南起叶挺路,北至窑河边。
51 巷 不见天井巷 bujiantianjingxiang 清初巷首马家有楼,楼下屋内有一口不见天的水井,因此而得名。此巷南起叶挺路,北至今城中小学分校。
52 巷 大察院巷 dachayuanxiang 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在县署东建察院。几经扩建、修葺,后改为社仓,日久圮毁,市民临街造屋,绵延成巷。东侧宽大,称为大察院巷。南起叶挺路,北至水门桥。
53 巷 小察院巷 xiaochayuanxiang 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在县署东建察院。几经扩建、修葺,后改为社仓,日久圮毁。市民临街造屋,绵延成巷,西侧狭窄,称为小察院巷。南起叶挺路,北至大察院巷。
54 巷 东城根 dongchenggen 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建宝应县城,东门曰宾曦,1953年全部拆除后,居民沿城基砌屋成巷。南起宋泾河,北至东门大街。因此巷靠近原县城东城脚根而得名。
55 巷 包家巷 baojiaxiang 此巷因包姓人家居此得名。南起叶挺路,北至崔家菜园。
56 巷 东槐树巷 donghuaishuxiang 以前此巷里长槐树人家较多,且又位于东面,故名。南起小石头街,北至叶挺路。
57 巷 西槐树巷 xihuaishuxiang 此巷位于东槐树巷之西,故名。南起仓桥,北至叶挺路。
58 巷 水巷口 shuixiangkou 旧时镇区居民生活多靠城市河活水。一般人家皆备水缸存贮。靠挑水为生者多从运水小巷通过,此巷乃其中之一,因此而得名。巷内有周恩来少年读书处。此巷东起县南街,西至仓桥。此巷因靠河边时常潮湿而得名。
水巷口:旧时镇区居民生活多靠城市河活水。一般人家皆备水缸存贮。靠挑水为生者多从运水小巷通过,此巷乃其中之一,因此而得名。巷内有周恩来少年读书处。此巷东起县南街,西至仓桥。此巷因靠河边时常潮湿而得名。
59 巷 老西门巷 laoximenxiang 此巷直通原县城西门而得名。东起仓桥(大石头街),西至运河路。
60 巷 学墩巷 xuedunxiang 此巷因以前靠近孔庙内一土墩子,故称学墩巷。东起朱家巷,西至县南街。
61 巷 李府巷 lifuxiang 此巷明末曾有一位李姓府台居此,故名。东起南大街,西至朱家巷。
62 巷 小新桥巷 xiaoxinqiaoxiang 因桥得名,东起南大街,西至多智桥。
63 巷 贾家巷 jiajiaxiang 此巷内贾姓人家较多,故名。南起同松巷,北至小新桥。
64 巷 王家巷 wangjiaxiang 此巷原有一王姓替扬州盐商管事,故称王家巷。东起县南街,西至仓桥。
65 巷 爱莲巷 ailianxiang 明清时此地有爱莲池,为宝应城西一景。后池水干涸,民居成巷,仅存一座小桥名曰爱莲,亦成巷名。东起县南街,西至运河路。
66 巷 发财巷 facaixiang 相传明朝万历年间有徐攀桂居住于此,因善于经营,乐善好施,多次捐资助学,故名。东起安宜南路,西至南大街。
67 巷 回龙巷 huilongxiang 相传后周(951-960年)时,赵匡胤路过宝应,捉灵鸡宰食,鸡飞逃又回笼而得名。因谐音之讹,或因龙图腾崇拜有意为之,后人将“笼”误写为“龙”,沿用至今。此巷南起城隍庙街,北至东门大街。原为回笼巷,后人误写成回龙巷。
68 巷 核桃树巷 hetaoshuxiang 相传此巷有一户人家长有核桃树,故名。东起都天庙巷,西至军民街。
69 巷 申家巷 shenjiaxiang 此巷因有一户申姓人家居住,故名。东起都天庙,西至军民街。
70 巷 隅园巷 yuyuanxiang 此巷原名郭家巷,后因清同治进士,盱眙人王锡元弃官移居宝应,在宅内建一花园,因地处县城东南角而命名“隅园”。后成巷名。南起宋泾河,北至东门大街。
71 巷 福寿院巷 fushouyuanxiang 此地原明洪武六年(1373年)所建真武庙,清乾隆年间改为佛寺福寿院。后来民居向南北两边拓展而成,名曰福寿院巷,南起斜桥东巷,北至东门大街。
72 巷 姜家巷 jiangjiaxiang 此巷形成于明初,先是姜姓人家居处,后各姓杂居。刘氏在巷中建有“五之堂”。东起西三元巷,西至中大街。
73 巷 罗巷口 luoxiangkou 此巷东西走向,位于古运河与下河之间,自古两边货物上下频繁,此处挑箩转运为生者较多,遂称箩巷口,后误写为罗巷口。东起安宜南路,西至南门外大街。
74 巷 崔家菜园 cuijiacaiyuan 旧县署西围墙外有隙地,崔姓人家在此落脚,经营菜园,故名。南起叶挺路,北至水门桥。
75 巷 堂子巷 tangzixiang 巷内有“唐建第一泉”浴室而得名。相传建广惠桥时,造桥工匠都到巷内澡堂洗浴。镌刻“开元五”三字经的石块,至今仍嵌在某户墙上。此巷东起城隍庙桥,西至中大街。
76 巷 卢家巷 lujiaxiang 明代宝应大姓卢氏家族居住此巷,故名。相传方姓书生落魄,遇屠户救助,而后飞黄腾达的故事,衍化出闻名遐迩的《珍珠塔》戏曲,即与此巷有关。此巷东起张仙庙桥,西至中大街。
77 巷 小祁家巷 xiaoqijiaxiang 清光绪九年(1883年)祁寿麟中进士后,在堂子巷南侧营造宅第,前门和后门两边皆称祁家巷,后门较狭,巷子也窄,称为小祁家巷。此巷南起大祁家巷,北至堂子巷。
78 巷 大祁家巷 daqijiaxiang 清光绪九年(1883年)祁寿麟中进士后,在堂子巷南侧营造宅第。两边皆称祁家巷。前门较大,巷子也阔,称为大祁家巷。此巷南起发财巷,北至堂子巷。
79 巷 雄鸡巷 xiongjixiang 因此地形似雄鸡而得名。南起南城根路,北至发财巷。
80 巷 一人巷 yirenxiang 明清之际,南大街形成时,即有一人巷之名。顾名思义,此巷狭窄,仅能容人通过,然而由此成为旧时宝应景观之首:一人巷。此巷东起保卫巷,西至南大街。 81 巷 东三元巷 dongsanyuanxiang 明代以殿试之前三名状元、榜眼、探花为三元,后来多以此说称之。作为巷名,乃取三元及第之意。此巷居东,名曰东三元巷。南起鱼市口,北至乔家辕门。
82 巷 乔家辕门巷 qiaojiayuanmenxiang 清顺治丙戌(1646年)科武进士台州守备乔嘉猷居此。原有辕门砌于东西两端,故称乔家辕门巷。东起军民街(痘神庙街),西至西三元巷。
83 巷 西三元巷 xisanyuanxiang 明代以殿试之前三名状元、榜眼、探花为三元,后来多以此说称之。作为巷名,乃取三元及第之意。此巷居西,名曰西三元巷。南起鱼市口,北至叶挺路。
84 巷 都天庙巷 dutianmiaoxiang 此巷内曾有建于明嘉靖初年的东都天庙,故名。南起东门大街,北至文化广场南侧。
85 巷 水龙巷 shuilongxiang 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永宁堂水龙会馆设于此巷。后来灭火器具日益更新,县城内外多架水龙退出历史舞台,“水龙”二字便成巷名。东起都天庙巷,西至申家巷。
86 巷 东五之堂巷 dongwuzhitangxiang 此巷内原有五之堂且巷又位于县城之东,故名。东起都天庙巷,西至军民街。
87 巷 斜桥东巷 xieqiaodongxiang 宋泾河流经此处折向东西,桥因势而建,便名曰斜桥。此巷因位于斜桥东而得名。东起虹桥口,西至安宜南路。
88 巷 同松巷 tongsongxiang 始设于明代的同松中药店面朝南大街,立于巷首,后门亦通巷中,故名。此巷东起南大街,穿过贾家巷南端,西至小南门街。
89 巷 仓桥南巷 cangqiaonanxiang 仓桥附近,原为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所建的粮仓一所。后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重建。此巷位于仓桥之南,故名。东起仓桥,西至运河路。
90 巷 肖家园巷 xiaojiayuanxiang 明茶马大使、南昌主簿、南昌知县肖韶在县城南门内治一园林,名曰肖家园。岁月沧桑、日后园废,居民砌屋成巷,故名。此巷东起东进巷,西至大祁家巷。
91 巷 火星庙巷 huoxinmiaoxiang 巷首原有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所建的火星庙,内有小戏院,20世纪中叶改为城南人民剧场。巷以火星庙为名,东起安宜南路,西至南门外大街。此巷内曾建有火星庙,故名。东起安宜南路,西至南门外大街。
92 巷 龙王庙巷 longwangmiaoxiang 此地原有明洪武十九年(1421年)所建的龙王庙。庙圮后成为巷名。东起安宜南路,西至南门外大街。
93 巷 大码头巷 damatouxiang 大码头原为石阶运河码头,后因运河西移而废。相传为清乾隆帝南巡,驻跸一宿庵时御舟停泊之处。今作巷名,东起安宜南路,西至南门外大街。
94 巷 莲池巷 lianchixiang 莲池庵建于明天启七年(1627年),此地靠近该庵,庵圮后成为巷名。西起苏中南路,东至卞湾路。
95 巷 贾家桥巷 jiajiaqiaoxiang 因此路西首有座贾家桥,故名。西起贾家沟,东起苏中南路。
96 巷 桥西巷 qiaoxixiang 此巷位于唐建民便桥之西。故名。北起安宜东路,南至东门大街。
97 巷 头引河巷 touyinghexiang 因该巷靠近头引河边,故名。西起挡军楼,东至东河口。
信息整理:扬州拓普电气科技有限公司 信息来源:k8凯发-凯发k8国际首页登录
| | 联系凯发k8国际首页登录 扬州拓普电气科技有限公司k8凯发的版权所有 k8凯发 copyright © 2010-2019
苏icp备10068214号 k8凯发的技术支持:平邑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