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话里把“睡觉”叫做“上苏州”
扬州话里把“睡觉”叫做“上苏州”!这和明初洪武年间苏州民众迁徙到苏北有关。数十年前,曾有学者对这场填塞淮扬二郡的移民的存在提出过怀疑,经过近几十年的研究,从语言、民俗等诸多文化现象考察,根据家谱、族谱、地方文献的记载,证实这场移民是确实存在的。
详细介绍
扬州话把“睡觉”叫做“上苏州”。这和明初洪武年间苏州民众迁徙到苏北有关。数十年前,曾有学者对这场填塞淮扬二郡的移民的存在提出过怀疑,经过近几十年的研究,从语言、民俗等诸多文化现象考察,根据家谱、族谱、地方文献的记载,证实这场移民是确实存在的。 民间说这场移民是朱元璋的报复,打击张士诚的残余力量,《(民国)续修盐城县志》卷十四引凌兰孙《凌氏谱》说:“元末,张士诚据有吴门,明主百计不能下,及士诚兵败身虏,明主积怒,遂驱逐苏民实淮扬两郡。”民间所说朱元璋的报复虽不能说完全是空穴来风,但这场移民还有深层次的经济原因。 在元朝末年的反元大起义中,苏北地区是反元义军之一张士诚部崛起之地,也是反元和后来各路割据势力相互兼并的主要战场。在苏北,争城夺地的殊死之战时有发生。这样,加上连年的灾荒,苏北平原人口流失,户口凋零,田地荒芜,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明初的苏北平原土地荒芜、居民鲜少,“地旷衍、湖荡多而村落少,巨室小、民无盖藏”,朱元璋下扬州时,“城中仅余十八家”。《(民国)续修盐城县志》记载,战后“淮安仅存槐树李、梅花刘、麦盒王、节孝徐等七家”。明王朝要巩固政权,首先就得恢复生产、发展经济。 明王朝为发展经济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其中之一便是有组织地进行人口迁徙。《明史》虽无将苏州民众徙入江淮的记载,但对明初山西(洪洞)南迁、苏州(阊门)北徙、江南填塞云贵的三大移民总的来说是为了将“狭乡之民听迁之宽乡,欲地无遗利,人无失业也”有着明确记载。江南苏州、松江、嘉兴、湖州、杭州等五府,由于占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经济较其他地区发达,人口也较其他地区稠密。这样,明王朝自然要把这里的居民迁往邻近居民稀少的江淮地区。所谓的苏州移民不光是苏州一个府的,包括张士诚统治的一大片区域。《明史》还记载官府对移民“给牛种车粮、三年不征其税”;“新垦田地,不论多寡俱不起科”。并鼓励种植经济作物,额外“益种棉花、率蠲其税”的政策。 明王朝的移民还有抑制豪强,打击、分散反明政治势力的目的。朱元璋对沈万三的惩治可谓是典型的一例,沈万三在洪武三年(1370),运粮到京师(今南京),明太祖亲自召见,以致名噪一时。明太祖修建南京城时,他又捐了大量资财。沈万三得意忘形,犯下致命的错误,居然要为军队发饷。《明史·马皇后传》记载:“吴兴富民沈秀者,助筑都城三分之一,又请犒军。帝怒曰:‘匹夫犒天子之军,此乱民也,宜诛之。’后曰:‘其富敌国,民自不祥。不祥之民,天将灾之,陛下何诛焉?’乃释秀,戍云南。”朱元璋不能容忍这富可敌国的财主了,大明王朝的军队,岂容你沈万三去插手。 《明史》中所载的由苏松等五府迁入凤阳的移民,其中有不少是地主富豪,使这些富豪离开故土,失去原有的经济基础、社会基础和政治实力。从扬州地区发现的家谱、族谱来看,徙往苏北地区的迁民中也不乏富户。张士诚在苏北起兵后,苏北地区(特别是扬州地区)的人民曾不同程度地支持过这支义军,乃至直接参加起义部队,此后又随军渡江南下。张士诚待人又有“深仁厚德”(明·陆容《菽园杂记》),朱元璋攻打苏州时,苏州一带屡遭兵燹,因而居住在苏州的人都竭力帮助张士诚,“全城归附,苏人不受兵戈之苦”,以致张士诚能守城十月,使“明主百计不能下”。思乡恋土是人之常情,中国又是个传统的农业国,要农民离开他们耕种的土地,自然有各种怨恨。 张士诚的“深仁厚德”,使移民们深深怀念,苏北有一些地方至今还有农历的六月初六烧“狗屎香”敬地藏王的习俗。张士诚小名叫“九四”。明代初年,“九四”的读音和“狗屎”很近,民俗事象的一些说法往往是口耳相传,为祭祀张士诚而烧的“九四香”也就被讹成了“狗屎香”。现代汉语各方言中,广东话、闽南话保留古音的成分最多,至今“九四”的读音和“狗屎”还非常接近。并有材料证实,烧狗屎香的习俗源于苏州,洪武初年那场大移民带到了苏北地区。 朱明王朝“强逼”他们离开故土,他们虽不愿离去,但又不得不离去。从苏南迁往苏北的人们,寄居他乡。由于当时的政治和交通方面的原因,被迁往苏北的江南人,想回故乡又回不得,他们无法排遣对故乡的思念,故而那小桥流水人家,吴侬细语的江南故土,只能在梦里重现。 睡觉就可以做梦,这就是把睡觉称为“上苏州”的由来。信息来源:www.yztpdq.com
发布时间:2018-1-21 12:31:28 作者:拓普电气 来源:本站 浏览量:2481 【字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