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缘寺”清代扬州八大名刹之一 该寺大雄宝殿毁于60年代一场大火-k8凯发

     近日,扬州市城建档案馆征集到两张民国时期文峰寺老照片,一张是从两棵银杏之间拍得的孤塔,显得格外苍凉。另一张近处是高大寺庙,远处是一座孤塔,巍峨的寺庙与邈远古塔形成了鲜明对比。据原扬州市佛协会长侯彪介绍,这两张照片上的寺庙分别是龙衣庵和福缘寺,只可惜两座恢宏庙宇都已不复存在,遗址上建成了扬州纱厂和粮库。这可能是清代扬州八大名刹之一福缘寺最完整的寺容旧影。

【福缘寺】是清代扬州八大名刹之一
     侯彪介绍,福缘寺可比现在的文峰寺大多了,它是清代扬州八大名刹之一。重宁寺、天宁寺、建隆寺、慧因寺、法净寺、高旻寺、静慧寺、福缘寺并称为清代扬州八大名刹。福缘寺位于扬州南门外通扬桥东南侧古运河边。始建于明代,为僧人明道创建,初名福缘庵。清顺治年间赐名福国寺,两淮盐运御史杨文愿为寺建燃灯佛阁。雍正元年(1723),住持僧济生率寺僧建三层万佛楼,并在寺北建塔院。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帝南巡时,寺中僧人超宗迎帝驻跸寺内,乾隆亲书“福缘寺”匾额赐寺,从此改名为福缘寺。乾隆四十九年(1784),怡亲王允祥过寺,与住持僧佛尘言谈甚洽,回京后赏赐“法雨香风”匾额及《藏经》全部。咸丰三年(1853)寺毁于兵火。从同治初年起,寺僧默斋募化十三年复建,其徒玉堂、石珩、德纯、拂迷等又继续修缮。后方丈信林营建楼殿,又于楼后堆土垒石为山,种竹其上,并筑室以供游览。寺中弘戒、讲经、诵经不辍,成为清代扬州八大名刹之一。
     抗战时,日军在此堆放马草
     侯彪介绍,福缘寺寺门朝西迎运河而开,门前一对石狮。山门殿三间,门开一洞。门上方嵌砌一块“福缘寺”石额,门旁置一对石鼓。殿内塑供四大天王。山门殿之北有一个竹园。第二进为大雄宝殿,三大间外加两个半间,计四间殿房。上面重檐翘角,四周皆设走廊。殿内左右悬钟架鼓,正中佛台上主供释迦牟尼,两侧塑供十八罗汉,佛台后浮塑海岛。后殿三间,殿内主供观音大土。大雄宝殿与观音殿的南边,建一座面南上下各七间的藏经楼。此外还有楼殿、偏殿、配房等,计有寺房约80间。
     抗日战争期间,福缘寺的不少寺房为日军堆放马草之所。抗战胜利后,部分专房被作粮食仓库,寺中佛事渐衰。扬州解放时,寺内住和尚约10人,住持僧仁海。解放后,寺房为苏北机米厂所用。60年代,大雄宝殿被一场三个多小时的大火烧毁。其他寺房逐步被拆除,改建为厂房。1984年,将寺内最后的大建筑藏经楼移建到大明寺。而今,只在侧门尚存三四间寺房。
【龙衣庵】康熙帝进庵晾晒湿衣得名
     龙衣庵最出名的要数两棵约450年树龄的古银杏树。
     侯彪说,龙衣庵坐落在西南郊裴庄村南部,新河湾西岸,隔古运河与文峰塔遥遥相望。始建于清初,本为尼姑修行的草庵。清康熙帝南巡时,途中遇雨,淋湿龙袍,靠此停船进庵晾晒湿衣,从此得名“龙衣庵”。后来逐步扩建,乾隆年间更着力修缮,使其庵房具有一定规模。但到咸丰年间,庵房毁于兵火。后经同治、光绪年间重建,又使其恢复一定规模,计有山门殿、大殿及配房等16间庵房,占地三亩多。庵门朝北,山门殿前有两棵银杏树,运河边有石驳岸停船码头。到扬州解放时,此庵尚有尼姑7人,住持福宽。
     1951年,龙衣庵内办起了新河湾小学。1988年,庵尚保留两座殿房和四间厢房,计10间庵房。1988年后,新河湾小学迁出,庵房为公安部门所用。殿房、两棵约450年树龄的银杏树及运河边石驳岸仍存。
     信息整理:扬州拓普电气科技有限公司  文章链接:http://www.yztpdq.com/articleinfo/detail_5_13_5360.aspx


 

| | 联系凯发k8国际首页登录   扬州拓普电气科技有限公司k8凯发的版权所有 k8凯发 copyright © 2010-2019
苏icp备10068214号      k8凯发的技术支持:平邑在线

网站地图